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又称莴苣、莴箩,是一种夏秋季主要供应的新鲜蔬菜之一,它有着色泽鲜亮、味道可口的特点,深受广大居民的喜爱。
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区水稻田中都会种植莴苣进行水旱轮作。
在2021年,莴苣年亩种植面积高达 22.5万公顷,总产量达 962万吨,均位居全国首位。
然而,近期却有一位网友表示:我家的莴苣在移栽到水稻田后,长得好慢啊,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么影响莴苣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呢?
早期缓苗。我囯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在稻农们眼中,南方水稻田最为实用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水旱轮作。
这里的“水旱”,主要是指将同一块土地先用水种植水稻,等稻谷收获后,再将其改成旱田进行其他作物种植。
这种轮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种植效率,且不易导致土壤板结,从而污染农产品,提高土壤肥力。
而在水稻田进行旱田种植时,以莴苣作为轮作蔬菜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它既耐涝又耐湿,非常适合在水稻田中种植。

有些农户家中会养殖一些猪,当猪能吃的东西不够时,可以将莴苣作为一种饲料来喂猪,这样既不会浪费,又能为猪提供营养。
在南方地区,每到5月份的时候,很多地方就会看见莴苣蓬勃的生长着郁郁葱葱的一片片莴苣地。
然而,有些农民朋友却发出了这样的担忧:我家莴苣移栽过后长得好慢,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莴苣移栽后的生长阶段,前期有一个缓苗期,这是正常现象。
影响莴苣生长的主要因素包括施肥、浇水、土壤等。
在进行轮作前,如果前期田地没有施加底肥,则后期莴苣的生根可能会受到抑制,并且后期的肉质组织形成也受到影响。
并且在莴苣移栽后,如果浇水时间不对,也会导致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受到影响,使得莴苣长得慢。

还有就是土壤的问题,目前国内对于农田土壤的设计改善措施并不完善,在农田中使用的表土主要是后期田地耕作产生的土壤。
这种表土往往较多是相对较为松散、耕作较为频繁的土壤,因此容易缺氧,会导致根系无法正常呼吸和生长。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合理施肥,在播种前将腐熟肥料施入地里,让其与土壤充分混合后再播种,可以让莴苣根系尽快扎入土壤,促进生长。
合理施水,在浇水时机上要把控精准,可以分别在下午和晚间浇水,有效避免水分蒸发过快,加速莴苣根系吸收养分。
还有就应该适当进行叶片管理,不要摘叶摘得过多,要保持一定的叶片空间,让莴苣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及时补充养分。

嫩莴苣主要是食用嫩茎,茎部肉质形成期的早晚直接影响莴苣的经济价值,因此要合理的进行管理。
根据莴苣品种、育苗状况、栽培时期、气候条件等,都将会对肉质茎发育时间产生影响。
因此在早期晾苗及夜间保温时,要注意保持一定湿度,降低旱田干裂现象,同时也要注意昼夜温差的变化,以便促进莴苣生长。
一般在7月的时候,部份地区气候干扰减少,再加上雨水增多,有效解决了旱情,有助于改善根系呼吸能力,从而促进莴苣吸收养分,提高生长速度。

此时还要进行合理浇水,同时测控土壤温度,好的土壤温度有利于根系呼吸,有助于促进根系生长,从而提高吸收养分的能力,改善根系质量,提高抗病能力。
其次,还要及时培土,加强通风,有效利用阳光强度促进莴苣光合作用,提高自身抗逆性,促进莴苣生长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茎部肉质形成期间,有些农民朋友会将叶片割掉来准备喂牲畜,但此操作对莴苣产生很大影响,因为根部产生部分物质是依靠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供给整个植物体。

如果割掉太多,会导致营养不足,从而影响根部生长,因此建议不要割掉过多叶片,以免导致莴苣发生畸形。
同时,在这一期间往往会碰到很多虫子对这一阶段物质的争抢,因此要定时喷药,以避免其大量繁殖。

1.播种前施底肥。
在移栽前,有些农户朋友不进行底肥施加,这样直接会影响莴苣根系扎根,导致后期生长缓慢,因此建议定期施底肥,让其和土壤混合后在播种。
有机肥如腐熟牛粪、鸡粪等都是非常好的底肥,施加后能保证根系能够尽快扎入土壤,也能有效避免出现土壤缺氧现象,提高莴苣抗病能力及生长速度。
2.适时浇水。
在植物生长期,需要大量水分以促使植物正常呼吸和生长,所以从播种到移栽后的整段时间都需要保证其有充足的水分,并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同时保证其温度适宜,不然还会出现干裂现象,影响莴苣生长。

3.适当摘叶。
要保持一定的空间,以便于莴苣进行光合作用,提高自身抵抗力,同时还应减少病虫害等外部因素干扰,以便于茎部肉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