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是人生命过程中由先天遗传(禀赋)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方面所固有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研究不同体质的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
中医体质学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临床诊疗中,在体质辨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实现个体化诊疗;贯彻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中医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每种体质有其独自的特征。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中医体质——痰湿质。
痰湿质(E型)
总体特征
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判定方法-痰湿质(E型)
回答上表中的全部问题,计算转化分=得分/32×100。
判定标准:
假如您上表得分≥40分,很大概率上您是一个痰湿质的人。
其他体质的评分表会在后续系列文中发布。
痰湿质人群的养生保健
不同体质人群的养生,都可以从起居调养、情志调养、运动调养、饮食调养等多方面进行。应遵循顺其自然,顺应四时,强调天人合一的原则。
起居调养
痰湿质人群多大腹便便,运动少,易于出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风寒,避免汗出当风,外感疾病。居住环境宜干燥清爽,避免潮湿阴冷。穿衣面料宜棉麻类、透气散湿好的天然纤维,宽松适度,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另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睡觉枕头不宜过高,可防止打鼾加重。
情志调养
痰湿质人群一般比较懒散,所以要多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听一些振奋激昂高亢的音乐,多看一些力量对抗性强的体育比赛。行为上应改变久坐、久卧的习惯。另外,思则伤脾,不利于痰湿运化,因此还要注意不要过度思虑,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有助于祛除痰湿。
运动调养
适当运动是改善痰湿质的重要方法。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快走、慢跑、游泳、爬山等,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身体的排汗排湿作用。运动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阴雨季节、湿冷、炎热潮湿环境不适宜运动,最好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进行。痰湿体质的人一般体重较大,运动时,还要注意身体的状况,运动负荷强度较高时,要注意运动的节奏,循序渐进的进行锻炼,保障人身安全。如果身体不适,如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要及时停止运动。
穴位保健
选穴:足三里、丰隆
定位: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丰隆穴、足三里。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每日2次,10天1个疗程。
足三里穴可调补脾胃,健脾燥湿,丰隆穴可燥湿化痰通络,二穴均可改善痰湿体质。
二穴也可行艾灸疗法,以清艾条温和灸,每日5-15分钟,每周3-5次,坚持艾灸,可健脾和胃,燥湿化痰。
饮食调养
痰湿体质人群,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具有健脾、化痰、祛湿功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冬瓜、萝卜、生姜、荠菜、鲫鱼、鲤鱼、鲈鱼、菌类等。限制食盐的摄入,少吃肥肉、甜及油腻的食物,如糖类、蛋糕、点心等。酒类也不宜多饮,不能吃得过饱,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多喝水,促排尿,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
推荐食疗方——薏米冬瓜汤
薏米、冬瓜适量,置锅中慢火煲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
本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的功效。有利于痰湿质人群祛除体内痰湿。
推荐食疗方——红豆莲子汤
红豆、莲子等食材适量,洗净,加水大火煮开,小火慢炖成汤。
可健脾和胃燥湿,为祛湿之佳品。
推荐代茶饮——茯苓山药粥
茯苓、山药、大米等食材适量洗净炖粥。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
痰湿盛者,可常饮此粥以健脾和胃燥湿化痰。
推荐食疗方——茯苓陈皮茶
茯苓、陈皮适量,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3-5杯。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尤宜于痰湿偏盛者日常饮用,可改善大便溏稀,舌苔厚腻。
【参考文献】
[1] 《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9月21日国中医药医政基层便函〔2011〕147号印发)
[2]《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作者: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 李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