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熙修——知人知面不知心

峻辉聊过去 2024-11-13 15:09:04

1943年3月,日寇直逼南京,《新民报》两则新闻轰动了全中国。

一则是孔祥熙夫人宋蔼龄乘专机飞往重庆避难,随行带着一群宠物狗;另一则是大批国民政府基层官员的眷属,没有登机机会,只能在雨中眼巴巴望着飞机离开。

两则对比鲜明的新闻,赤裸裸揭露了蒋介石政府的大地主本质,并引起全国人民的震惊。

而这样一则令蒋介石、孔祥熙等人咬牙切齿的新闻,正是出自中国近代“四大名旦”之一的浦熙修之手。

在那个烽火连天、社会动荡的岁月,浦熙修以笔为枪,嫉恶如仇,以质朴而犀利的文笔,一次次的揭露社会的丑恶与黑暗。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经在天安门广场被毛主席接见过的女记者,最后却落得一个“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评价。

新闻界一朝成名

1910年10月29日,浦熙修出生在江苏省嘉定县一个基层小吏家庭。

相对不错的出身,让汤浦熙修自小便有机会接触到教育。

7岁那年,浦熙修跟随母亲、姐姐一起前往北平,进入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念书。

不过没过多久,浦家就因为儿女太多,供养孩子读书学费太高,变得捉襟见肘。

浦熙修念完高一,就离开了学校。

她对美术很感兴趣,希望以此为谋生的手段。

于是,父亲让她考到了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还专门请了一个会画画的朋友来家里教她。

学习绘画的第二年,浦熙修姐姐的同事要离开北平,正好空出来一个女附小教书的位置,浦熙修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学习绘画,为的是日后考入北平女师大继续深造。

十几岁的年纪,浦熙修就开始努力攒钱,平日里省吃俭用,几乎没什么花销。

1929年夏天,她如愿以偿进入高校念书。

这一年,浦熙修的母亲去世,,父亲独自一人在南京上班,家里的几个姐妹全都靠姐姐浦洁修一人供养,生活非常困难。

浦熙修不忍姐姐如此辛苦,只能一边读大学,一边继续在小学代课,最忙的时候甚至还要带几个中学的钟点课。

不过,这段艰苦的日子,也彻底让浦熙修看到了中国人当下面临的困苦处境,让她第一次萌发了为社会献身、救百姓于水火的念头。

1936年,浦熙修来到南京生活,此时她已经与大学时期认识的男友袁子英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

初来南京的生活,依旧是困苦的。

她不光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弟弟妹妹的生计也托付在她身上,浦熙修自感不能做一名纯粹的家庭妇女,于是一到南京就四处托人给自己找工作。

有一次,她在《新民报》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一家地产公司正在招聘女职员。

考核当天给出的题目,刚巧是她最有见地的妇女职业问题。

她自感答得不错,很有信心,可过了很久也没有接到应聘通知,过去一问才知道,人家不招收已婚的女同志。

不过,地产公司却给她指了一条明路:去《新民报》试试。

就这样,浦熙修凭借一手不错的文笔,成功进入《新民报》,做起了发行工作,后来又转到过广告部门。

但这些项目与文字并无多大关系,浦熙修的理想是,通过自己的笔触向社会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浦熙修就时不时向自家报刊投稿,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

而一年后,她终于等来了翻身的机会。

这一年,南京中山陵举行了一次周年纪念大会,《新民报》临时才知道这件事,但报社记者都派出去忙其他事情了。

上司一看无人可用,就临时把浦熙修派到了中山陵救场。

不料,浦熙修竟能“一文惊人”,写出的文章远远超出上司预期,在报刊上饱受编辑和读者的好评。

哪怕很多年后,《新民报》的一些老员工仍能回忆起来那次报道。

“文笔流畅,吸引了很多读者,赢得同行的一致赞许!”

这次成功,也让浦熙修从广告领域,成功调到了心心念念的编辑部,成为整个报社第一位女记者。

籍籍无名的浦熙修,通过一篇文章一飞冲天。

剑胆琴心,嫉恶如仇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炮声传来,上海、南京等地很快遭到战祸波及。

越来越频繁的空中轰炸降落南京上空,11月27日,《新民报》在南京刊登完最后一期报纸后,随即将印刷机器、纸张、乃至整个报社都迁移到了重庆。

此时,浦熙修为两个孩子所牵绊,一时无法走开。

另一个不愿离去的原因是,她希望用自己的双手为抗日救国做贡献,她瞒着家人偷偷报考了红十字救护训练班,结果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未能走上战场。

兵荒马乱中,浦熙修也渐渐感到无所适从,最终只能带着孩子远走武汉等地,最后来到重庆。

1939年1月,浦熙修刚来到抵达重庆没多久,就重亲回到《新民报》工作,并成为采访部的主任。

这一时期,中国的抗日形势已经很明朗,唯有团结全国人民的力量,才能击溃日寇。

报社报纸刊登的内容,也大多是联合各界人士、团结抗日诸如此类的报道。

浦熙修自然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一腔热血参与其中。

她主笔报道了很多国民外交协会的座谈会、抗日戏剧的演出等等,她也屡屡用笔墨热情歌颂抗日救国的将士与军民,更会无情鞭挞那些至家国于不顾、荒淫无度的国民政府高官。

浦熙修的批判性为,自然招致国民政府和日寇的双重打击,在二者围剿的夹缝中,浦熙修不卑不亢,坚持原则以笔为枪,书写着事实与真相。

她外表温柔,但常常在重庆的各种记者招待会上刨根问底,令达官贵人们瞠目结舌,也令国民政府上流社会的官员们忌惮与厌恶。

在浦熙修的报道中,有两件事无疑最能凸显她的嫉恶如仇,也最令国人感到气愤。

其一是1941年12月11日,浦熙修冒雨在重庆机场采了一则宋蔼龄携爱犬下飞机的新闻。

当时,全国抗日运动如火如荼,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宋蔼龄却大包小包乘坐私人飞机,携带一大帮宠物犬飞来。

据悉,这些宠物狗每天都要喝牛奶,伙食比99%的国内老百姓都要好。

与此同时,南京还有大批大批基层官员和将士的眷属,排不上登机离开南京,前往后方避难的飞机号。

比如,已经“下野”的王云五,在机场一角眼巴巴的瞅着飞机,却未曾等到夫人的到来。

嫉恶如仇的浦熙修立刻以此为题,痛批国民政府高层的腐败与奢靡。

关键是,只要是她的文章,国民政府一定严加审核,如果她赤裸裸批判宋蔼龄的奢靡行径,势必难以过审。

于是浦熙修灵机一动,将宋蔼龄携爱犬降临重庆,与王云五未能接到妻子的新闻,分为两篇同时送审。

两则新闻各归各的审核,检察官不是一个人,也根本没注意。

等到两则消息一起出现在报纸上时,所有人立刻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整个山城都轰动了。

还有一次,“行政院”的女公务员们因生活困难,联合请愿涨工资。

结果孔祥熙以国难期间不宜奢靡为由,言辞予以拒绝。

可另一边,孔祥熙的女儿孔令仪即将远赴美国结婚,他便命令财政部的妇女放下手头工作,连夜帮忙给女儿赶制嫁妆。

浦熙修立刻心领神会,再次故技重施。

她分别以“女公务员为米请愿,遭孔院长拒绝”和“孔院长千金赴美结婚”为题,再度混淆了审核部门的监视,再一次将国民政府的奢靡行径,赤裸裸暴露在公众面前。

孔祥熙大发雷霆,但浦熙修没有丝毫恐惧,直接发话表示,两则新闻都是自己负责的,与其他人无关。

至此,浦熙修彻底成了国民党的眼中钉,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她揭露国民党丑陋行径的原则。

1946年6月23日南京的“下关惨案”中,浦熙修正在现场采访。

为了保护社会活动家雷洁琼,她用身体护住了对方,结果自己招致反动派的疯狂殴打,彻底丢掉性命。

如果不是碍于浦熙修在业界和民间的名气,她怕是早已惨死南京街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剑胆琴心的女记者,在后半生却“马失前蹄”,一度被外界称作“知人知面不知心”。

蒙受冤屈

浦熙修的悲惨遭遇,还要从一个叫做罗隆基的男人说起。

1946年初,两人在工作中结识。

此时,浦熙修与丈夫袁子英早已因三观不合离婚。

而罗隆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她感情的空白。

这年年初,“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浦熙修决心在22天会议期间,遍访每一位政协代表,罗隆基就是其中之一。

罗隆基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在社会上也算小有名气。

两人第一次见面就聊得很投机,很快就对彼此产生了好感,并渐渐走到一起。

浦熙修与罗隆基相爱后,从不避嫌,在各种公开场合同进同出。

两人一个是政客,一个是记者,对家国大事都很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且两人三观很像,随便找一个话题就聊不够、谈不完。

二人形影不离,从重庆到南京,再到上海,二人一直并肩前行,成为中共的坚定盟友。

解放前夕,罗隆基被蒋介石软禁,浦熙修也因为屡屡帮助共产党宣传,遭到逮捕。

好在二人躲过蒋介石临走前的迫害,南京解放后双双恢复自由。

新中国成立时,毛主席还亲自接见过浦熙修,一眼就认出,她就是那个为共产党蹲过牢房的女记者。

建国后,浦熙修二人都前往北京生活。

相爱十年间,他们始终不曾结婚,只因浦熙修的子女反对,但这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感情。

二人互为彼此的精神支柱、最亲密的朋友。

直到1957年,罗隆基因为过激言论被民盟取消副主席职务,浦熙修因为这层亲密的关系,也一朝跌入深渊。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浦熙修向上级交出了10年间,自己与罗隆基所有往来信件。

但这依然阻止不了坊间对浦熙修的评判,有报刊甚至以“知人知面不知心”来评价她。

而经此一事,浦熙修与罗隆基也渐行渐远,直至不再有任何往来。

1965年12月6日夜间,罗隆基在家里设宴请好友们聚餐。

酒过三巡后,众人离去,罗隆基独自躺回床上,拉上卧室的窗帘,他丝毫没有意识到死神的脚步已经悄悄走近。

7日凌晨,一阵心绞痛突然传来,罗隆基慌忙翻找自己身边的硝酸甘油片,但发抖的手掌根本握不住药瓶,最终药片洒落一地,他本人也很快一命呜呼。

而此时,已经与罗隆基中止往来的浦熙修,就住在距离他咫尺之外的金鱼胡同。

5年后的4月23日,浦熙修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此时的浦熙修,早已两鬓斑白,并患上了癌症。

子女都不再身边,离世的时候与罗隆基一样,也是孑然一人,无一个亲人在侧。

倘若没有发生那次变故,也许浦熙修与罗隆基不会成为陌生人,也许两个人的命运也会截然不同。

但命运就是如此的捉弄人,哪怕后来浦熙修被恢复名誉,也难以挽回两人间曾经的感情,以至于二人落了个双双孤独终老的下场。

结语

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新民报》第一位女记者,从山城那个令国民党咬牙切齿的笔杆子,到后来被毛主席亲自接见,再从与罗隆基相恋相爱,到最后形同陌路。

浦熙修的一生,无疑是精彩纷呈的。

在这些过程中,浦熙修遍尝酸甜苦辣,但一如她奋笔写下批判宋蔼龄、孔祥熙的新闻报道那般,对于自己做过的事情,她从来无怨无悔。

如此刚烈的豪情,无愧于“四大名旦”的称号。

参考资料

[1]袁冬林,罗雪挥,房一盟.混在政治漩涡中却不懂政治——我的母亲浦熙修[J].文史博览,2010,(05):18-21.

[2]徐廷华.浦熙修与罗隆基无果的爱情[J].钟山风雨,2016,(03):39-40.

6 阅读:8424
评论列表
  • 2024-11-14 12:01

    开篇就胡说:“1943年3月,日寇逼近南京”,那日寇1937年12月是在哪里进行大屠杀的呢?

  • 2024-11-14 19:24

    这个罗隆基很厉害的,当时很多社会名流女性都跟他有染。

  • 2024-11-15 00:04

    1943年日本进攻南京?

  • 2024-11-15 00:03

    对于这种恶意亵渎国家历史的文盲应该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