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唐肃宗抱着幼女召见山人李唐,李唐说了什么让李亨哭了?

静心历史事 2025-01-12 10:36:14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的端午节那一天,山人李唐受到了唐肃宗李亨的召见。

当李唐进到宫中见到李亨之时,瞧见李亨的怀里正搂着一个小女孩。李唐不禁微微一愣,不过他也没吭声。反倒是李亨,率先开口介绍起了自己怀里抱着的那个小女孩呢。

原来,她恰恰是李亨最为年幼的女儿。瞧那小公主,正值玉雪可爱的年纪呢,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瞅着忽然冒出来的这些人,却并没有哭闹出声,而是极为乖巧地依偎在李亨的怀抱之中。

李亨在介绍完那个小女孩之后,脸上带着笑意接着说道:

朕心常念及此事,卿当勿以为怪。望卿能明了朕此番心意,莫要因之而生出什么嫌隙来,一切皆有朕之所思,还望卿可释怀,勿要介怀于朕之所念呐。

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讲就是:“我对她甚是想念,希望你可不要为此而心生埋怨。”

那乖巧的小女娃安安静静待在一旁,本就没碍着什么事儿,照理说李唐是不该有啥意见的。毕竟说到底呢,小女娃可是公主,李亨又是皇帝,于情于理都不该介意才对呢,可谁能想到,李唐却偏偏就介意起来了。

当然,李唐并非真的只是介意这件事,实际上,他更主要的目的是想借着相关情况来劝谏皇帝呢。毕竟,他还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在《新唐书·后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其言曰:“太上皇于今日而言,也应当对陛下有所顾念。”这般表述,意在传达一种观点,即认为太上皇在相应之时,理当把陛下放在心上予以挂念呢。

今日,太上皇心中亦是对陛下极为想念。那深深的挂念之情溢于言表,脑海里常常浮现出陛下的身影呢,真真是时刻都盼着能与陛下相见,这份想念在今日愈发浓烈起来啦。

唐玄宗李隆基被称作太上皇,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而李隆基作为太上皇,与身为皇帝的李亨,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着实显得颇为尴尬。

因此,李唐所说的这句话着实耐人寻味,差不多都要直白地指出李亨不孝了呢。

常言说得好,帝王之家往往最为无情,李隆基与李亨这对父子又何尝不是这般情况呢。想当初,武惠妃为了能让自己所生的儿子寿王李瑁登上太子之位,竟然不择手段,狠心害死了李隆基的三个儿子,其中就包括当时身为太子的李瑛。

不过十分有趣的是,就在太子离世后没多久,武惠妃便因惊惧过度而亡故了。而李瑁呢,最终不仅没能如愿登上太子的宝座,反倒还把自己的寿王妃杨玉环也给搭进去了。

那么新一任的太子究竟是谁呢?答案便是李隆基的第三子李亨。

李瑛当了二十余载太子,却被李隆基废杀。而李亨成为新太子后,日子同样难熬。他每日都过得战战兢兢,既要面对身为皇帝的李隆基对其心存忌惮,又得承受来自宰相李林甫的处处敌对,处境着实艰难。

李隆基对于李林甫为难李亨一事,内心是颇为乐见的。曾有一回,李林甫把李亨逼到了绝境,致使李亨无奈之下,唯有选择与太子妃韦氏解除婚姻关系,以此来设法保全自身安危,而这一切,其实正合李隆基的心意。

长期处于高压态势之下,李亨的发际线明显往后移去,而且还没到中年呢,头上就冒出了不少白头发。不过好在他特别能隐忍,就这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一天又一天地坚持着走了过来。

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匆忙舍弃长安,奔往蜀地妄图躲避灾祸。可即便如此,他也只是保住了自己一条性命罢了。曾经最受其宠爱的杨贵妃香消玉殒,而他一直极为在意的皇位,同样也彻底失去了。

李隆基在马嵬之变后,可谓是遭受了沉重打击,几乎失去了所有。他被逼无奈,只得将杨贵妃赐死以解当时的危局。而后在继续南下的行程里,他甚至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就被动地成为了太上皇,人生境遇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公元756年的七月十二日,便是那一天。

自那之后,他的人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实际上,早在756年六月十三日他弃城而逃的那一瞬间,就已然注定了其往后余生都要在被动之中度过。

李隆基于蜀地停留了一年有余,时间直至757年的冬天。彼时,两京成功得以收复,而后李亨便将李隆基迎回京城。

李隆基身处蜀地之时,好歹也算是一方之主,能掌控一定局面。可一旦回到京城,情况就全然不同了,归来之后,他便沦为了地位颇为尴尬的太上皇,往昔的权势风光不再,只能在这尴尬的处境中度过余生了。

值得庆幸的是,李隆基刚过上太上皇的日子时情况还算挺好。他居住在那曾经无比熟悉的兴庆宫之中,身旁有高力士、陈玄礼、王承恩、如仙媛、玉真公主还有梨园弟子等人相伴,整体而言,过得相对比较自在。

特别要提到的是,兴庆宫对于李隆基而言,给予了他相当大的自由空间。这座宫殿的位置在皇城之外,并且位于长安外郭城的市井街巷当中,如此一来,他能够直接与街市上的人群有所接触,所以,李隆基自然也就不会感觉到寂寞啦。

然而,他所过的那种相对自在的太上皇生活仅仅延续了两年半的时间,便在760年7月突然画上了句号,就此戛然而止,再也不复存在了。

究竟是谁终止了李隆基那种相对自由的太上皇生活呢?权倾朝野的宦官李辅国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当时的张皇后同样脱不了干系,而唐肃宗李亨自然也在这件事情当中扮演了相应的角色。

李亨在位期间,李辅国向其进言,称李隆基身处兴庆宫时,存在与外人相互往来沟通的情况。而当时和李隆基有这种往来交通情形的人,其中既有身为将军的郭英乂,还有来自剑南负责奏事的官员。

这件事谈不上特别重大,但也绝非小事一桩。要知道李亨这皇位得来的途径本就不太正统,所以他心里难免会有担忧,生怕李隆基暗中谋划着重新夺回皇位呢。

甭管李隆基内心究竟有没有某些特定的想法,这都不会影响李辅国在李亨跟前大上眼药,同样也不会妨碍李亨去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一旦种下怀疑的种子,那么它生根发芽便只是个时间早晚的事儿罢了。就在李辅国提议要将李隆基迁到太极宫之时,李亨却只是沉默着,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沉默其实已然是一种态度了。就在760年的七月,当时李亨正身染疾病,李辅国竟谎称是李亨邀请李隆基前往太极宫游玩,而后便强行把李隆基迁到了太极宫之中。

自抵达太极宫起,李隆基便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自由。曾经那些时刻陪伴在他身旁的旧人,像陈玄礼、高力士、玉真公主等等,全都被强制要求远离李隆基,致使他身边再难见到这些熟悉的身影,处境愈发孤清。

李亨特地安排了百余名宫人去服侍李隆基,至此,李隆基彻底沦为孤家寡人,那种凄凉之感,实在是难以言表啊。

遥想当初身处兴庆宫之际,李亨常常经由夹城前往兴庆宫,向李隆基恭敬地问候、请安。而彼时,李隆基亦会不时前往大明宫,去探望李亨。如此往来之间,倒也有着一番父子间的情分互动。

待抵达太极宫后,虽空间上的距离看似拉近了,可父子二人心灵的间隔却越发遥远了。李隆基的自由被大幅剥夺,而李亨也鲜少前去探望自己的这位父亲。

因此,在公元761年的端午节之时,隐士李唐道出了那样一番话语,那么面对李唐所说的这些,李亨究竟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据《新唐书》记载:“帝不禁泫然落泪,可因受制于皇后,最终都没敢去拜谒西宫。”而《资治通鉴》里也提到:“皇上泫然哭泣,然而由于惧怕张后,仍旧不敢前往西内。”

换言之,在听了李唐所言之后,李亨不禁潸然泪下。然而,由于对张皇后心存畏惧,他虽有去见李隆基的想法,却始终不敢付诸行动,只能将这份想见之情深埋心底,暗自神伤。

李隆基当初被强行迁至太极宫一事,乃是李辅国与张皇后趁着李亨生病期间共同谋划并付诸实施的。

张皇后可着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李亨被立为太子之后,她便入选进入了东宫,成为了太子良娣呢,而且还深受李亨的喜爱与宠溺,在当时的东宫之中,其受宠程度可见一斑。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北上灵武,张皇后一路相陪,他们堪称是共经患难的帝后。在灵武期间,张皇后全然不顾自己女子的身份,行事仿若男子一般。关键时刻,她全力护着李亨。甚至生完孩子仅三天,就不顾李亨劝阻,忙着给将士们缝制衣服等等。

不妨这么讲,在李亨开启创业之路的那段时期,张皇后始终与李亨携手同行、一同奋战。正是基于这样并肩作战的经历,待到李亨成功登基之后,便将张皇后册立为皇后之位。

然而,在她当上皇后之后,便与李辅国一起在宫廷之中把持权势,并且对诸多政事进行干预。

起初,李亨认为李辅国与张皇后这二人堪称得力助手,用起来颇为顺手。可随着时间推移,此二人的权势不断扩张,逐渐发展到李亨都难以掌控的地步了。

他们居然还反过来处处对李亨加以掣肘,致使李亨在诸多事务上,就连政事处理起来都颇感力不从心。不过,要说李亨是因为惧怕张皇后所以才不敢去见身在太极宫的李隆基,这说法实在有些牵强。实际上,更大的可能性是李亨自觉无颜去面对李隆基。

毕竟李隆基被强制迁到太极宫一事,即便李亨未曾下达相关命令,而且看上去对当时所发生的状况也并不知晓,但要是没有他的默认许可,李辅国与张皇后着实不敢贸然去做这件事。

正是由于获得了李亨的默认许可,那两人才有胆量背着李亨去办妥这件事。对此,李隆基心里其实也是清楚明白的。也正因如此,这父子二人在后来的日子里,还真就应了那句“相见不如不见”的话,彼此间的关系变得颇为微妙复杂呢。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