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夷陵之战始末,一把让蜀汉精锐尽丧的大火!

风华正茂岁月 2024-12-17 10:53:41
夷陵之战:一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大火

221年秋天,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后,立即发兵东征东吴。

这场战争被称为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继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后的第三场著名战役。

大多数人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意气用事。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关羽从创业初期就一直跟随刘备,以忠义闻名,有独当一面之才。

刘备一生的好兄弟、蜀汉的肱骨之臣被偷袭遇害,重情义的刘备怎能坐视不管?

但纵观刘备一生的创业史,他非常隐忍谨慎,不可能因怒气而草率进兵。

从发动时间也可以看出,关羽被害是220年初,刘备直到221年秋才发兵讨伐东吴,中间隔了一年多。

因此,关羽之死虽然是发动夷陵之战的一个推动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夷陵及荆州的战略地位。

夷陵位于湖北的西南面,西接三峡,东抵江陵,南到武陵(今湖南常德),北接临沮,是水旱道路四通的转运枢纽。

控制住夷陵周边,可以阻断成都方向长江上游而下以及北方南下的敌兵去路。

清代史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夷陵是三国时为吴蜀之要害”。

宋杰在《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中统计到“从赤壁之战到西晋灭吴,夷陵及所在的宜都郡境内,发生过9次攻防作战行动”。

以江陵为中心的江汉一带,“山陵形便,江川流通”,“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是重要的军事地理单元。

诸葛亮的隆中对早已表明荆州之要“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比诸葛亮更早的是东吴鲁肃提出的“榻下对”,孙权鲁肃合榻对饮,鲁肃对曰“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何者? 北方诚多务也。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

东吴大将陆逊曾表示,夷陵乃至荆州是孙吴最为重要的军镇,“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

亦复易失;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对于蜀汉来说,他们所在的成都平原往东主要依靠长江航运,来往必须依靠三峡水道及沿岸陆地。

而孙吴复夺荆州后,不仅扼住了三峡之口,也扼住了蜀汉东进通道。

蜀汉不仅失去长江黄金水道、华夏腹地的优越地理,更使得后续北伐瘸腿走路——只能通过更加险要的蜀道北上。

若夺回荆州,北上则可通过荆州一带的江汉平原,直抵曹魏中原的华北平原,利于一马平川的行军及物资运输。

君不见当年坐镇荆州的关羽那场北伐襄樊之战,严重威胁到曹魏中原腹地,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威震华夏。

对于荆州的争夺,是整个三国的焦点之一,是蜀汉和东吴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点所在,所以早晚必会有此一战。

刘备称帝后,于221年发兵伐吴。

出师未捷,三弟张飞被害。

至此,黄忠、关羽、张飞皆死,马超在蜀汉不受大用。

五虎将只剩赵云一人。

《云别传》中记载赵云对刘备伐吴进行过劝谏,“国贼是曹,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说刘备难道忘了称帝的初衷和目的吗,就是声讨曹魏,光复汉室。

现在刚一称帝,却打同盟孙吴,变得名不正言不顺。

况且孙权已经同意割让荆南三郡向蜀方求和,而且吴蜀交战,势必让曹魏有可乘之机。

说明刘备这是弄错主次矛盾,政治选择出现了大错误。

可惜当时最能让刘备听话的法正,已经去世。

一开始蜀汉进攻非常顺利,逼得孙吴撤出巫县、秭归,蜀军出三峡,占领峡口两岸地域。

刘备出峡口后,为进一步攻占荆州,兵分三路:自己带兵驻军猇亭,陆路进发;遣黄权率军囤夷陵江北岸;遣马良安抚联络武陵蛮夷,共同伐吴。

自己的军队4万加上武陵蛮夷援军一万左右,蜀汉共计5万左右兵马。

而孙吴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也是5万人开赴前线。

黄权囤江北,目的是为南岸蜀军做侧翼保护,防止当地吴军的支援以及北方魏军趁乱南下。

黄权其时为“镇北将军”,在发兵前他就认为全军出峡口的不利,还向刘备建议,让自己先出兵试探,刘备领主力军殿后行动。

但刘备没有听取,后来蜀军困于猇亭,黄权的江北之兵也难以救援,不得已投降曹魏。

可见黄权的前瞻性以及刘备的策略失误。

至于马良,成功安抚武陵蛮夷,当地土著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马良是失街亭马谡的哥哥。

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马良是其中翘楚,“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指的就是马良。

可惜这样一位蜀汉栋梁之材,也败亡于此战役中。

在这里多提一嘴,为什么刘备只能去蛮夷之地招兵抗吴?

刘备领导的蜀汉曾经也主治荆州多年,失荆州方一年多,难道毫无当地民心所向吗?

刘备在据有荆州时,曾两次从荆州之地调兵西征巴蜀。

在214年更是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作战,只留关羽坐镇荆州。

刘备此举可谓为“孤注一掷”。

诸葛亮最初也在荆州,可惜时日不长,他“治绒、理民”的长干未能完全发挥,而从刘备抽调荆州文武主力的214年,到失荆州的219年,5年间,关羽身边人才匮乏,独自镇守。

当时夷陵所在的宜都太守樊友,懦弱无能,难堪大任,后来吴军压境,樊友弃城而逃。

而糜芳、士仁的投降,更显刘备用人不当之过。

关羽是武圣,独当一面,打仗所向披靡,但治民可不是其专长,而且为人“矜而自傲”、“善待卒伍骄于士大夫”,民心不附,是其失荆州的一个原因。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提到,不论是关羽失荆州、还是后来刘备夷陵之败,祸根就在刘备急于吞并刘璋的益州,以至于对荆州不能兼顾治理。

刘备在取得荆州后,让诸葛亮“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但当时荆州是什么情况?

因为是四方通衢之兵家要地,荆州饱受连年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建议刘备尽早取益州的庞统就说荆州及周边“荆土荒残,人物凋敝”。

都这么惨一个地方了,刘备因为急取益州,还对当地征税,抽调兵力,史书虽没详细写,但当地人民应该是怨声载道的,不得民心。

荆州在那时只是刘备攻占益州的跳板,等到诸葛亮在成都“足兵足食”后,就算有再好好治理荆州的政策,也来不及了。

后来孙吴夺下荆州后,是如何治理的呢?

“吕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

战乱年代,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吕蒙此举可谓笼络人心之基础且重要政策。

后来孙权下令尽除荆州民租税,并普遍任用荆州当地人为官,这对当地世家大族是利好消息。

所以在夷陵之战时,虽然孙吴治荆州时间短于蜀汉,但效果更好,没有反吴拥汉的意图。

对比蜀汉,民心向背,孙吴得【人和】。

蜀军节节胜利,此处已经深入吴地二三百公里,看似东吴在夷陵之战初期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但这是东吴大将陆逊的诱敌之计。

陆逊在此战中,显示出高超的军事谋略水平。

初期蜀军来势汹汹,一方面陆逊是避其锋锐,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如果在秭归上游进行战斗,此段长江“下水五日,上行百日”。

对于蜀军是顺流,水军进发、军资补给都很方便,对于孙吴则是逆流而战,颇为不利。

陆逊深知当地水文地形,有目的地且战且退。

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吴军成功退出了不利作战的高山峻岭,以逸待劳,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在刘备兵驻军猇亭时,吴军方才停止后退,扼守抵御,同样将重兵布置在南岸夷道县境内。

因为这里已经到了陆逊眼中最佳痛击蜀军的地方。

陆逊说“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

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晓山川形势,诱敌深入,东吴已占【地利】。

但吴军在陆逊的领导下,不贸然出击,进入相持阶段。

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渐渐陷入陆逊的运筹帷幄、天罗地网之中。

魏文帝曹丕,得知蜀军于险要狭长的山谷地带连营,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意思是把大军铺开驻扎在地势过于复杂的大片地方,导致兵力过于分散,是完全违反军事学的错误措施。

当然刘备扎营没有七百里那么夸张。

“扎营十余里,广数十丈”。

孙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马良的弟弟马谡也曾说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陆逊借荆州民心之人和、勘山川之地利,此时再用“心战”之谋略,坚壁休战,没派兵救援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权的侄子)。

对于吴班带领数千人到阵前辱骂挑战,陆逊均不予理睬。

“诸将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

”以不变应万变的陆逊,既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

也赢得心战,使得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没有了当初顺流而下的锋锐之气。

所谓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

从222年正月到六月的半年连营驻守,使得蜀军越来越急躁。

而且农历六月,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风干物燥,驻守的蜀军将士不胜其苦。

陆逊渐渐等到了反攻及胜利的时刻。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今(蜀军)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陆逊则抓住时机,果断采用火攻的战术,遂大破蜀军。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历史来源。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作诗道“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

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而历史上攻夷陵用火攻,陆逊可不是第一个。

东汉的岑彭对战割据四川的公孙述,也采用火攻获胜。

《后汉书》记载“因飞拒焚之,风怒火盛,桥楼崩烧”。

不知道陆逊火攻之计是否得之此段历史。

但夷陵之战是陆逊充分结合天时、地理、人和、心战等诸多要素,而得胜的。

《三国志》赞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陆)逊之谋略,又叹(孙)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此战,成就了东吴陆逊的威名。

对于蜀汉来说,却惨烈到几近灭国,刘备一方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大将冯习、张南、侍中马良、五溪蛮夷首领沙摩柯等皆战死;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镇北将军黄权不得已,北逃投靠曹魏。

《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戎马半生,功业难成,却厚积薄发在数年间得荆州、下益州、占汉中,封王称帝。

然夷陵大败中令蜀汉基业一战回到解放前。

应了那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后来刘备病退永安(白帝城),没过多久,在不甘、愤懑、遗憾中托孤离世。

而夷陵之战使得蜀汉的“人才梯队断档氏毁灭”,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烂摊子。

如《出师表》所言“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若不是有孔明这样一个治国理政天花板级别的人物,蜀汉灭国可能要提前几十年。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