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理发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郭嘉聊健康 2025-04-09 19:56:40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此前,一条关于“母子理发被索要138元天价剪发费”的新闻火速刷屏。

人们一边为商家的定价撇嘴,一边更发出疑问:理发店怎么又把自己给“剪”黄了?

奇怪的是,理发行业并不像服装和家电那样遭遇电商的强劲冲击,为什么竟也会出现大规模关停?

一、成本高压

“其实生意本身没多难,就是租金快把我逼疯。”2023年,上海陆家嘴某连锁理发店老板无奈地这样说。

房租上涨犹如无形的噬金巨兽,疯狂吞噬着理发店的利润。

租金的比重究竟有多大?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理发店的月租金轻松达到2-3万元,占收入比例高达38%。

对那些初入行的年轻创业者而言,一个季度付不出房租,便只能黯然退场。

再看人力,大部分人认为理发师“手艺有价”,而且如果你愿意花钱,资深发型师月薪上万元并不稀奇。

但行业却有个普遍现象:年均输出50万“速成技师”的培训机构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些“速成”技师为了在市场杀出一条路,只能接受低薪或无底薪提成,导致薪资结构混乱。

与此同时,真正有经验的发型师期望月薪1.5万元甚至更高。

“劣币驱逐良币”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行业饱和、技师水平良莠不齐,导致理发价格一路厮杀,“十块钱剪发”俯拾皆是,可结果就是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装修和设备的投入同样让许多店主倍感压力。

小小理发店,稍微想走中高端路线,装修就得砸个10万元起步,再加上洗发床、吹风机、电动理发椅等至少3-5万元设备费,资金回笼周期长达1-2年。

结合疫情和租金、人力的多重压力,不少门店只能提前关张。

二、消费者信任崩塌

理发店“办卡充值”曾一度被商家视为稳妥的资金回笼手段,但事实证明,先收钱、不用服务就能套现的模式,很容易让人钻空子。

2023年深圳某理发店老板“跑路”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欠下14名员工的工资不说,更直接把141万元预付卡余额一起带走。

顾客们醒悟过来,感情我们一边是被反复推销充值,一边是卡里余额一夜之间蒸发,这能不伤人心吗?

当积攒的失望被一点点放大,理发行业的口碑就迅速下坠。

“母子138元剪发风波”不过是个缩影,许多顾客都曾经历过“办卡就是踩坑”的经历:低价诱惑时敢收钱,消费时层层加码,甚至理发师苦口婆心地推销各种养发产品,顾客一旦拒绝,就变得“服务态度急转直下”。

当这种体验一再上演,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自我理发”的风潮——2024年,各种家用理发器火爆全网,销售额同比增长45%。

短视频平台上“自助染发”“DIY卷发”教学更是播放量高达320亿次。

凡此种种,都将理发店与消费者之间原本脆弱的信任关系,彻底“剪断”。

三、行业内部恶性循环

为什么一家理发店剪个发动辄要几十上百块,另一家却宣称“只要10块”?这背后正是行业内卷的写照。

为了抢夺顾客,许多小店选择压低基础剪发价,一度出现“9.9元剪发”的噱头;可是,这种廉价策略并不真的“赚钱”,它主要靠染发、烫发等高额项目来填补利润空缺。

推销起来,更加“硬核”:从头皮护理到护发素,再到各类无从验证的高级护理,这些项目随随便便就要上百元,加上办卡优惠看似折扣不少,实际还是在套顾客的钱。

服务质量下降则是另一个恶果。

低价竞争导致从业者疲于奔命,要么是以次充好,要么是忽略技术打磨。

速成培训的乱象则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据统计,全国约有3800家美发培训机构,每年输出50万新技师,但没有统一的监管和考核机制,不少学员只学了简单染烫流程就敢接单,“剪不好就烫,烫坏就染”成了调侃现实。

这些人匆匆进场匆匆退场,剩下的消费者只能在无数试错中失望而归。

高端化转型的呼声曾经很响,但在实践中变了味。

“造型沙龙”“形象设计中心”一个个新名词看似高大上,定价自然水涨船高。

一些店盲目走“奢华路线”,结果客户量有限,难以维系,最终也是关门的下场。

普通消费者要的其实很简单:性价比、技术和尊重,可理发店似乎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靠廉价吸客,要么走天价奢华路线,中间的大众需求被明显忽视。

四、快剪、互联网与机器人颠覆传统

当行业陷入困境之时,总有先行者想突围。

“快剪”模式就是很典型的颠覆者,15分钟内完成剪发、无需洗头、无需推销,甚至连话都少说。

有人总结它的特点:速度快、价格中等、体验简单,靠高翻台率和低人力成本胜出。

这类模式进入中国后,迅速赢得一部分“只想剪发不要废话”的消费者青睐:他们习惯上班前、下班后路过就剪,客单价在30-50元,单店坪效比传统理发店高出约40%。

互联网美发平台也是一道新风景。

一些品牌利用线上预约、标准化服务、透明评价体系去打动消费者:在APP上能清楚看到剪发师的口碑、评价,甚至能预约时间,减少排队烦恼。

资料显示,优剪门店数量已突破1500家,复购率超过60%。

这足以显示:只要服务和价格到位,消费者依旧愿意为专业理发买单。

令人更出乎意料的是机器人剪发等黑科技的出现。

尽管现在的机器人远未达到“手艺精湛”的地步,但技术迭代不会停止。

AR试发型APP也在崛起,用手机摄像头一拍,就能切换无数发型效果,帮助决策。

传统理发店如果对技术不敏感,迟早会在新一轮洗牌中被淘汰。

五、政策监管与行业自救

但理发行业并非只能坐等夕阳西下。

2023年起,国家开始对“预付卡陷阱”重拳整治,要求理发店、健身房等服务行业建立保证金制度。

深圳、杭州等地监管部门也频频出手,严查“办卡套路”“推销欺诈”等行为。

尤其在杭州,一些“天价理发纠纷”的门店被政府部门直接责令停业整顿,用实际行动来警示行业。

商务部也发布了《美容美发业服务质量管理规范》,提出明码标价、技师持证上岗等要求,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店家合法合规经营。

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细化标准落地——从入住商场时需公示价格区间,到录入全市统一的消费投诉平台,各项监管举措如同浇灌“净化剂”。

一场野蛮生长后的拔乱反正,正在进行中。

另一方面,头部品牌已经感受到行业洗牌的阵痛,也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与结构升级。

以优剪为例,他们采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对技师进行定期考核、统一培训,不断通过线上评价体系去反馈消费者满意度。

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其单店利润率一路攀升,稳定在25%左右。

与此同时,更多连锁品牌也在模仿,通过合规化、标准化的连锁推进,在地方市场上建立口碑,做好服务,也让技术与诚信“回归本职”。

六、理发店倒闭潮的启示

要知道,理发店的困境在本质上是整个服务业面临的共同挑战:技术是一把利剑,成本是一座高山,信任则是一条脆弱的生命线。

而理发行业之所以率先爆发倒闭潮,是因为它看似“低门槛”,口碑却极易堆积或坍塌;它没有电商能轻松替代,却又难逃互联网的洗礼。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一次普通剪发,他们更希望获得透明、便捷的体验。

若传统理发店仍旧依赖“天价推销”和“办卡圈钱”,只会越来越走投无路。

和其他服务业一样,理发店也急需抛弃落后模式,用更合规、更先进、更人性化的方式去拥抱变化。

有人调侃:“如今去理发店就像一场冒险,怕收费高、也怕被推销。索性我自己买一套理发器,边看视频边剪好了。”

这个玩笑背后,正反映了消费者对品质体验与公平定价的渴望。

要想让更多人重新相信线下理发,行业就得痛下决心,彻底清理灰色地带,培养真正有技能、有服务意识的技师,并借助政策和技术创新,重建与客人的良性互动。

结语

理发店的倒闭潮,看似一场风暴,实则是整个服务业转型的一个横切面。

当人们抱怨不敢轻易走进理发店时,就该警醒:服务业的生命力在于信任与专业。

消费者需要平等、透明、友善的体验,也渴望见到技艺精湛、态度诚恳的理发师。

只有摆脱“割韭菜”的旧套路,摒弃“我能收多少钱就收多少”的心态,并将技术和诚意真正注入服务中,理发行业才能涅槃重生。

也许倒闭潮只是洗牌的前奏,真正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下一次走进理发店,你会选择10元快剪、机器人造型,还是依旧相信有温度、有手艺的老社区小店?答案就在每个人的行动之中。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