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一个人阻止了美苏核大战

歪着头看海 2025-01-08 17:11:13

核武器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硬核体现,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战略威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全球和平,拥有核武器被视为大国地位的象征,增强了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一般来说核武器国家往往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谈判筹码。然而,核武器的存在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包括核扩散、恐怖主义威胁、意外发射和环境破坏等。

自从核武器问世以来,人类历史上与核大战擦肩而过的事件次数并没有一个确切数字,但据专家估计,至少有22次人类几乎陷入核战争的边缘。这些事件中有些是广为人知的,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及1995年挪威火箭事件等。其他的事件则较为鲜为人知,但其中的紧张局势造成的惊心动魄、胆战心惊的感受迄今让人记忆犹新,冷汗直流。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10月,是冷战期间最为严重的一次对峙,是最接近核战争的一次事件,几乎引发了全面的核战争。当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时,两国间剑拔弩张,关系极度紧张,最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发动革命成功推翻了古巴的亲美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这让苏联看到了在美洲大陆南部建立友好国家的机会,于是开始着手与古巴发展关系。恰好此时美国在欧洲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这一举动直接触碰到了苏联的安全底线,苏联无法接受这一结果,果断选择在古巴部署导弹作为平衡双方力量的回应,危机就此爆发,1962年10月14日,美国U-2侦察机拍摄到的照片显示,苏联正在古巴建设中程和中远程导弹基地。10月16日,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震惊,但他还是保持了应有的克制与理性,与好战的军方势力进行了多次拉扯,最终于10月22日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公开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事实,宣布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称为“隔离”),以阻止任何进一步的军事物资运往古巴。

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激化,危机出现升级迹象,美国要求苏联立即拆除并撤出所有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同时加强了对古巴的海上和空中监视。而苏联方面毫不退缩,尼基塔·赫鲁晓夫最初强硬回应,拒绝美国的要求,并指责美国的封锁是对古巴的侵略。

核大战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危机期间,在国际社会的和平呼吁下,双方各有忌惮,也试图寻求解决方案,两国领导人通过一系列秘密通信(包括著名的“热线”电话线路)进行交流,试图找到和平解决方案。10月27日,苏联驻联合国大使向美国提出,如果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撤除在土耳其的导弹,苏联将从古巴撤走导弹。

彼此的妥协促成了危机解决,10月28日赫鲁晓夫同意从古巴撤出导弹,肯尼迪私下同意从土耳其撤出美国的导弹,并承诺不入侵古巴。

随后美国取消了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双方开始撤回各自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最终在1962年11月初正式结束,苏联的导弹全部撤出古巴,而美国的导弹也在稍后从土耳其撤出。

土耳其在1952年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成为西方阵营的一部分,这让苏联感到不安,因为它意味着北约的力量延伸到了黑海地区,逼近了苏联的边界。1961年美国为了进一步威慑苏联,将一批中程弹道核导弹部署在了北约盟国的领土上,包括土耳其的Incirlik空军基地部署了15枚“朱庇特”中程核导弹。

在一次事故中,一枚“朱庇特”中程核导弹的引信意外地被激活。当时这枚核武器的降落伞已经打开,启动了武器的启动装置。这意味着核武器进入了启动程序,准备进行爆炸。幸运的是,控制武器安全机制的一个低压开关发挥了作用,在最后一刻阻止了核爆炸的发生。如果这枚核武器爆炸,不仅会摧毁基地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核辐射可能会扩散到华盛顿、巴尔的摩、费城和纽约等城市,威胁到数百万无辜平民的生命。

1995年挪威火箭事件也被称为“黑色布兰特恐慌”,是指在1995年1月25日,挪威和美国联合发射的一枚科研火箭几乎导致俄罗斯误以为遭受了美国的核攻击,从而差点引发核战争的一次危机。当天,挪威安多亚火箭发射场发射了一枚名为“黑色布兰特12”的科研火箭,这枚火箭的目的是研究北极地区的极光现象。这枚火箭的发射路径和特征与弹道导弹的初期飞行阶段相似,这导致俄罗斯的早期预警雷达系统将其误认为是美国潜艇发射的三叉戟导弹。俄罗斯的军事指挥官们面对这一情况迅速进入了戒备状态,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接到了可能的导弹攻击警告,并首次启动了俄罗斯的核公文包(即核手提箱),准备应对可能的核战争。幸运的是,俄罗斯的军事指挥官和叶利钦本人在最后关头确认了这是一场虚惊,没有采取任何核反击措施。据报道,虽然挪威和美国事先通知了俄罗斯此次火箭发射计划,但信息未能有效传达至俄罗斯的军事预警体系,造成了一连串的误判和紧张局势。

一个人阻止了可能发生的美苏核大战指的是斯坦尼斯拉夫·尤里耶维奇·彼得罗夫。1983年9月26日夜,44岁的苏联防空部队上校彼得罗夫在莫斯科南部弹道导弹预警指挥中心---谢尔普霍夫15值夜班,作为苏联精锐防空中心的副主任,彼得罗夫每个月会有两天值夜班,全苏联的预警卫星系统午夜刚过,肃静的地下指挥中心突然响起刺耳的声音。高悬在墙壁上的巨型屏幕,红色警示区亮起,控制台也开始闪烁。显示美国中部已经向苏联发射了一枚民兵二星洲际导弹。命名为闪电的苏联观测卫星,发现美军导弹并捕捉导弹弹道踪迹。计算机计算导弹攻击目标,如果攻击的是苏联或华约组织,则确定为战争。谢尔普霍夫15就需要将观测结果上报到克里姆林宫和苏军总参谋部,随后苏军所有核武器部门都要做好发射准备。

彼得罗夫一开始就是在雷达和计算机部门工作,主要任务是编制调试软件,排除程序故障。以一名工程师的视角来看,彼得罗夫对眼前的预警结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并不能排除是卫星误报。其次,彼得罗夫对美国这样轻率发射一颗导弹也感到很奇怪,这不符合常理,为什么呢?核武器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战略威慑。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可以通过展示其毁灭性的打击能力来阻止对手发动攻击,这种概念被称为“相互确保摧毁”。由于核武器的破坏力巨大,任何一方使用核武器都将面临对方的同等或更大规模的报复,从而理论上防止了核战争的爆发。

而现在只有一枚孤零零的导弹飞出来,这完全不符合“相互确保摧毁”的逻辑,据此25天前,美苏两国爆发了大韩航空007事件,大韩航空007班机由美国阿拉斯加起飞前往韩国,飞机自起飞后偏离航,两次侵入苏联领空,苏方误判其为美军侦察机,在4次空射炮击警告无效后,苏联军机使用导弹击中007航班,飞机坠毁机上269人全部死亡,包括62名美国人,甚至还有一位美国众议员。正是因为这个事件,美国随后才决定将GPS卫星系统开放给全球使用,以防止悲剧再次上演。007航班空难引发了里根总统强烈谴责,称其为恐怖主义,是对手无寸铁平民的冷血屠杀,该行为不可原谅,里根总统的话深深刺激了苏联人。

可巧在坠机25天之后,雷达上突然出现了导弹,很难让人不把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为此。彼得罗夫仔细思考了一分钟。作为大韩航空007事件的反击,美国很可能主动攻击。而按照监测系统结果,导弹将于15分钟后到达目标,留给彼得罗夫的只有不到15分钟的时间了,他可以选择重启计算机再次验证结果,但是重启一遍需要10分钟,是继续观察?还是先检验导弹的数据?这又是一个需要决定的问题。正在这时,据第一次报警的两分钟后,屏幕再次警报大作,这回卫星显示同一位置又有4枚核弹升空向苏联袭来,这一次彼得罗夫也彻底慌了。在全体同僚的注视下,彼得罗夫再次拿起了电话,梳理了一下思路,报告这次警报仍是误报,不是真实攻击。

事后彼得罗夫说,如果他不做出这样的判断,苏联总参谋部就会下令让全部核设施进入一级发射准备,届时将有数百名指挥官掌握核弹发射权利,一旦稍有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彼得罗夫的举动引发了现场多数军官的强烈不满,局面一度将要失控,在此关键时刻,预警中心的观测员传来汇报,他认为警报很可能是误报,理由是他在卫星的光学镜头画面上根本看不到导弹的尾焰,这一汇报些许缓和了预警中心的紧张情绪,又过了令人窒息的10分钟,地面雷达部门也汇报没有发现美国导弹,随后核查结果是由于云层在某个夹角反射了太阳光,使其看上去像行进中的导弹,从而触发了卫星警报系统,所以这是一个假警,顿时整个控制中心响起来热烈的掌声。

身心疲惫的彼得罗夫早上回家后,一个人喝下了整整一瓶伏特加,然后昏昏沉沉睡了一整天,1983年9月26日人类与世界毁灭擦肩而过,不久以后彼得罗夫被预警中心要求提前退休,他的余生都依靠极少的退休金度过。在苏联解体了7年之后,彼得罗夫的事迹被前苏联防空部队司令尤里沃丁采夫将军披露,人们才知道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十几年后,丹麦的纪录片导演彼得安东尼无意之间听说了这件事,大为感动,用了8年时间与彼得罗夫联系,终于得到彼得罗夫的同意,拍摄了一部该事件的纪录片---他拯救了世界。彼得罗夫在采访中说到,一旦发动核战争,世界就毁灭了,所以核战争并不存在哪个具体国家输或者赢,而是全人类都输了,这才是彼得罗夫的最真实的想法。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