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浙江某媒体发了个视频,说杭州一17岁少年得了中国化学奥赛金牌,入选国家队,保送北大。
本来挺让人羡慕并且替孩子高兴的一个事,但一看他们的标题,叫《17岁学霸保送北大,没补过课,零基础搞竞赛》,我呆在了原地。世上夸人的方法千万种,你们却选择了最zhuangbility的那一种。大家肯定知道「没补过课」和「零基础」意味着什么吧?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意味着什么,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意味着什么。
当然,他们要的效果能达到一部分,有无数连竞赛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家长们纷纷发来贺电:“天才啊”、“好厉害”,“牛娃果然不需要补课”......就营造出了一个很玄的氛围,尤其能把一些小娃的家长唬得一愣一愣的,他们可能马上就能得出这些感慨——
1. 只要是天才,不补课也行,如果是凡夫俗子,补课也没用。
2. 人家不补课也能进北大,大部分人补课也进不了。
3. 天才即使零基础也是天才,普通人打再多基础也进不了奥赛的门槛......
反正肯定不会有人想:那我孩子也不补课,也零基础,岂不也能得奥赛金牌......
然而,另一些娃大一点的家长就纳闷了,怎么,咱们现在的宣传导向都得这样吗,说孩子“靠着勤奋努力拿了金牌”是会被判刑还是咋地?非得说“啥都没干就能得金牌”才叫厉害?作为一个高年级娃的家长,面对这种强行打造天才、忽悠大众,还真是有点叔可忍婶不可忍。先说说“没补过课”。什么叫“没补过课”啊?没在校外找过张老师李老师和隔壁老王补课,就叫没补课。可你知不知道这位金牌得主就读于杭州学军中学,这所学校......嗯......怎么说呢,如果把他们的老师请出来坐一起,那就是我国各大奥赛和全国联赛的优秀辅导员开大会。
按知情人士的话总结:“这所学校是制度化的补课和制度化的竞赛培训。”再说说“零基础”。什么叫“零基础搞竞赛”?他零基础,合着别人都有基础,是打娘胎里一出来就会写化学方程式,左手两瓶浓硫酸,右手一支试管夹,头上罩着石棉网,脚下踩着冷凝管,是个上辈子的酒精灯转世啊。
这下明白了:在学校里补了课、没在外面补,就不叫补课;在学校里进行竞赛辅导、没在外面竞赛辅导,就算零基础。
我要是杭州家长,我会焦虑我儿子不是天才吗?不,我只会焦虑我儿子进不了学军中学。只要进去了,就插上了天使的翅膀,上帝都能多眷顾我一些,毕竟在这里能不动声色地得奖,出去后还能让人以为我们没补过课和零基础......但实际上呢,我猜里面真正的家长和学生都会知道,自己付出得比别人更多,没有一个敢说自己是躺着赢的。
实际上,如果真的有人不补课零基础就能躺着赢,中国14亿人,天才多了去了,好的资源和机会肯定都不够他们瓜分的,那普通人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人家,岂不是几乎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大家才更焦虑,毕竟天才们已经轻松霸占一条通路,剩下的通路更挤,不卷更挤不进去了......一位来自苏北的前生物奥赛得奖选手跟我说:“学校会单独给学生开班,利用晚自习、周末等时间集中学习,还会组织学生到南京参加省里的培训。你看,付出的全是时间和精力。何来“没补过课”,何来“零基础”?你就正视人家刻苦钻研、稳扎稳打、不断突破、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奥赛金牌,别老惦记着偏门关注什么补课不补课的刷眼球......这样写是不是会扣工资?
一定还是有人不服,说万一真有天才,血液里自带奥赛基因,真零基础也能拿金牌......我不否认你这种童话在宇宙中有它存在的可能性,但在目前的中国绝无存在的可能。首先你知道化学奥赛比的是什么吗?就是要你刚上高中甚至还没上高中就得把整个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甚至分析化学这三大门都学了,里面有很多是大学的内容。而且不光是学会,还得学成精,不然应付不了竞赛的刁钻难题。
其次你知道中国学生为什么在全世界的奥赛里都能经常得奖吗?猜对了,中国人掌握套路和猜题能力特别强,说白了就是应试能力强。既然如此,那就需要大量多次反复训练。
所以,说白了,想搞高中奥赛还想得奖无非就三件事:1. 提前学。2. 拼命补课。3. 往死里训练。一个冷知识:天才是一学就会,不是不学也会。另一个冷知识:很多走竞赛路线的高中生,基本上是脱产的,比如搞化学竞赛,其他无关科目比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啥的都不学。
而且长期集训,全日制培训单一竞赛科目,还经常要辗转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培训和比赛......他们大多都是背水一战,必须得奖,因为已经没办法参加正常高考了。那日子,一点也不比在学校读书应付高考轻松。
反正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没补过课”和“零基础”的竞赛路线。恰恰相反,但凡是要参加竞赛的,肯定是日日在补课,天天在训练。所以再回来看看那媒体的小编,真的是连“竞赛”俩字怎么写都不知道就开始胡说八道。
现在教育已经这么卷了,大家面对真实情况是最好的减少焦虑方式,而不是被人欲盖弥彰,混淆视听。大大方方承认差距,也大大方方正视努力,有那么难吗。有的高中(所谓名校)本来就擅长竞赛路线,人家官网一打开全是通过竞赛路线保送名校的喜报。学校和学校不同,这本身就是中考结果的血腥现实之处,大家又不瞎。话说回来,孩子如果是这块料,却没进入这片优渥的土壤,也可能会被埋没和错过。
这也是中考的另一个血腥现实。教育本身就存在原始的不公,就像性别、年龄、社会资源等等一样,没有绝对公平。没有绝对公平,自然就会有倾斜,我们就要明白人家走出了捷径也是通过各种因素的叠加。因为你要进入这个倾斜的门槛本身就要自己比较优秀,且能抓住机会展现出自己的优秀,然后还要被人见识到自己的优秀,不可能是有些媒体口中“跟玩儿似的就赢了”。
光有天赋,却没有这种努力的机会也是白瞎;光努力,没有这种捷径和资源配置给你也是徒劳;光有资源,却没那个命也不一定能成。所以,别人又是金牌又是保送,那一定有迹可循。需要的是一些天赋,但更多的是努力,而比努力更重要的是资源。
尤其是资源这东西,不是你想有就能有,有时候要拼上全家,比如人家的家长早就确定好路线,早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实施,早就做好了各种准备。说到底这还是是个拼爹妈的时代,固然孩子有天赋,家长没有提前摸清路数,孩子也找不到那条路。
所以天赋,努力,资源,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分母。可在这之上,还得看命。有天赋的人多了,努力的人也多了,凭什么出头的是张三不是李四?竞技和考试从来都是成王败寇,一将成名万骨枯听过吧。命运的齿轮一直在转,指不定转到谁,每年都有无数个“几家欢喜几家愁”,唯有放平心态才是永恒的保心丸。
所以这也就是能让我们大家释怀的点了。天赋——努力——资源——命,这条链路能不能打通谁也不确定,但我们可以跳过前三步,直接skip to the end——都是命,学会深呼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