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那会儿,有个开国上将特别勇猛,他一共7回加入了敢死队,还两回当上了敢死队的头儿,一次次地把厉害的敌人给打退了。从1940年开始,他变成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的旅长,还兼任纵队参谋长。他带着队伍,在莱阳、海阳那一带,把敌人打得节节败退,还重新建起了抗日民主根据地,让胶东那一半的天都因为他们的战斗而声名远扬。这个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虎将”许世友。
许世友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从1927年黄麻起义那会儿起,一直战斗到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他经历了无数的战斗,从年轻时就投身革命,参与了黄麻起义,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之后的岁月里,他一路征战,从未停歇。直到1979年,已经年迈的他依然率领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可以说,许世友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战斗史,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许世友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小时候因为气愤不过,把村里那个霸道的地主给收拾了。后来,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路上遇到抢劫的土匪,也毫不留情地把他们给解决了。在吴佩孚的部队里时,他还干掉过那些欺压百姓、乱收税的坏兵。
许世友这个人,性格直率,喜欢和讨厌都分得清清楚楚,他不怕表达愤怒,也勇于说出真话,一辈子都是这样。
1973年,他公开批评了中央副主席,说对方只擅长搭政治“顺风车”,在军队领导方面却没啥本事。就连他的老战友李德生和许世友,他也没给留啥面子。
许世友走了之后,中央给了他这样的评价:他这六十来年当兵打仗,立下了好多大功,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真是个性格独特、经历非凡、贡献巨大的传奇人物。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许世友这个人,把咱们中华民族的忠、孝顺、勇猛、出类拔萃和讲义气这些品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国家忠心耿耿,从无二心。对待父母长辈,他极其孝顺,总是尽心尽力照顾。说到勇猛,他战场上毫不畏惧,总是冲在最前头。他的能力也非常出众,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色,堪称杰出。还有,他特别看重义气,对朋友和战友都是掏心掏肺的好。所以说,许世友就是忠、孝顺、勇猛、杰出和讲义气这些中华民族特性的活生生写照。
他那股子英勇劲儿,跟历史上的大英雄关羽、岳飞比起来,真是一点都不差;他对信仰的那份执着,还有那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头儿,比之前的那些人都来得更猛烈。
1921年的时候,许世友因为心里一直挂念着家里的老妈,就下定决心从少林寺回到了老家。
有一天,一个亲戚不小心碰到了地主家那堆棉花。地主家的儿子见状,仗着自家势力,立马冲上来就动手打人,嚣张得很。
旁边的许世友赶紧过来劝架说:“要是真踩坏了啥东西,我们赔就是了,为啥要往死里揍人家呢?”
那个富家浪荡子,压根儿不听人劝,反倒一拳朝许世友脸上挥去。
许世友早就烦透了那个在村里横行霸道的“公子哥”,他使足了劲儿,胳膊抡了一圈,狠狠朝那人打了过去。
谁承想,这家伙外表挺壮实,其实是个银样镴枪头,挨了一拳竟然就没命了。在场的村民们,全都为许世友拍手称赞。
不过,许世友因为得罪了地主,在家乡待不下去了,只能先去找师兄,在他那儿避避风头,住上一段时间。
师兄家是经商的,许世友去了后就忙着帮忙跑前跑后,搭把手干点杂活。
没想到,一帮坏人突然闯进来抢劫。
看到师兄不顾一切地阻拦,眼看就要出事儿了,许世友二话不说,赶紧上去搭把手。
有个歹徒亮出了刀子,许世友一看这架势,立马出拳,几下就把他给撂倒了。
许世友的少林武艺相当高强,他使出一拳,那可是积累了十多年的劲道,结果不小心把人给打死了。
之后,许世友跑到了洛阳,加入了吴佩孚手下办的少年兵团,没想到又碰上个坏脾气的老兵班长。
这个班长平时就爱摆架子,老在街上欺负人,男女老少都不放过。
他看到许世友是个新来的小伙子,心里就琢磨着怎么捉弄一下他。
有一天早上,许世友正忙着搞卫生值日呢,那个捣蛋的班长从出操回来,找个由头就开始耍横,一张嘴就是脏话,说着还动手打人。
许世友眼睛一瞪,火冒三丈,抬腿就反击,没想到这一脚竟然把那个蛮横的班长给踢没了气。
之后,还好我那当营长的堂舅出手相助,把他从里头捞了出来,这才捡回一条命。
1926年那会儿,许世友在国民革命军里头,是第一师的一个小连长。
第二年,许世友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门,随后他还参与了黄麻起义。
从土地革命那会儿起,许世友就在鄂豫皖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里,从最基层的班长干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当选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家伙为了革命,那可是豁出去了,立下了好多大功。
【许世友斥责李德生:你们到苏北是准备打仗,还是去享受?】
许世友的位置一直在上升,身份也在不断变换,但他那种痛恨邪恶、有啥说啥的气概,却始终如一。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保持着那份正直和勇敢,是个实实在在的英雄。
许世友和李德生关系很铁,许世友比李德生年长11岁。他们俩都是河南新县人,并且一起共事了好久。
在红军那会儿,虽然他俩都在红四方面军,可情况却大不一样。李德生还在当战士、班长的时候,许世友就已经在别的部队里,一路从营长、团长、师长升到了军长。李德生对许世友的那些英勇故事,可是清清楚楚,了如指掌。
1954年4月,朝鲜战争结束后没多久,李德生就当上了十二军的副军长,他们部队从朝鲜回来,被派到了浙江省的金华、江山这些地方驻守。
这里属于南京军区的管辖范围,司令员是许世友将军坐镇。
1955年的时候,他俩一个拿到了上将的军衔,另一个则被授予了少将的荣誉。
许世友这个人,爱恨分得清清楚楚,说话直接,性格急躁,这一点李德生心里头明镜似的,非常清楚。
1960年的时候,中央军委为了提升苏北的防卫能力,决定把李德生带领的十二军从浙江那个鱼米丰富的好地方,调到生活条件差一些的江苏北部去。
当时担任军长的李德生,得知苏北防区那边地面光秃秃的,黄土都露在外面。他就让后勤部门的人,从浙江那边运了些草皮过来。打算把这些草皮铺到苏北营房的周围,好让营区的环境变得更好些。
这种事儿,挺常见的。可偏偏有人故意夸大其词,跟军区说:十二军换防时,不光把浙江的大米、白面和柴火都搬走了,连地上的草皮都“卷”得一干二净。
许世友一听这事儿,气得不行,立马就叫李德生赶到南京来说明情况。
许世友一顿火冒三丈地训斥:“李德生,你牛啥呀?有啥可拽的?哪儿来的熊心豹子胆?你们跑苏北去,到底是打算拼命还是打算享乐啊?是你们小兵蛋子思想滑坡了,还是你们领导层带坏了风气?这也太不像话了!到底为啥这么做?咋能这样呢?你给我说明白,好好反省反省……”
虽然许世友的指责和实际状况有出入,但李德生还是咬咬牙,勉强接受了。
李德生和许世友是老相识了,他很了解许世友那急躁的性子。
许世友现在正在火头上,咱们先别急着去解释,也别跟他硬碰硬,他不是那种蛮不讲理的人。等气消了,他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的。
许世友发了好大一顿脾气,慢慢地也就不那么生气了。
李德生开始慢慢讲述起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许世友一听,李德生是为了提升部队训练才动了点“小手段”,语气立刻没那么冲了:“部队的实际难题咱得解决,不过,你要敢骗我,那事儿可就大了!我好久没去苏北转转了,最近我得找个空儿,去你那瞧瞧。”
没过几天,许世友就带着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还有后勤部的头头脑脑们,一起去了苏北十二军的营地看看情况。
发现实际情况和李德生说的一样,他便决定直接在现场处理部队遇到的实际难题。
许世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跟李德生讲:“其实啊,要是你们搬家那会儿没带上那堆东西,咱们部队可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我那会儿冲你发了火,你别往心里去啊。说实话,我真没想到,李德生你性格这么好,这么能忍。”
从那以后,他们俩更加懂对方了,相处起来也更和谐了。
许世友对待工作,一直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管是对上面的领导还是下面的同事都一样。
1972年,中央往南京军区派了一位官,他之前是做文职的,但老是对军事上的事儿发表看法。
许世友直言不讳地批评道:“你也没啥大不了的,别在那儿摆架子,净瞎扯!”
在1973年12月的一次扩大会议上,中央副主席就军队建设问题发表了意见,但部分观点显得不切实际。
许世友在众多领导面前直接说道:“你靠政治手段升得快可以,但要领导军队,那可就差远了!”
【“哪个中央规定的,我这个委员怎么不知道”】
许世友特别佩服毛主席,毛主席也经常叮嘱他,让他多读书。
1973年的时候,毛主席在会上直接问起:“我让你去读的《红楼梦》,你到底读了没?”
许世友干脆地说:“我看完了。”
“看了几遍啦?”毛主席再次询问。
“重新来一次。”
毛主席直接了当地讲:“仅仅一遍可不够。”随后,他老人家不假思索地吟诵起了《红楼梦》开篇的一大段内容。
打那以后,许世友就一头扎进了《红楼梦》里头,时不时还找那些有学问的手下讨教。
毛主席对许世友很是上心,怕他喝酒喝坏了身子,就特意让李德生去劝他别再贪杯了。
老伙计到访,许世友肯定会好好款待一番。
在军区大楼二楼的小食堂,桌子上摆着两瓶茅台,德生虽然喝不了多少,但一喝酒就特别爽快。
李德生很了解许世友的性格,他就照着许世友平时的习惯,拿起第一杯酒,一口气就干了。
许世友心情大好,一连干了三杯酒。他清楚李德生的酒量,所以喝了三轮酒后就不再劝酒了,转而让李德生多吃点菜,自己则拿起酒杯,一边喝酒一边享受。
李德生问道:“你晓不晓得,毛主席为啥子要派我过来?”
许世友咧嘴一笑:“来来来,你说说看。”
李德生拿起酒杯,说道:“咱们就是为了这个目标。”
然后他真诚地讲:“是主席特意派我来跟你聊聊的,想让你以后控制下喝酒,特别是别一个人闷头喝。要不这样,从今儿起,咱俩喝一样多,我喝多少,你也喝多少。喝完咱就吃饭去。”
许世友乐呵呵地说:“你回去跟主席说一声,我许世友谢谢他老人家的挂念。往后啊,我肯定多留意,尽量少喝酒。也请他老人家宽心,我许世友对党那可是忠心耿耿,绝不会因为喝酒耽误了事儿。”
李德生离开后,许世友真的把毛主席的话放心上了,他开始每顿饭都少喝点酒。遇到心里不痛快的事儿,他就出门溜达溜达,透透气,有时候还去打个猎放松放松。
但是,许世友那火爆性子,可不是少喝点酒就能改变的。他那刚强的脾气,真的是根深蒂固了。
1976年9月9号半夜0点10分,伟大领袖毛主席离开了我们。
那天,许世友接到命令,搭乘专机前往北京。他和毛主席一起南征北战了几十年,心里对毛主席特别尊敬。
坏消息传来,许世友心里头难过极了,他急着想去北京看看主席最后的样子。
他进了机舱后,飞机却一直没能起飞。飞行员这时才告诉他真相:“上面发了话,不允许带枪去北京。”
许世友火冒三丈,硬是让飞行员开着飞机上了天。
到了人民大会堂门口,许世友又被站岗的士兵给拦下了。
卫兵一本正经地告诉首长:“您要是想进去,枪得先留下。就是说,得把枪卸了才能进门。”
许世友大声质问:“为啥不让我带枪进去?”
卫兵澄清道:“上头有明确要求。”
许世友恼火地问:“这是中央哪条规矩,我这个政治局委员咋没听说过?”
卫兵们一个个哑口无言,许世友气得脸色铁青,他瞪大眼睛,威严地环顾四周,然后带着一股逼人的气势,大步流星走进了灵堂。
许世友这人性格挺独特,立下的功劳也非凡,走了之后还享受到了“特别安排”。
中央特别允许,许世友去世后不用进行火化处理,而是直接安葬在他新县的老家。
许世友这个人,就像《三国》里的许褚和张飞一样勇猛。他在军队里那可是出了名的英勇,一到关键时刻,他总是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他从来都不是那种只靠蛮力的人,每次站出来,都是心里有杆秤,为了公平,为了大家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