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刘庄刚刚登基时,心里其实挺慌的。
他没有父亲光武帝刘秀那样的威信,单凭自己的威望,根本无法驾驭父亲留下的那些开国老臣。
这种局面让他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手段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因此,他在位期间对官员极其苛刻,这在两汉诸帝中是不多见的。
有一次,内朝的小吏误记了西域属国贡献的供品,这件事其实影响不大,但不幸的是被刘庄查账发现了。
他亲自手持木杖责打惩罚这名小吏,直到尚书台长官闻讯赶来求情,表示愿意承担管教失职的责任,刘庄才平息了愤怒。
这件事之后,朝堂上的纲纪顿时变得整肃,大臣们都知道这位新皇帝不是好惹的,吏治也因此变得更加严格。
现在回想起来,明帝真的有时间和能力去查账并发现问题吗?
这很可能只是一场苦肉计,目的是立威。
以后遇到富二代接班,大家可要睁大眼睛了,有些人为了立威,巴不得找几个刺头杀鸡儆猴呢。
对大臣们,明帝还算客气了,对外戚则下手更狠。
当时顶级的外戚家族有四家:马家、窦家、阴家、梁家。
其中,马家因为有马皇后的关系,相对比较稳固,明帝没有太为难他们。
但马廖、马光、马防这几位马家兄弟始终没有得到重用,而马皇后的父亲马援,尽管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无缘入住云台28将,这让马家的脸面有些挂不住。
其他三家就更惨了。
太后阴丽华的弟弟阴就的儿子附马阴丰,因杀了公主,虽然阴太后还在,但刘庄毫不徇私情,将阴丰处死,阴就夫妇也自杀身亡。
梁家的梁松本是光武皇帝刘秀的女婿,舞阳公主的丈夫,博通经书,明习故事,很得光武的器重,为人颇为骄贵。
但他与马家有深刻的仇恨,这还要追溯到马援的时代。
有一次马援生病,梁松前来探病,但马援对他视若无睹,梁松灰溜溜地走了。
马援的宾客问他为何如此冷淡,马援回答:“我乃松父友也。
虽贵,何得失其序乎?
”这句话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梁松因此与马援结下了梁子。
马援有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两人读书多,喜欢议论时政,拿政客开涮。
马援写信劝告他们,做人要规矩点,不要到处说人家长短,更不要随意掺和政治。
为了讲道理,他还举了越骑司马杜保的例子。
偏偏杜保是梁松、窦固的朋友,有人告发他结交梁松、窦固,行径浮薄,乱群惑众,触怒了光武帝。
光武帝召来梁松、窦固,并出示马援的家书,梁松、窦固叩头出血才免于获罪,从此梁松更加仇视马援。
后来马援在前线失利,副手耿舒上书告发马援,梁松立刻在武帝面前添油加醋,最终导致马援的侯爵被撤下,家族一落千丈。
马家被逼到绝境后,不得不把小马送入宫中,没想到这一举动竟使马家重新成为帝国最具权势的家族。
光武帝死后,梁松受遗诏辅政,达到了人臣的顶点。
明帝即位第二年,梁松就被免官,怀恨在心。
之后梁松被举报诽谤朝廷,下狱论死,家属被流放到九真郡。
至于这其中是否有马皇后的施力,就不得而知了。
梁家后来会卷土重来,但得先排在窦家之后。
窦家分为两支,窦融这一支发迹较早。
窦融的长子窦穆因为封地离六安国较近,想占据六安,于是假传阴太后的旨意,让六安侯刘盱休妻而娶自己的女儿。
这件事被明帝知道后,窦穆被免官,窦融也被斥责,吓得窦融辞职回家养病。
窦穆等人后来被赦免,允许回京居住,但明帝派人严格监视他们。
窦穆心怀不满,口出怨言,又贿赂官吏,结果他和两个儿子窦宣、窦勋都死在狱中。
窦穆这一支在遭受重大打击后,也开始学习马家,把窦勋的女儿送入皇宫,正是这个小窦,开启了后续窦家的专权之路。
窦友的儿子窦固性谦逊简约,爱惜人才,喜欢施舍赈济别人,因此士人们都称赞他。
尽管窦固也受牵连被罢官,被禁锢在家十多年,但后来仍被明帝重用,在北伐匈奴中也有较大戏份。
外戚和功臣杀得差不多后,刘庄开始做一件对帝国来说极其重要的事:治理黄河。
治理黄河这件事,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水患不仅会淹没耕地,还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两点是古代社会财富的根本。
王莽之所以迅速崩盘,是因为他遇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黄河改道,山东河北处处泽国,中原大地盗贼蜂起。
这次黄河大改道,折腾了东汉五十年。
明帝最牛的地方在于他用了一个人叫王景的帝国大才。
公元69年,黄河修缮工程正式开工。
王景没有选择“堵”也没有选择“疏”,而是创造了一条新河道。
他经过精准的选址和测算,从荥阳开始到千乘海口(今山东高青东北),开辟了一条新的黄河河道。
谁说处理“地上河”的办法一定是挖掉淤积的泥沙?
换一条新路走不行吗?
这是真正的牛人啊,很多时候,换一个思路处理问题,整个事情的成本就能指数级下降。
过去的下游河道太长且弯弯绕太多,河水力量小,容易淤积,地势较高,悬河危机严重。
新的河道距离缩短,没有那么多弯弯绕,河水力量大,泥沙也不容易淤积,新河道地势较低,悬河危机被解除。
此外,王景还建造了“水门”。
每隔十里就筑一个“水门”,将黄河从上游带下来的泥沙在沿途不断清理,减少黄河主干道的泥沙淤积。
这两条措施从根源上解决了黄河难治的问题,大量减少泥沙的淤积,“地上河”也就不存在了,再来大洪峰也好抗洪了。
此次治理黄河,工程量极其浩大:黄河千余里,汴渠八百里,耗资百余亿。
但相比收益,这点成本不算高。
工程释放出了大量土地,沿河的老百姓也能安安心心地种地,朝廷不仅减少了大量的赈灾支出,反而增加了稳定的税收。
哦,对了,这么大的工程干了多久呢?
仅仅一年,70年4月就正式竣工了。
质量如何?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黄河水从此踏实了八百多年,跨越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七个朝代级的岁月,黄河流域没有再发生过重大的水灾。
老百姓的大恩人啊。
权力稳定,国库丰收,明帝在忍了十年后,终于开始对外开战了。
他派耿秉(东汉名将耿弇的侄子)、窦固(东汉功臣窦融的侄子)率大军进攻北匈奴,大获全胜。
两年后,耿、窦又率兵出西域,进攻车师国。
车师国后王和前王相继投降,随后派班超出使西域,重建了西域都护。
关于北伐匈奴和西域的详细过程,后续会单独成章详写。
明帝对北匈奴和西域的策略,也为后来章帝彻底消灭北匈奴、控制西域打下了基础。
75年,明帝去世,刘炟即皇帝位,为汉章帝,时年十九岁。
史称刘炟忠厚仁义,行宽厚之政,禁用酷刑,采纳尚书陈宠的建议,废除了五十余条刑罚残酷的条文。
他注重选拔官吏,以廉能之吏为政治清明的保证。
对外戚也始终加以打压,扶持新贵窦家,打击马家,始终让外戚保持一种均势。
同时继续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减轻徭役赋税。
对外,不轻易动用刀兵,但这给了班超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大发挥空间。
可惜,明帝活了四十八岁,这已经是东汉第二长寿的皇帝了。
到了章帝这里,只有三十三岁。
皇帝走得早,孩子注定小,一个被封印太久的势力终于登上了台面。
这就是东汉“明章之治”的背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