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院士施一公再战重庆马拉松:全马“破4”诠释不老传奇

濮铭谈运动常识 2025-03-08 20:24:36

施一公,是前清华大学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他也是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头衔。

作为一名资深科研教育工作者,也是经常活跃在跑步圈。上周刚刚结束的2025重庆马拉松,再次见到施一公,这位58岁的传奇。

在采访中,他说道:“跑步是一种生活习惯,最终爱上跑步以后是不可能不跑的。”

他说,跑步和科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面对困难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咬牙坚持。他曾坦言:“跑马拉松和搞科研很像,最难的时候撑过去,就会迎来突破。”

施一公之前在公开演讲中也多次表示,跑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他说:跑步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好,好处真的非常多,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强免疫力和自愈力,还能修复情绪。

少年时期的施一公曾因一场150米赛跑沦为“最后一名”,甚至落后对手300米。但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开启逆袭之路:从每日400米起步,逐步突破800米、1200米,一年后便在校运会800米和3000米项目中跻身前三。清华求学期间,他更以万米竞走校纪录证明:坚持终将改写极限。

2008年,41岁的他重拾跑步,自此风雨无阻。2020年广州马拉松,53岁的他以3小时34分56秒首战全马,远超“55岁前完赛”的目标;同年黄埔马拉松半马跑出1小时35分27秒,打破“年龄桎梏”。

如今58岁的他仍保持每月150-280公里的跑量,隔天10公里起步,用行动宣告:“热爱无关年龄,奔跑永无止境。”

“跑步是对意志力的锤炼,更是对生命的感知。”施一公将长跑视为科研事业的“能量补给站”:充沛的体能让他每日工作超12小时仍精神矍铄;

奔跑时的独处时光,成为梳理科研难题、激发灵感的“黄金时刻”。他更将跑步哲学融入治校理念,带领西湖大学跑团用脚步丈量城市,让运动基因深植校园文化。

“教室一去如故,操场常来常新。”施一公为学生写下这句口号,鼓励年轻人平衡学习与运动。他坚信:强健体魄是高效工作的基石,而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步,都在教会人直面挑战、超越自我。

正如他所言:“跑步是全方位的美好——修复情绪、重塑心态,更让人在坚持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年近花甲,他依然以破风之姿奔跑,用全马“破4”、半马135的成绩打破公众对年龄的刻板认知。施一公的存在,不仅为科学家群体树立了健康生活的标杆,更向大众跑者传递了一份炽热的信念:岁月或许会增长年轮,但热爱与坚持足以让生命永远年轻。

作为教育家,施一公一直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

他希望学生们养成运动的习惯,增强心肺功能,让身体更健康,也让头脑更清晰。

他寄语学生们:“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锻炼身体,让自己更强壮、更专注,未来才能有更好的创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施一公用行动证明,坚持跑步,坚持科研,坚持热爱。

我们普通大众也要学习施一公这种,做到老,跑到老的精神。每天抽一点时间来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让精神更加愉悦,对自己,对家庭都有益处。

大家一起加油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