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历史上,为何少有著名的夺嫡斗争?汉朝为啥没有九子夺嫡?

静心历史事 2025-01-21 14:34:45

倘若我们对于汉朝那段历史知晓得稍多一些的话,便能够察觉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汉朝,皇位传承之时,皇子们相互争夺嫡位这般情况是极为少见的。

就拿清朝曾出现的“九子夺嫡”来说吧,好几个皇子为了能登上皇位,彼此之间争得那叫一个激烈,简直乱成了一锅粥。但这样的状况,在汉朝时期可是从来都未曾出现过,汉朝在皇位传承方面和清朝这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呢。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莫非汉朝人在皇位传承这件事上,有着独特的经验或感悟?能够防止皇子们为争抢皇位而发生纷争之事?

显然,答案并非是肯定的。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之中,汉朝并非不存在皇子争储这般情况,是确确实实有过皇子们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而产生纷争的事情的。

然而,就这件事情本身而言,其呈现出来的形式通常并非是皇子们单纯地进行夺嫡之争。实际上,往往是几个实力强劲的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彼此之间展开激烈争斗。而究竟谁能够被立为太子,这一点恰恰就成了他们最为核心的利益所在。

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大体上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其一,汉朝的皇帝里,半数以上皆是在二十岁之前就登上皇位的,其中更有几位,即位之时尚处于婴幼儿阶段。其二,汉朝的外戚势力极为强劲,往往在皇子们还未展开争储之争时,这些外戚便已然相互争斗起来了。

事实上,翻阅汉朝的历史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至少存在着四个相对比较知名的夺嫡事例。

首个广为人知的案例,当数汉惠帝刘盈与赵王刘如意之间的夺嫡之事了。

西汉初立之时,刘邦为稳军心,以便能更好地与项羽形成对峙之势,在当时那种形势下,别无他法,只能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嫡长子刘盈册立为太子。

然而在汉朝实现天下一统之后,刘邦反倒对自己的三儿子刘如意更为偏爱。于是在此之后,刘邦曾多次明确提出,打算将刘如意册立为太子。

通常来讲,一到这般时候,刘盈跟刘如意之间,夺嫡斗争那是必然会发生的。毕竟皇位只有一个,这两兄弟为了能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一场激烈且残酷的恶斗自是在所难免的啦。

可实际上呢,在当时那个时候,刘盈跟刘如意两人之间的关系,那可是相当不错的哟。就拿刘如意这个弟弟来说吧,后来刘盈还对他处处加以维护呢。

恰恰是在两人身后的那些大人们,围绕着帮他们争夺太子之位展开了一连串的争斗。就拿刘盈来讲,其母吕雉着手为他寻觅诸多帮手,以此来扩充刘盈这一方的势力。至于刘如意呢,他的母亲戚夫人可是拼尽全力去讨刘邦的欢心,并且也在不断地为刘如意招揽帮手。

最终,这场激烈的夺嫡之争是以刘盈获得胜利而告终。刘盈成功即位后,吕后竟做出了极其残忍之事,她直接将戚夫人弄成了人彘,其手段之狠毒,实在令人发指。

一场夺嫡斗争发展到最后,其残忍程度令人咋舌。与后世诸多的夺嫡大战相较而言,它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然而,当后世之人看待这件事时,却鲜少有人会将目光聚焦在刘盈和刘如意身上。并且,大家常常还会下意识地忽视掉这其实是一场残酷的夺嫡斗争这一事实。

在多数人眼中,这事儿说到底不过是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纠葛罢了,那两位皇子实际上和此事并没有多大关联。

那两个皇子在事情发生之时年龄着实太小了。就拿身为太子的刘盈来说,接班之际不过才十六岁罢了。至于老三刘如意,在此之前更是连十岁都不到呢。他们对于权力以及地位,压根儿就不存在任何概念。

汉景帝在位期间,发生了第二场著名的夺嫡之战。

在汉景帝当政时期,最初是把自己的长子刘荣册立为太子的。要知道,刘荣不仅身为长子,其母亲栗姬更是汉景帝极为宠爱的妃子。如此情形下,无论从哪一方面去考量,刘荣那都是完全具备做太子的资格的呢。

然而在汉武帝诞生之后,其母王娡便着手为儿子谋划争夺太子之位一事。为此,王娡开展了诸多行动。像拉拢馆陶公主成为政治同盟,还与馆陶公主结为亲家。另外,她还授意手下官员支持栗姬当皇后,这般做法无疑触动了汉景帝的忌讳之处……

在这一过程里,双方相互过招,你来我往之间,那交手的情形着实精彩非凡。并且其中诸多政治斗争所运用的手段,更是令人不禁为之惊叹,直让人感叹其精彩程度实在是超乎想象,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最终,这场斗争迎来了结局,太子刘荣的位置被废黜,而刘彻则成功地登上了太子之位。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而言,王娡同栗姬展开的这场争斗,实则就是一场抢夺嫡位的战争。而双方争斗最为关键的地方,恰恰在于究竟谁的儿子能够被立为太子呢。

然而有趣的是,在后世谈及这段故事的时候,鲜少有人会觉得这是刘荣与刘彻所展开的夺嫡争斗。几乎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认为,这其实是王娡和栗姬两人之间的事儿。

为何大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其根本缘由在于当时的刘荣与刘彻年龄都太小了。刘彻在获胜被立为太子之时,仅仅七岁而已。因而,面对那段错综复杂的权力争斗,刘彻压根没什么印象,全程自己也未曾有过什么实质性的举动。

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巫蛊之祸”,堪称第三个著名案例。

汉武帝在位后期,其长子刘据已然当了多年太子。刘据的母亲卫子夫极得汉武帝的宠爱,并且贵为皇后。不仅如此,刘据的舅舅是卫青,表哥乃霍去病。有这两位厉害人物在背后支撑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刘据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根本不可能被动摇。

不过,待到汉武帝步入晚年时期,局势便有了转变。彼时,卫青与霍去病皆已离世。卫子夫因岁月流逝而容颜老去,汉武帝对她的宠溺也不复往昔,反倒渐渐将宠爱给予了李夫人。

恰恰是这样的一种变化,使得不少人觉得出现了能够趁机行事的机会,仿佛在他们眼中,这种变化就意味着有机可趁,进而让他们产生了这样一种认为存在可乘之机的想法。

于是在那之后,诸多反对太子之人,连同李夫人家的亲属,便暗中对刘据展开攻势。在他们这番攻击行动里,没过多久,刘据的大表哥就被查出有贪污军费的行径。借着这一由头,他们进而又将刘据的大姨夫,也就是时任丞相的公孙贺,也一同给拖下了水。

此后,他们再度以查案为由,于京城之中搅起一番血雨腥风。诸多归属太子阵营的大臣皆受牵连。随着时间推移,太子的镇压之力愈发微弱。直至一年过后,他们径直前往太子的东宫,塞入一个巫蛊小人,还编造谎言,称太子在诅咒汉武帝。

就因这一件事,刘据到后来被逼得只能起兵以求自保。而自其起兵的那一刻起,造反的这顶帽子便严严实实地扣在了他头上,再也摘不掉了。最后,刘据在兵败的结局下选择了自杀,与之相关的卫子夫也在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提及巫蛊之祸时,后世绝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觉得这是反对派在针对卫家以及太子刘据。然而,鲜有人留意到的一点是,在反对派里,身为主要谋划者的刘屈氂和李广利,他们内心最为关键的诉求,其实是要扳倒太子,进而拥立李夫人所生之子成为新的太子。

因此,巫蛊之祸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一场围绕着皇位继承人展开的夺嫡争斗。它并非单纯的某类事件,而是在权力更迭诉求下,各方势力角逐皇位继承权的一场纷争,本质属性就是一场残酷的夺嫡之战。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夺嫡争斗全程之中,那位李夫人所生之子,自始至终都未曾有过任何实质性的举动。究其原因,是在巫蛊之祸发生之际,他的年纪实在是太小了,推测起来恐怕连十岁都还不到呢。

东汉末年爆发了第四次著名的夺嫡之战,也就是众人所熟知的十常侍之乱。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这场夺嫡之战因十常侍之乱而拉开帷幕,给当时的局势带来了极大的动荡与混乱,在历史上留下了颇为浓重的一笔。

简而言之,在汉灵帝在位的最后阶段,育有两个儿子。其一为长子刘辩,乃是皇后何氏亲生,其背后有着势力强盛的外戚何家给予支撑。其二则是小儿子刘协,即日后的汉献帝,他的生母过早离世,不过经由汉灵帝的安排,在刘协身后,有着汉灵帝母亲的家族以及诸多宦官作为依靠。

立谁为太子一事,汉灵帝许久都未做出决定。其实在他内心当中,是更偏向于小儿子刘协的。然而,刘协并非嫡长子,并且何家势力颇为庞大,这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汉灵帝在这件事情上陷入了两难境地,难以果断做出抉择。

后来,到了汉灵帝生命垂危之际,他总算下了决心,打算立刘协为太子。只是在这个时候,汉灵帝已然病得极为严重,身体状况极差,仅凭借下达一道圣旨,是很难顺利完成立储这件大事的。

就这样,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汉灵帝别无他法,只得把自己极为信任的心腹宦官唤至跟前,吩咐其在自己离世之后,要全力拥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协登上皇位。

而在此之后所发生的那些事情,想必大家都已经是颇为熟悉的啦。

汉灵帝驾崩之后,究竟该立谁为皇帝这一问题,使得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之间展开了一场极为残酷的相互厮杀。这场惨烈的互斗,最终致使整个东汉王朝彻底走向了崩溃瓦解的境地。

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常常会认为,这既是三国时代拉开序幕之处,也是外戚与宦官集团相互争斗的阶段。不过,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遗漏掉一个关键要点,那就是引发这场争斗的核心所在,其实还是夺嫡之争,关键就在于刘协和刘辩这两人之中,到底谁能成为太子呢。

上述所提及的这四场夺嫡大战,每一场都从根源之处,对汉朝历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然而,当后世之人去审视这几段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觉得这些似乎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夺嫡争斗。

其根本缘由实则在于这些皇子皆年幼。每逢夺嫡之战爆发,真正掌控局势、起到主导作用的往往是他们身后的外戚与宦官。相较而言,皇子本人反倒极易被众人所忽视,在夺嫡纷争的舞台上,其存在感显得颇为微弱。

相较而言,之后清朝所发生的九子夺嫡事件,情形可就大不相同啦。

但追根溯源来看,那些发生的种种斗争,其真正最为关键的核心之处,说到底,实际上都聚焦在“夺嫡”这两个字上面。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