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3处细节,细思极恐,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情节

古城青衣 2024-03-06 21:13:19

小说就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迷宫,阅读的过程的就是一次探索的过程。

砌造一座迷宫的核心就是一块块砖石,砖石就是人物。

没有人物,一部小说就不足以称为小说。

小说是描述人物的体裁。

《鲁滨孙漂流记》只有一个人物,仍旧是以人物为支撑。

入世愈深的小说家,其创作的人物就越复杂。

按照《圣经》里的描述:太阳之下,再无新事。

八个字,让芸芸众生对这个世界极度生厌。

小说家却用纤毫毕现的文笔,直接告诉世人,世上每天都在发生新事,每一件事都有每一件事的特征。

细节和人物

《水浒传》无疑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

其塑造的人物饱满真实,真实到让人脊背发凉。

就像是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被施耐庵偷窥一样。

总不想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

武松,一个即使没有读过这本书,也依旧非常熟悉的人物。

国人对这个人熟悉到什么程度,仿佛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就是我们的一个朋友。

一提到,各种故事就会脱口而出。

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怒杀西门庆.....

以至于提起武松,很多人都渴望身边有这么一位朋友。

希望在自己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他能为自己挺身而出。

更有学者提到,读到武松怒杀西门庆,欣赏的就是其一片赤诚,一腔热血。

且不看这些言论,如果我们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角度重新看待这个事件,就会发现整个事件又会非常恐怖而又吊诡。

武松冲到西门庆面前时,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

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手起刀落,就像屠夫对待一头猪或者一只羊那样。

后来,在鸳鸯楼,对待两位因地位,而不得已屈从的两位底层小人物。

也没有丝毫的同情,他的眼里容不得任何背叛。

陀氏在《罪与罚》中塑造了一个人物,他将人物分成三六九等,其中最出色的人被他称作超人。

如果把武松放到这样一个坐标体系中。

那他肯定属于超人。

就像刘欢在《好汉歌》中所唱得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可是别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

爱民济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松的行为又些残忍。

一将功成万骨枯,难道底层百姓就活该成为这些人上升的台阶吗?

一位弃医从文的民国先生,在其著作《狂人日记》中写道:

我翻开历史的一页,这历史没有年代。

我横竖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出两个字:吃人。

其后,他又在杂文集中写道:

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拯救他,而具备炮灰功能的诸位,却总是在歌颂杀人者。

早已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类,仍旧没有摆脱丛林法则。

按照弱肉强食的理论,对手无寸铁之人进行各种摆布。

思考至此,如若还有人以侠客待之,我尊重其价值观选择。

不仅仅是武松,与之关系密切的孙二娘也是如此,她在十字坡做买卖,竟然敢公开买卖肉包子。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能衍生出这样一种价值观。

《水浒传》成属于明朝时期,其写作背景为宋朝。

宋朝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社会,明朝中后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无论是写作者,还是书中人物,都是出自于商业社会的背景里,商业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也不必用今天的话语来形容。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一语中地:

商人重利轻别离。

说白了,就是重视利益,为了利益他们绝对可以铤而走险。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抽象地总结出一条理论。

他将这条理论命名为元酬定律。

何为元酬定律?

就是向权力投入成本,以求控制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土地,刘邦也好朱元璋也好,干得都是这类事情。

由此可知,武松、孙二娘为什么非要上梁山落草为寇。

因为那才是真正适合他们的路途。

小人物的崛起

有人或许会说,这样的人能打天下?

偏偏这样的人才能打下天下。

隋朝末年,十八路诸侯风起云涌,天下大乱。

瓦岗寨中有一奇人,后被小说演绎成文武双全徐茂公。

徐茂公后来跟随了李世民,被赐予国姓——李。

又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将名字中的“世”去掉。

因此,历史书上习惯性称呼他为李積。

李積在个人著作中明确提到,早年的自己杀人如麻,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逐渐成长为一代大将。

武松也好,孙二娘也罢,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侠肝义胆的一面,也有人性的黑暗面,这才组成了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人物形象。

再看另外一个小人物。

本来不是书中的主人公,施耐庵也不惜笔力,将她描绘得入木三分。

这个人就是王婆。

王婆是一个地道的城镇居民。

现在到类似的环境中走一遭,这样的人一抓一把。

武大人丑,又没有什么势力。

西门大官人家财万贯,搭上这么一个人,不知能捞上多少钱财,何乐而不为呢?

王婆展示了个人的口才,又施展了骗局。

成功地将金莲引入了陷阱。

小说又提了一句“这事儿除却武大,邻里们都已知晓”,日常生活中此类事件比比皆是。

当丈夫被妻子带了绿帽子,丈夫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什么是成功的小说家?

其不但能从大处着眼,语言描述符合人物的整体形象。

在细处上也不含糊,让那些看似影子式的人物,一出场就有一个明确的形象。

读者通过这些形象,可以读出作者想说又不能说的话,或者通过这些形象得出连作者本身都没有品味出的道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句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愿我们的读者,都能从经典中品味出独一无二的人生哲理,发现更多的问题。

找出更多的角度,推阵出新,弘扬经典。

1 阅读: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