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叶剑英苦劝彭德怀:主席在世你就这样,以后谁管得住你

爱吃凉历史 2025-02-04 03:12:15

1959年9月,中央突然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颇感意外的决定,免去彭德怀国防部长的职务,事情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不久前召开的庐山会议。会前彭德怀提交了一份言辞恳切的万言书,却不想给自己招来了大麻烦。

准备提交前叶剑英苦口婆心地劝他,希望这事能缓一缓,从长计议。但性格耿直的彭总觉得不能再拖,还是把意见提交了上去,最后引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风波。

一、惊心动魄的庐山会议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知道,50年代中后期国家为了加快生产,大力号召工人和农民积极投身建设,虽然发点是好的,但具体执行时有的地方操之过急,过于追求数字而忽略了生产实际,就犯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决定对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引导经济重回正轨。

但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敏感,所以大家说话做事都非常谨慎,避免自己的观点被误解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1959年6月的时候毛泽东开了一次会,他明确提到了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表示,任何国家在摸索自身发展道路的时候都可能犯错误、走弯路,所以只要及时纠正就好。

毛泽东的表态为7月的会议定下了基调,会议主要围绕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问题展开。定下会议日期后,毛泽东还和周恩来谈了话,他认为当前大家都把自己搞得太紧张,最好放松一下精神,有空看看书。

和毛泽东的举重若轻相比,彭德怀就显得有些激动,他觉得这次会议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中央看清基层存在的问题,所以将自己发现的很多问题全部整理出来,写成了一封万字长信,准备在会议上作发言。

会前彭德怀就把信递交了上去,当时毛泽东忙于公务没来得及看,是秘书看的。秘书看了之后拿不定主意,便缓和地对毛泽东说,彭总的信里有些不同的声音,是否要在会议上公开。毛泽东觉得彭总身为政治局委员,提出自己的意见是职责所在,便点头答应了。

但这里就出现了理解的偏差,彭总的出发点是基层“左”的问题,但毛泽东考虑的是国内的整体情况,除了经济外还要兼顾政治、国际环境等因素。当时中国的情况非常特殊,可以说是四面楚歌,西方国家对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围追堵截,我们稍微示弱就可能招致致命打击。

所以这次会议既要指出问题,理清发展的思路,又不能批评得太过严厉,打击大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毛泽东的目的是给过热的“左”倾错误降降温,但也不要一杆子打死,泼太多冷水。一旦批评太过就会给人抓住把柄,用来攻击国家。

但彭总关心则乱,一心想要纠正基层的错误,没考虑这层。所以在信中用词比较严厉直白,指出了当时的很多问题。在正常的环境下这些都没问题,但当时政治环境极其敏感,彭总的信立刻被有心人利用,将大会的宗旨都改变了。本来只是纠正“左”的错误,彭总的发言直接被打成了“右倾”,毛泽东也认为他有些矫枉过正了。

其实无论是毛泽东还彭德怀都没想到问题会这么严重,会前讨论时大家对信的内容还是持肯定态度,虽然也有张闻天等少数几个认为有些不妥,但大方向都是赞成的。周恩来也认为问题不大,因为彭总反映的都是真实情况。

但和彭总交好的叶帅却比较谨慎,他觉得这封信交上去的后果不可预知,风险太大,于是苦劝彭总三思后行。因为大跃进是在中央和毛泽东的倡议下发起的,这封信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就会变成对主席和国家的攻击。彭总低估了环境的险恶,没有听进去。

等到7月信件被印发出来后,彭总就发现了问题。他给中央写的是一封参考信,本意是让毛泽东先过目,看过内容后再决定是否正式发出来。而现在信的封面赫然写着“意见书”三个大字,性质立刻变得不一样了,成为了正式向中央提反对意见。

彭总清楚地记得,自己在信中反复申明,信的内容不够完善,是仓促之作,所以只对会议起参考作用。但现在明晃晃地被刊印成了正式文件,还下发到各小组进行阅读讨论,这样一来意义就大不相同了。他本来还想挽回一下,但天不凑巧,两次到毛泽东的办公室解释情况,都恰好遇到毛泽东有事离开了。

这封信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右倾的苗头。最要命的是一些坏分子趁机煽动党内矛盾,甚至给彭总扣上了“反党”的帽子。在这些居心叵测的人的操控下,舆论的走向越来越糟糕,他们在彭总的建议信中断章取义,鸡蛋里挑骨头,找出了很多所谓的“铁证”。

二、离开中南海始末

眼见情况愈发难以收拾,中央不得不对彭总做出了处理决定。被撤职后的彭德怀认为自己不能再住在中南海,但这栋房子他住了7年,感情非常深厚,做出这个决定时内心承受了很大的煎熬。

彭总最初入住的时候,房子年久失修非常破败,有的房间下雨天还会漏水。工作人员多次要给他翻修,都被一一拒绝了。彭总认为国家正值困难时期,领导更应该带头艰苦朴素,把国家的钱都花在经济建设的刀刃上。

但工作人员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彭总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几番劝说无果后,他们直接来了个先斩后奏。一天晚上彭总正在屋外休息,修理队的人就风风火火来了,没办法他只好同意了,但所谓的修缮,也只是简单将木制的建筑零部件刷了一层防腐蚀的油漆,并没大兴土木。

萌生搬离旧居的念头也是彭总为自证清白的做法,当时他心情很苦闷,但也理解毛泽东此举的迫不得已。两人间有着多年的革命友谊,彭德怀非常尊敬和信任毛泽东。有一次他和侄子在中南海散步,不知不觉走到了菊香书屋附近,他立刻拉住侄子让他不要打扰主席。因为毛泽东习惯晚上批阅文件,白天正是他休息的时间。

对于彭德怀的性格毛泽东也非常了解,不然也不会允许信件刊印。但这次事件的后续发酵超过了所有人都意料,显然是被有心人利用了,毛泽东做的一些决定也不得不考虑现实因素。

在具体处理上毛泽东给了很多优待,他并没要求彭总搬离中南海。但彭德怀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能到基层和农民一起劳动,也希望换个环境找到内心的安宁。为了达成心愿,他给杨尚昆写了封信,希望尽快搬走,并诚恳地表示自己接受中央的一切处理。杨尚昆收到信后不能擅自决定,于是辗转将消息告诉了毛泽东。

毛泽东表示虽然彭总职务有变,但还是保持过去的待遇,配备的工作人员规格也一如过去。彭总知道后深受感动,他请求一切从简。离开时他还将自己多年珍藏的东西都上交了中央,比如他格外珍惜的元帅服、过去的勋章等,只留下一些书籍、贴身衣物和生活必需品。当年9月,彭总黯然离开了中南海。

三、关于真理的讨论

虽然离开中南海进入了半隐退状态,但彭总还是想为国家做点事,1961年他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希望能到湖南去搞调研。信中彭总还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临行前能见主席一面。毛泽东看完信后沉默良久,秘书能看出他在压抑内心的情绪。

因为彭总的旧秘书调走了,中央便给他另派了一个秘书协助工作。工作人员知道毛泽东的意思,便特意叮嘱秘书,对彭总必须保持尊重,工作上要无条件配合他。

彭总于当年10月末动身,第一站来到了湘潭,在这里待了一个多月后,他听说中央要召开重要会议,讨论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没做丝毫犹豫,彭德怀立刻动身返回了北京。

在近两个月的调研中,彭总共整理撰写了5分报告,他怀着一种悲壮的心情吩咐秘书,自己对报告内容负全责,绝不牵连旁人。文件被送到了毛泽东手上,他认真阅读了里面的内容。

但回到北京后政治风向又发生了变化,彭德怀感觉非常委屈,他亲手写了一份材料,希望中央认真调查自己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有些人不想彭总翻身,中央虽然派出了调查组,但地方上一些见风使舵的人却故意扭曲事实,又给彭总捏造了罪名。

到了1965年,中央要进行三线建设,毛泽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彭总,他觉得这项大工程非彭总不能胜任。当时彭德怀因为自己的问题很不自信,觉得管不住人,毛泽东专门和他谈了话。他斩钉截铁地告诉彭总,这次任命中央的意思,没人能反对。谈话间毛泽东真情流露,他表示即使彭总过去受到批评,但自己也真心诚意地支持他。

谈话中,毛泽东的一句“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让彭德怀大受震撼,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投入了新的工作中,从此,彭总与三线结下了不解之缘。

彭德怀的一生起起落落,经历了很多波折和磨难,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光辉的人格让后人永远敬仰。

参考资料:

环球网 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环球网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发言让秘书手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1959彭德怀搬离中南海始末

双鸭山新闻网 彭德怀:庐山归来的那一天

环球网 毛泽东约谈彭德怀:也许真理在你那边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