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过年,今又过年

君昊看看生活 2025-01-24 22:40:44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古人以一季耕种与收获为“年”。《说文解字》对于“年”的解释是:“年,谷孰也。”禾谷成熟之时,意味着农事告终,举行庆典,庆贺丰收,慰藉一年的辛劳,这就是中国过年的起源。

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经》中就有对过年的描述。在《豳风·七月》之中对年俗的描述有:准备新衣(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扫尘忙年(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酿酒祈福(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聚族腊祭(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在古代从腊八开始,到元宵节,都叫过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使用“春节”(Spring Festival)一词代表过年。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民俗众多,包括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压岁钱、拜年、逛庙会、放焰火和鞭炮等等。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元日》是最著名的描绘过年的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新桃旧符等元素,生动地展现了除旧布新、迎春纳福的过年景象。可惜,现在很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过年都听不到爆竹声了。

“春节”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逐渐有庆贺新春的习俗。很多国家的大城市甚至有在春节期间举办庙会和舞狮等活动。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岁岁过年,今又过年!敬祝大家万事如意,身体康健!

0 阅读:2

君昊看看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