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霸权还能猖狂多久?最大敌人已然浮出水面,中俄都要甘拜下风

郭嘉聊健康 2025-04-10 02:42:27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2025年4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谴责美国针对欧盟的加征关税政策,并强硬表示将启动对应的对抗措施。

这一在外媒眼中堪称“经济版北约内讧”的冲突,瞬间撕开了美欧同盟关系的裂缝。

事实上,近年来美国单边主义愈演愈烈,对盟友征收高关税、推行《通胀削减法案》令欧盟深感失望。

伴随IMF对于2025年欧盟经济总量和欧元储备份额的乐观预测,加之欧盟在数字市场、碳关税等规则制定方面的一系列动作,许多人开始惊呼:

美国主导的霸权格局或已走向“黄昏”,美帝霸权还能猖狂多久?

更有甚者表示,最大“敌人”已然浮出水面,中俄都要甘拜下风真正的挑战者竟来自自身阵营。

一、经济实力

环顾2024年前后的国际经济形势,欧盟作为全球经济舞台上的重要一极,其19.4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已与美国的23.8万亿美元相当接近。

在中欧经贸方面,2024年双方贸易总额突破7858亿美元,一举超越同期的中美贸易额(6883亿美元),可见欧盟对全球产业分工、投资布局与市场消费的影响正日益提升。

更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并未止步于“规模赶超”,而是积极在全球重塑规则制定的版图。

早在2020年起,欧盟推出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让美国科技巨头每年需投入数十亿美元进行合规改造。

如今,随着数字市场法案(DMA)及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逐步落地,欧盟的规则输出正迫使跨国企业调整生产与供应链,这种“规则霸权”的扩张成为美国难以忽视的竞争。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美国曾掌控全球经济的方向盘,却发现副驾上的欧盟开始抢夺地图,并重绘路线。

需要看到,欧盟在近年还展现了不容小觑的抗风险韧性。

自俄乌冲突以来,欧洲能源结构遭遇重创:过去四成天然气进口依赖俄罗斯,然而短短两年内,欧盟通过“REPowerEU”计划将俄罗斯天然气占比从40%降至8%,并加速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

到2024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突破45%,这不仅缓解了燃料短缺的冲击,也为“绿色经济”战略奠定了基石。

当华盛顿还在为传统能源政策纠结时,欧盟已然在“后煤油时代”盘算如何吸引更多全球资本与技术投入。

二、战略自主

经济层面的对抗只是冰山一角,欧盟对美国更深的挑战还在军事与外交层面悄然铺开。

过去,欧洲安全主要依赖北约;但自2020年起,“战略自主”被各大欧盟成员国领导人频繁提及。

2025年,欧盟国防预算突破3000亿欧元,大量资金投入PESCO(永久结构性合作)框架内的47个联合防务项目,包括下一代战斗机研制、网络战中心建设等。

这些显然与华盛顿对欧洲防务的传统垄断形成冲击。

北约体系内的龃龉也日益明显:当美国希望欧洲在对俄军事问题上“更强硬”时,一些欧盟成员国却更倾向于在关键问题上自行决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外交层面,欧盟对美背离并非一蹴而就,但随着2024年与2025年美欧争端不断涌现,反差愈发显著。

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国内舆论要求全力支持一方并加大制裁,然而欧盟多国则选择相对更加谨慎的立场,聚焦于人道主义援助与对话。

类似地,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时,德国总理朔尔茨在2024年的访华行程里,就坚决表示反对对华“脱钩”,也拒绝在部分制裁议题上追随美国的节奏。

法国同样展示出独立外交姿态,主动牵头推进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的自贸谈判,用“去中国化但不依附美国”的方式拉拢更多地区盟友。

可以说,欧盟从贸易关税正面顶撞美国,到外交事务上甩开华盛顿的“指挥棒”,再到防务合作上的集体“单飞”,一系列动作正宣示欧洲对自身未来发展路径的掌控欲。

货币层面更是触动美国神经:欧元在跨境支付中的份额,从2020年的36%升至2024年的42%,不少伊朗、印度等国的能源交易开始以欧元结算,这无疑是在石油美元体系上打开了一道新的缺口。

若欧元结算规模继续扩大,美国对全球金融话语权的掌控也将逐渐弱化。

华盛顿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但面对欧盟合法合规的世界贸易组织内部诉讼与改革倡议,也显得颇为头痛。

三、为何欧盟比中俄更令美国忌惮?

在国际舆论场上,中俄常被视作美国最大的“对手”。

然而放眼2024-2025,欧盟所展现出的“体系内颠覆力”,却比单纯的军事或产业链竞争更令人警惕。

中俄在不少场合与美国对立更直接,尤其是俄乌冲突、亚太博弈层面上,冲突焦点经常明面化。

但是欧盟的“伤害”却往往借助WTO改革、国际法庭诉讼等“合法路径”,对美国原本编制的规则体系进行调整或挑战。

2024年,欧盟胜诉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违反世贸原则,一举动摇了华盛顿对全球贸易话语权的掌控;这种手段的“威力”甚至超越了关税互殴,直指美国制度根基的薄弱处。

更值得关注的是“价值观同盟体系”的分裂。

按照美国的传统思路,西方民主国家应紧密团结在其麾下。

但欧盟却通过一系列“民主峰会”“印太战略”,吸纳日韩、东盟一些国家的加入,鼓吹“多边合作”“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企图为第三方国家提供一个“不依附美国,但也可摆脱中国影响”的新选项,此举显然在削弱美式霸权下的凝聚力。

换言之,欧盟最具杀伤力的地方在于,它与美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存在相似性,但却与美式单边主义渐行渐远,从内部冲击了美国构建的西方同盟。

另一个更为深层的影响,来自欧盟的社会治理模式。

欧洲许多国家奉行高福利、重环保的发展路径。

根据某些权威指数评估,2024年全球清廉指数前十名中,欧盟国家占了七席,不仅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其对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一种更加温和稳健的样板。

此时的美国,深陷通胀与党派对立泥潭,向外界传递的是效率低下与极化政治。

在全球舆论眼里,欧盟似乎更能代表“尊重多边、注重福利”的现代路径,也更易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感。

四、中俄VS欧盟

中俄对美国的挑战更集中在军事博弈与经济竞争层面。

俄罗斯以核武库与能源供应对抗北约,中美在高新科技、产业链竞争中互相较量;然而欧盟却以内部庞大的市场、与美国相近的历史文化基因,借助“合法、合规”方式在国际组织中争取话语权。

这让美国面对欧盟的掣肘时,往往进退失据:一方面欧盟是长期盟友,更换强硬手段可能撕裂西方阵营;另一方面欧盟协议、法规层层叠加,也不易通过简单外交博弈化解。

站在多极化的时代视野,我们会发现中俄与欧盟三者都在动摇美国的霸主地位:中俄更多属“外部对抗”,而欧盟则是“内部颠覆”。

美国可以对中俄祭出技术封锁或单边经济制裁,但对于与自己共享民主、市场经济的欧盟,则难以采用同样激进的手段。

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在次级制裁层面时常犹豫不决。

面对欧盟的强势崛起,美国只能在关税层面零敲碎打,但每次出招都将反噬本国多家跨国企业利益,既打击不了欧盟核心竞争力,又容易招致国内反弹。

或许正如不少观察人士所言,美国现今最大心腹大患,不一定是军事对抗最激烈的对手,而是就近埋伏在同一“价值观俱乐部”里的伙伴——欧盟。

对方既能“批发式”吸收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制度盟友,也可最大程度保持道义制高点。

与此同时,通过CBAM向外部强行输出碳减排标准,通过GDPR与DMA对全球数字企业加以监管,这一套“软硬皆备”的路数,必将持续削弱美国多年来在金融、技术与舆论领域的独断权威。

结语

俄外长拉夫罗夫曾断言,多极化不是选择而是历史必然。

欧盟的强势觉醒验证了这句话:当美国沉溺于“传统大国竞争”的剧本时,却在与自己同床共枕的盟友间,发现了真正动摇其规则根基的因素。

IMF数据显示,2025年欧盟增速或仅1.8%,但足以在绿色科技、数字治理、碳关税等领域写下新的国际规则,这才是对美国霸权话语权的深层冲击。

眼下,美欧究竟能否真正达成谅解、重塑结盟,或者美国会持续在关税和制裁中消耗自身信用?

答案也许早已不在欧洲以外的对手手中,而在这片“共享货币、共享规则”的欧陆版图中。

您认为欧盟能否真正取代美国成为“新规则制定者”?欢迎在评论区畅谈您的见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美国霸权及其秩序的未来. 李巍.

[2023-01-01]

讨美帝霸权檄,团结一致,呼应新华社美霸权霸道霸凌危害报告. 黄仕隐.

[2025-01-30]

欧洲能否抓住历史机遇,成为全球政治的“新指挥家”?. 腾讯新闻.

[2025-02-20]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