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在过去的60天里,中美之间的液化天然气(LNG)往来陡然降至冰点,令外界骤然关注这场在关税框架下的能源对抗。
彭博社2025年4月6日的跟踪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两个月未从美国订购LNG——这是近五年来最长的一次断供纪录。
而美国方面也感受到进退两难: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后,中国迅速实施了对美LNG加征15%的报复,随着4月“对等关税”政策的追加,紧张态势可谓再度升级。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的博弈反倒让欧洲从中受益,德国等国工业企业因接收低价转售LNG而暂时得到了喘息机会。

这背后的逻辑不仅仅是贸易数据的起伏,更关乎“能源”这一大国命脉的争夺。
一、中美能源贸易如何走向崩盘2025年2月1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几乎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2月10日,中国随即做出毫不含糊的回应,对美产LNG征收15%的额外关税。
原本尚在磨合期的中美能源贸易,顿时出现巨大裂缝。
之后的4月4日,美国又抛出所谓“对等关税”行政令,将中国商品综合税率推高至54%。

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节奏,中国在4月10日再度祭出反制措施,对所有美产商品加征34%的关税,把这些关税火力的回合推到了新高度。
在这番四连击的激烈交锋之下,中美LNG贸易被夹在冲突中心:美国LNG对华出口成本飙升,中国进口商干脆转向其他渠道。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时中国进口美国LNG仅占5.4%,就算这部分供应蒸发,也不会引发国内严重缺口。
更何况,即使加征关税后,美国LNG到岸价依旧略低于欧洲现货价,中石化等企业还一度利用这一价差在2025年1-2月期间小规模转售美国LNG,利润率可达20%以上。

直到4月10日美国LNG的综合关税成本逼近3元/方后,中国进口方终于彻底关上了美国供气的大门。
二、中国能源安全网的三大防线从表面看,中国在这场“断气”行动里似乎有风险,但实际上,近几年中国已经构建了相对稳固的能源安全防护网——包括多元化进口、国产气量提升及战略储备三大支柱。
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中国主要LNG进口来源分布为澳大利亚(28%)、卡塔尔(22%)、俄罗斯(18%)等。
相对于五年前对美进口的依赖,如今中国从澳大利亚或卡塔尔获得的LNG占比大幅提高,俄罗斯的份额也在持续上升。

2024年,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年供气量已突破500亿立方米,进一步削弱了美方在天然气出口上的话语权。
因此,即便美国单方面掐断供应,中国能源供应体系也不会轻易“断炊”,因为主力资源仍可通过澳洲、中东及俄罗斯等多方渠道实现稳定投入。
除了外部渠道,中国本土能源开发也在抬升产能。
从四川页岩气田到南海“深海一号”二期项目,中国对非常规天然气和海上储量的开发进度显著提升。

2024年四川页岩气田的年产量已达30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南海“深海一号”二期项目上马后,每年又能增产约30% LNG产能。
这样的产量虽然暂未彻底满足国内需求,但至少在对美贸易受阻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外部冲击。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2024年底起实施了全新的国家管网储备建设计划,新建和升级了24座LNG接收站,总接卸能力达到1.2亿吨规模。
同时,在地下储气库管理方面,截至2025年初,工作气量突破2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即使面对短期紧急状况,中国可稳妥应对40天左右的供给缺口。

也正因如此,不论美国方面如何施压,中国在贸易博弈中才敢于走“硬碰硬”的路线,暂时停止采购美国LNG。
三、中国转售背后的地缘算计与中美互相加征关税的火花相比,欧洲正在另一面摸索求生。
2025年1月,由于乌克兰关闭俄输气管道,中欧天然气库存骤降近30%,德国工业电价飙升至0.35欧元/千瓦时,生生创下新高。
欧洲工业界在能源短缺的阴霾下苦苦挣扎,企业生产成本飙升,出口竞争力也急转直下。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中国从美国转售的LNG却成为欧洲的“救急药”:3月17日,荷兰壳牌的交易记录显示,中国对欧出口的转售LNG到岸价意外走低,仅报4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而当时欧洲现货价竟比此报价高出21%。
不能忽视的是,这其中包含了中国企业的精准盘算:在中远海运开辟的北极航线上,运输周期由60天缩短到35天,进一步挤压了运费成本,各项叠加之下,欧洲自然乐得接手这批“改道”运来的美国LNG货轮。
不过,欧盟委员会在2025年3月的声明中也态度微妙:“对来自中国的转售LNG,我们持谨慎欢迎态度,但要警惕未来欧洲能源话语权的持续转移。”

同时,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的LNG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天然气紧张,但这并不意味着长久的高枕无忧。
换言之,欧洲虽然在这场博弈中暂时吸收了低价燃料,却也多了几分对未来依赖的担忧。
四、谁在崛起,谁被边缘化随着关税博弈的升级,美国面临着出口严重受阻的现状:得州LNG库存积压已超过80%,切尼尔能源等大型出口商的股价在3月时暴跌27%,投资者信心一度风雨飘摇。
另外,澳大利亚这几年在中国市场也感受到竞争压力,尽管伍德赛德与华润燃气签订了长达15年的LNG供应协议,但由此锁定的价格,比当前市场价低了15%左右,导致其利润空间受限。

可以看到,贸易战的火光并不只在中美两国之间燎原,凡是牵涉在全球能源链条里的企业或国家,都被迫卷入这场大洗牌。
在传统能源市场,俄罗斯对欧输送管道气的份额从40%骤降至15%。
然而,俄罗斯的目光早早转向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独立打通“西伯利亚力量”系列管线后,对华出口占比很快涨到35%。
卡塔尔方面,北方气田东区项目也提前投产,对华报价一度跌破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以广阔的产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抢占中国及亚洲市场。

这说明,全球能源格局不再是单一的美欧核心供给,俄罗斯和卡塔尔也在下一盘“多方”棋局。
随着LNG贸易版图不断扩大,运力需求急速提升:据统计,全球LNG运输船订单在2024年激增了93%,大部分新船舶订单集中在中国和韩国的船厂。
这些造船企业手握85%的新签合同份额,成为全球海运行情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船舶工业表现尤其亮眼——沪东中华在2025年成功交付了全球首艘27万方超大型LNG船,从技术到规模实现全面突破。

面对这样的局面,各国都清楚,大型现代化LNG运输船既是生意,也是地缘战略的一环:谁掌握运输主动权,谁就能在后续的贸易谈判中占据更多话语权。
在当下的格局中,美国出口商短期内失去了中国市场,澳大利亚的长协合同利率受到挤压,但俄罗斯和卡塔尔正借机扩大对华份额。
而欧洲则在俄乌冲突下倍感能源危机,却临时从中国转售的美国LNG那里得到了喘息。
从长远看,国际能源署(IEA)也曾发出预测:到2030年,中国与美国的LNG贸易份额可能继续走低,美国在亚洲市场的影响力料将跌破10%。

中国的LNG进口依赖度也逐步下降,从62%降至50%,彰显出其在能源独立上的雄心。
当然,这并不代表美国彻底退出亚洲,只不过在多边竞争中,它可能需要更灵活、更务实的方式重回市场。
美国能源部(DOE)面对LNG出口受阻时的官方态度,既要向国内企业交代,又要兼顾外交影响;欧洲则希望加强和美国的能源合作,但如其自身声明所言,能源不应成为“政治武器”。
国际能源署的评估报告也指出,中美两国的能源合作有助于全球市场的供需平衡,但近年来因关税和地缘政治因素而屡遭波折。

而从中国角度看,中海油、中石化等主要能源企业在2025年前后加大了和澳洲、卡塔尔、俄方的合作量,积极扩建国内接收站与储备设施,以确保天然气供应在任何风浪下都能相对稳定。
毕竟,能源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唯有多方布点、分散风险,才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稳步前行。
对于欧洲而言,目前中国转售美国LNG的货源确实是雪中送炭,但未来若国际油价、航运费或关税政策发生变化,这条相对划算的供应线能否长期维持仍是一大疑问。
此外,欧洲也在加速部署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努力摆脱对外部天然气的强烈依赖。

从市场规律出发,没有哪种商业模式能够在关税壁垒与地缘变动下永远保持优势。
当俄乌局势缓和或欧盟与俄罗斯重启部分能源合作,这种中国转售美国LNG的腾挪空间也会随之骤减。
要知道,欧洲在寻求供应多元化的同时,并不想再被全球任何单一买家或卖家“卡脖子”。
牌局随时都可能翻转,关键是谁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住底牌。

回顾这一系列关税反击与天然气断供,全世界看似都被中美博弈裹挟。
可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能源贸易最终指向的,还是供应与需求本身,以及大国格局间的配合与角力。
当一艘满载美国LNG的货船在太平洋上突然改变航向时,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它的终点港,还有全球能源版图的重新划分。
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也再次提醒我们,到2030年,中国LNG进口依赖度或从62%降至50%,美国对亚洲LNG出口占比可能跌破10%。
这既预示着全球市场进入更分散、更动态的时代,也呼唤我们对能源自主权提出更高期许。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