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请将不如激将。”
意思是说要想让能力高超的将领,出色的完成任务,必须要使用激将法。
让其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
诸葛亮,可谓是个中翘楚。
初入刘备阵营时,关羽和张飞对这位初出茅庐的二十八岁青年,甚是轻视。
认为他,没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不足以辅佐刘备成就大业。
新野之战,完全刷新了他们的认知。
赤壁之战,更是让他们对诸葛亮佩服到五体投地。
诸葛亮却不焦躁,不愤怒,也不喜悦。
时时刻刻,保持着智者的镇定自若。
在征伐长沙时,他再次对关羽使用了激将法。
华容道义释曹操,致使他寸功未立,早就想一吐胸中块垒,展现个人才能。
比试于是,他带着手下五百校刀手出发,踏向了攻打长沙的征程。
长沙有老将,名曰黄忠。
此人在江湖上亦有响当当的名号,手中一口大刀,射箭白发白总。
有“箭神”之称。
关羽向来高傲,天下诸将能入其法眼者寥寥无几。
《三国志》有言: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此话出自于关羽之口,可见他从心底瞧黄忠不起。
一个老将,人到黄昏之年,仍旧未建寸功。
不见封侯,可见能力着实一般。
却不想,这次关羽将遇到一生中的劲敌。
长沙城下,两个人大战三个回合,从这三个回合,可以窥见两个人武艺究竟孰高孰低?
第一回合,两个人大战近两百个回合,竟然难分胜负。
当年他斩颜良、诛文丑之际。
凤眼微张,敌人便被斩落于马下。
在黄忠面前,连半分便宜也逃不得。
关羽这次抖擞精神,专心攻守。
从两个人的年龄差距来讲,黄忠年迈,关羽正值壮年。
到底谁的内力更胜一筹,毋庸置疑。
关羽眼见在武力值上,无法战胜对方。
便想到了拖刀计。
武艺比试,不仅仅是体力的消耗战,更是智力的斗争。
如若一个只有武力,而没有智力,不过是莽夫之类的人物。
最多当一个开路先锋,难以担任三军统帅。
因此,关羽使用计策,完全属于正常的范畴。
况且他使用,又并非是那些下三滥的不入流招数。
第二回合,正式打响。
这回,要说一说双方的装备状况。
关羽手中使是青龙偃月刀,胯下骑的是日行千里赤兔马。
黄忠与之根本无法相比。
第二回合,就在黄忠认为关羽要逃时,奋力追击,马上就要掉入关羽的拖刀计。
拖刀计,跟回马枪有些相似。
就是在对方猝不及防时,给予致命的一击。
黄忠虽然年老,反应却异常机敏。
立刻调转马头,打算回城。
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胯下坐骑出了问题,致使他坠落马下。
关羽乃大丈夫。
英雄惜英雄,不愿意贪此便宜,黄忠逃过一命。
但这个,并不能说明关羽的武力值就高于黄忠。
这倒有些“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味道”。
高低立现第三回合。
韩玄将个人的坐骑,送给了黄忠。
经过前两次的比试,两个人都摸透了彼此的套路。
高手过招,最怕双方彼此互相熟悉。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安排了一场洪七公和欧阳锋的对打。
地点是桃花岛。
两个人起初,都不敢使用新创的招式,目的是到了华山论剑之际使用。
结果比到后来,好胜心起,都忍不住使出了新招。
黄忠和关羽同样如此。
既然互相熟悉,再比试上百个回合也不会分出胜负。
除非另外一人还有杀招,这一招足以要掉对方的性命。
有心者已经发现。
黄忠,始终没有发挥出百步穿杨的本领。
百步穿杨类似于今天的神枪手,例不虚发,对方根本难以逃过。
夏侯渊乃曹操麾下名将。
黄忠只一箭,对方就一命呜呼。
关羽,还没有切实见识到其威力。
如果不是黄忠,感念他昨日不杀之恩,那一支飞出的箭早就结果了其性命。
饶是关羽镇定,也被突入起来的箭,吓得慌了一下。
真正的强者善于攻打。
因为他们觉得足够厉害,根本不需要防御。
或者说,在他们看来攻击的本身就是防御。
因此,黄忠的那一箭他根本抵挡不住。
有实例为证。
其在水淹七军,大败庞德后名声大震,转而攻打樊城。
曹仁手下一不知名的弓弩手,都射中其臂膀。
一不知名的弓弩手射的流矢,他都无法抵御。
你可以说战场危险,武艺再过高超,也难免会出现这种状况。
别忘了他是关二爷,对方却是不知名的人物。
由此可知,关二爷在这方面的战斗经验不足,但是世人只关注到这个事件的后半部分:
“刮骨疗毒。”
由此而佩服关二爷的神勇。
世人就是这样,爱而不知其恶,恶而不知其爱。
评判历史人物,千万不能带着有色眼镜。
这样容易抹杀一些人的历史功绩。
很多人说秦始皇残暴,但是正是他的铁腕手段,中华民族才如此具有向心力、凝聚力。
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是功大于过,还是功过相抵呢?
历史自有评说。
黄忠与关羽同样如此,抛弃主观上的爱恨,从为数不多的事件中足以得出一个结论:
黄忠武艺,高于关羽。
或许这也是关羽一直针对黄忠的原因。
一个生性高傲的人,是不允许他人胜过自己的的。
况且在五虎上将中,张飞、赵云乃自家兄弟,跟随先帝出生入死,从零开始奋斗。
你黄忠到底付出了什么?
后来,黄忠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关羽。
为了帮助刘备取得胜利,他以自己为诱饵。
率领大军进入一处谷地,后被箭射死。
黄忠没有早早的声名远扬。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跟对主公。
韩玄,并非乱世之枭雄。
如若他早早地跟在刘备、曹操等人左右,恐怕声名早就大扬于天地之间,也不至于后来遭到一些青年的耻笑。
值得庆幸的,是他最终还没有辜负自己一身的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