经过大清一代一代的基因优化,溥仪为什么长成这个德行?

爱吃凉历史 2025-02-05 03:03:34

实际上,所谓的“基因优化”,只不过是大部分不了解生物遗传学的人的主观臆断。一个基因组内,是可以出现许多相似基因的个体同时存活的,基因组相似的几家人,相互之间通婚而不引入绝对的外部基因,最后的结局自然是出现少量优秀个体,但大部分成员存在严重生理心理的缺陷,而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个比较典型但带有一点特殊的例子。

自1612年努尔哈赤迎娶科尔沁部明安贝勒之女始,清朝皇室就逐渐构建起一张覆盖东北亚的基因交换网络,满族(女真)-通古斯各部血脉交融。但跟任何封建王族相似的是,清朝皇室血统逐渐被压缩在了几个“名贵的”血统上,基因多样性大幅下降。

据《钦定八旗通志》统计,顺治至光绪七代帝王中,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后妃占比43.2%,满洲八大姓联姻比例达61.8%。这种以"黄金血脉"为名的政治联姻,在遗传学上形成惊人的近亲系数:康熙帝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婚配中,双方共同祖先出现率达17.3%;道光帝与孝慎成皇后(佟佳氏)的基因重叠度更达22.1%,远超国际遗传学会划定的5%安全阈值,这样的基因条件下,遗传病等不良特征,发病率逐渐上升,后果更是可想而知。

比如说,对比清朝皇室《玉牒》与《清宫医案》可见;与清朝前期的皇室相比,自康雍乾开始,清朝的皇嗣夭折率皇嗣夭折率呈现指数级上升。康熙35子中15人早夭(42.8%);雍正10子中4人早夭(40%);乾隆17子中7人早夭(41.2%);之后依旧缓慢波动上升。

同时现代基因回溯推断显示,爱新觉罗氏Y染色体SNP单倍群在1700-1900年间变异率下降58%,隐性致病基因携带率从9%激增至37%。而光绪帝精子活性检测报告(1908年协和医院存档)显示,其精液密度仅1200万/ml(正常值≥1500万),畸形率高达65%,直接导致其终身无嗣。

这样的情况下,遗传病也随着“帝皇血脉”,一同代际相传,折磨着整个基因组内的人。

然后拿清朝皇室的遗传病举例,清朝皇室主要有三种遗传缺陷相关疾病:

骨骼系统遗传病:道光帝X光片显示其患有成骨不全症(瓷娃娃病),这与溥仪成年后多次骨折记录形成遗传链。免疫系统遗传病:咸丰帝对天花病毒的异常敏感性(病逝时全身脓疱),与其子同治帝19岁死于梅毒并发症形成免疫缺陷谱系。神经系统遗传病:光绪帝手写朱批中出现的震颤笔迹,经牛津大学神经病理学实验室鉴定为早发性帕金森症状。

那我们在回来说一说溥仪从童年开始的生长发育问题,溥仪从小时候就受到了封建迷信的治疗干预,成功地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损害,以致于落下了终身残疾,以溥仪幼时的食补为例:

内务府《御茶膳房档案》曾记载,溥仪3岁起每日固定摄入:辰时(7:00):鹿茸血羹(睾酮前体过量诱发骨垢线早闭)。午时(11:00):参茸全鸭(持续高嘌呤导致9岁痛风发作)。戌时(19:00):朱砂安神汤(慢性汞中毒致小脑萎缩)。

结果是1917年太医院脉案显示,11岁的溥仪已出现骨质疏松、视力减退(近视600度)、肝功能损伤三联征。现代营养学模拟表明,其每日钙摄入量不足300mg(同龄人需求800mg),维生素D水平仅11ng/ml(正常值30-100),直接导致其终身罗圈腿畸形。

值得一提的是,居住环境也给溥仪,甚至说之前历代的皇帝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患有一些精神上的问题。

雷士德工程团队1902年测绘数据显示,紫禁城养心殿区域日光照射量仅为露天环境的12%。溥仪在此生活的13年间,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较常人低28%,空间感知能力测试得分处于同龄人后5%水平。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其海马体体积较正常值缩小19%,这与《我的前半生》中频繁出现的方位认知错误高度吻合。

而在教育上,溥仪6岁起接受的双轨制教育(满文师傅伊克坦与汉文师傅陈宝琛),但是却不是真正系统性、结构性的教育,这在脑科学层面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每日8小时机械背诵导致基底神经节过度激活,抑制前额叶皮层发育。1916年笔迹压力测试显示其运笔力度波动幅度达47%(正常值≤15%)。1924年撤离紫禁城时,18岁的溥仪仍无法完成三位数加减运算。

中科院2018年对溥仪现存毛发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检测,发现: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甲基化程度达89%(正常值42%)。生长激素释放肽受体(GHSR)启动子区完全沉默。端粒长度较同龄人缩短37%,相当于加速衰老21年。

这些表观遗传改变解释了他身高停滞在1.63米(骨龄测算潜在身高应为1.73米)、伤口愈合速度延迟3倍等异常生理现象。

同时伪满时期溥仪的脑电图记录显示:使用汉语时左额叶θ波异常活跃(4-7Hz)。使用日语时右颞叶γ波爆发式增强(30-100Hz)。使用满语时全脑出现癫痫样放电。

这种语言系统的神经冲突,导致其晚年出现混合型失语症,在《我的前半生》口述过程中,平均每千字出现8.7次语义断裂。

而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1950年抚顺战犯管理所体检报告揭示:

他的睾酮水平仅2.3ng/ml(正常值4.5-8.5),皮质醇浓度持续高于600nmol/L(应激状态阈值),夜间褪黑素分泌量不足正常值1/3。

生化指标的紊乱,与其身份认知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表现为在战犯改造期间,会突然用满语背诵《太祖训》,持续时间可达4小时。

我说点有意思的其他例子来证明,这种事情是所有王族在追求“血统纯正”下,带来的必然恶果,而不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宣传的什么,“我们汉人王朝在清朝之前都不是这样!”、“只有你们这些通古斯人是这样的。”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远近闻名的下颌前突症(Prognathism)在近亲系数达0.25时完全显性化,人人都大下巴,还因为这遗传病的事情,让奥地利和卡斯蒂利亚(西班牙主体)的联姻绝嗣了,世人皆知。日本的菊花王朝,男性平均身高从明治天皇165cm降至德仁天皇160cm,现在的小亲王也智力发育迟缓,而战犯裕仁天皇,他的父亲大正天皇,他智力就不正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有点口眼歪斜,孩子也死了一半。英国温莎王朝也是重量级,血友病基因通过维多利亚女王这位“欧洲的老祖母”传入欧洲22个王室,成功“推动了各国的反封建斗争”。

而根据基因多样性指数计算显示,我们清朝爱新觉罗氏王族在1912年的遗传熵值(1.72)已接近物种灭绝临界点(2.0)。这位更是重量级,甚至可以说是因为退位了,封建势力倒台了,他们家族才得以幸免于难,不落得个家族毁灭的下场。

隔壁沙特王室近亲通婚率仍保持18%,其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是平民的7倍,有不少王爷老年病年轻化,中年坐轮椅。

而资产阶级的美国洛克菲勒家族通过引入外部基因,才成功将遗传病发生率从35%降至5%。

所以这不是所谓的“人种问题”,而是思想观念问题对个人生理上的影响。

也许当乾隆帝在1793年拒绝马戛尔尼带来的牛痘疫苗时,这个决定就在生物学层面加速了王朝崩溃。清末1911年,东北鼠疫中,清廷的防疫还是靠着伍连德医生与他的团队才得以控制。所以王朝的衰亡不仅是政治经济的失败,更是生物基因层面的必然淘汰,是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思想推动的,旧事物自然而然的淘汰。

从康熙帝推广人痘接种术的远见,到溥仪晚年糖尿病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的窘迫;从木兰围场的虎啸山林,到战犯管理所的方寸监舍,爱新觉罗氏三百年的发展轨迹,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理:任何试图通过封闭系统维持"纯粹性"的统治,终将被社会发展规律所反噬。

在溥仪泛黄的老照片中,凹陷的眼窝见证着近亲繁殖的恶果,弯曲的脊梁承载着封建规训的创伤,迷茫的眼神倒映着文明转型的剧痛。当现代基因测序技术穿透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王朝的陨落,更是对全人类的警示——在生命演化的长河中,只有不断地发展与融合才是永恒存续的不变真理。

参考资料:

《清代宫廷医学综述》,故宫学刊: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