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逝世21年后,私人账户被查出46万存款,调查后真相令人感动

嗨皮爱历史 2025-04-22 16:08:55

1967年的时候,中国银行收到了一笔存款,金额是1.2万英镑,存款人的名字挺特别,写的是“帮周总理存的”。

挺让人纳闷的是,直到1976年那位总理离世,那笔钱始终躺在账户里,既没人取,也没被动过,就连银行那边都把它给忽略了。

到了1997年,财务审计的人员终于翻出了这笔被遗忘的钱。

那时候,周总理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了,那笔存款加上这么多年的利息,累积起来差不多有46万人民币,成了一笔不小的数目。

大伙都清楚,周总理那时候过得特别朴素,一点不奢华。他虽然是个大官,但每个月就靠着400块8毛钱的工资过日子,没别的收入。

所以,这么大一笔钱为啥会以总理自己的名字存进银行,真的是让人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为了弄清楚这个疑惑,中国银行进行了非常认真的调查,最后终于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件事背后的存款故事也被大家知道了,让很多人都特别感动,甚至有人忍不住掉眼泪。

那这1.2万英镑究竟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它背后藏着的是个啥样的动人故事呢?

【中国银行里的“伦敦姑娘”】

这1万2千英镑的事儿,得从一个英国姑娘多利那儿说起。多利这姑娘,她身上发生的事情,牵出了这1万2千英镑的始末。咱们就从她开始聊起吧。

多利1918年在伦敦呱呱坠地,从小就在那座大城市里长大。虽说在长大成人之前,她的脚从没踏上过中国的土地,但奇怪的是,她和中国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联系。

多利打小就从家里人那儿听了不少关于中国的事儿,渐渐地,她对那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着迷了。但遗憾的是,她一直没能有机会亲自去中国瞧一瞧。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头几年,中国银行开始拓展海外的市场,直接在伦敦设立了分行。这对一直对中国充满憧憬的多利来说,可真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后来,她下定决心钻研那些业务技能,经过一番刻苦努力,终于成功闯过了严苛的选拔关,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当上了柜员。

尽管这个岗位挺平凡,但好歹跟中国扯上了点儿紧密的关系,多利心里头还是美滋滋的。

但是,多利那时候还是没能来中国,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正经历着特别困难的时光,日本侵略者正肆意践踏我们的国土。

中国老百姓和军人奋勇抵抗,虽然一次次给敌人带来沉重打击,可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物资代价。

在这种时候,每个心里装着国家的中国人,都想方设法要为咱祖国出一份力。在伦敦的中国银行分行,他们也没闲着,立马就行动起来了。

那时候,银行在柜台旁边摆了两个捐款盒子,还写清楚说,这些捐款都会用到中国抗日的事情上。

伦敦的华侨和华裔朋友们,一个个都走到募捐箱那儿,掏出自己的存款往里放,虽然身在远方,但心里想着给祖国的抗战出一份力。

多利看到大家齐心协力那一幕,心里特别暖。但没多久,她听到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儿,说那些捐款里,有很大一部分被一些国民党官员偷偷拿走了,根本没有用到最该用的抗日战场上。

干出这种事,不就是站在侵略者那边,帮他们一把吗?

多利觉得这事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气得不行。

但她那个职位,就算站出来说实话,其实也没啥用,说不定还会因此被炒鱿鱼。

但是,多利可不会装作没看到这种难看的事儿。

她仔细瞧了瞧柜台边上的那两个募捐箱,发现其中一个是由国民党政府摆在那儿的。这个箱子里头的钱,最后都是由国民党的那些官员来分的。

另一个箱子是由红十字会管理的,国民党政府没法动那里面的钱。

多利瞅见那俩差别老大的募捐箱,心里顿时有了主意。她轻手轻脚地把国民政府的那个箱子挪到了柜台后头,然后把红十字会的箱子拽到了大伙儿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这样一来,所有的捐款都乖乖进了红十字会的口袋里,那些想私吞钱款的国民党官员,也只能站在一旁干瞪眼,没办法动手脚。

真遗憾,这种做法确实挺机灵,可就是太容易惹来麻烦了。

没过几天,国民党那边就开始对中国银行使劲儿,想让多利丢掉工作。

倒霉的多利正准备咬牙接受这不公的待遇,这时,她的救星及时现身了,是中国小伙子刘本堃。

有了刘本堃的协助,多利能不能护住自己的好处呢?

【缔结良缘、报效中国】

刘本堃在1913年来到这个世界,他仅仅比多利年长五岁而已。

他从小脑子灵光,特别爱学习,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成功考进了清华的经济系。毕业之后,他直接进了中国银行做事,也算是年少有为,前途一片光明。

刘本堃这人,不光是本事大得很,最关键的是,他为人特别正直,胆子也大。他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年轻人。

看到多利平白无故受委屈,周围却没人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他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心想着,多利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要被冤枉,这怎么能行呢?周围的人都跟没看见似的,没一个敢出声的。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决定要站出来为多利说话。

多利正处在困境里,看到刘本堃站出来为她说话,跟那些欺负她的人吵得面红耳赤,她心里头一下子就又有劲儿了,希望也回来了。

接着,她鼓起勇气,把最近这些天的经历和见闻,又一五一十地跟大家说了。她说话条理清晰,证据确凿,再加上刘本堃那种为正义挺身而出的气势,当场就让银行的头头们心服口服。结果,多利的工作就这么保住了。

这次事情一闹,多利和刘本堃反倒是收获不小。两个本来不怎么熟的年轻人,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心里头也越来越佩服彼此了。

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彼此挺合得来的,很自然就决定结婚了,成为了夫妻。

结婚后,多利对中国文化一直情有独钟,她特别想给自己取个地道的中国名字。

对于这事儿,刘本堃当然也很支持,他给多利提供了不少实用的建议。

最后,多利拍板决定,就用丈夫的姓,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刘道蕊。多利特别喜欢这个中文名,之后的日子里,她用这个名儿的次数,比用本名还要多得多。

现在,刘本堃夫妻俩还有个最大的愿望没实现,就是希望能快点回到中国。

但现在有更紧急的任务得处理,那就是得守好中国银行在伦敦的那些资产,毕竟那钱是中国的。

就在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在解放战争中连连吃败仗,他们也打起了伦敦分行资产的主意,琢磨着要把那笔钱偷偷弄走。

这时候,伦敦分行的员工大都已经离开了,走得差不多了,就剩下刘本堃夫妻俩他们在内,总共不到十个人还在。

刘本堃和老婆加上其他三个同事,大家齐心协力,费了好大一番功夫,终于挫败了国民党想要把伦敦分行财产偷偷转走的计划,给国家财产的安全立下了大功。

刘本堃因为表现出色,赢得了中国银行总部的青睐。

然而,对于刘本堃来说,此刻他并不太在意职位的晋升,他心里一直琢磨的就是离开伦敦,回到祖国,过上工作和生活的日子。

刘道蕊作为妻子,心里头明镜似的,懂她老公在想啥。她虽然是英国出生的,但打小就对中国特别感兴趣。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她老公,她都乐意跑到这个外国地方来。

为了达成这个心愿,刘道蕊在1957年果断地舍弃了英国国籍,办完了所有移民的相关手续,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国民。

但是,刘本堃那时候申请调回国内的事儿还没被点头,夫妻俩就只能心急火燎地等啊盼啊,这一晃,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那么,这对特别喜欢中国的夫妇,到底能不能顺利回到祖国呢?

【精神可嘉,匿名向总理汇款】

1967年,刘道蕊听到了一个让人兴奋不已的消息,她老公满心欢喜地对她说:“咱们能回中国啦!”

刘道蕊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但她还是赶紧跟老公合计起来:“咱在英国存的钱、还有房子,这些可咋整呢?”

刘本堃也是一呆:“对呀,人倒是能回去,可房子该怎么处理呢?”

外面的东西挡不住游子想回家的心,没过几天,夫妻俩就毫不犹豫地行动了。

他们卖掉了在伦敦的所有家当,再加上攒了好多年的钱,一共凑够了1.2万英镑的存款。

接着,他们俩高高兴兴地坐上了返回中国的航班。

等了好些年,刘本堃和他老婆终于来到了中国,两人心里头那个高兴啊,全写在了脸上。

不过他们也意识到,那时候的中国还有好多地方得搞建设,肯定特别缺钱。

夫妻俩一合计,就打算把带回来的那1.2万英镑捐给国家,好让这些钱能派上更大的用场。

不过,刘本堃夫妇刚回国,对国内捐款的一套流程还不太清楚。但他们心里有个最靠谱的人,那就是大公无私的周总理。

大家心里都明白,把这笔钱给周总理,其实就是直接给了国家。

不过,他们并不想抢功劳,所以就悄悄地写了一封不留名的信,讲清楚了这钱是从哪儿来的,还有捐款是为了啥。之后,他们就以“帮周总理存的”为由,把钱存进了中国银行。

那时候,周总理瞧见了那封没署名的信,心里头也是暖洋洋的。可他想了想,还是决定不收下那笔钱。

周总理觉得,这种给国家汇钱的行为挺值得赞扬的,但这毕竟是人家自己的钱,国家不能要。

因此,他就跟那时的中国银行行长说,得好好守着这笔钱,以后要是找到了捐款的那个人,就原封不动地还给他。

然而,刘本堃夫妇在汇款时把所有信息都匿了,结果中国银行愣是过了三十多年才发现他们的善行。后来,银行就想着要把这钱给还回去。

不过,刘本堃夫妇俩态度很坚决,说啥也不肯收。为了成全他们的心意,中国银行后来就拿这笔钱设了个“刘本堃优秀青年奖”,这样一来,大家都满意了。

【结语】

刘本堃和老婆刘道蕊的事儿,真的让人心头一暖,眼泪打转。他们俩不声不响,从不想着要啥回报,把自个儿的存款、大好年华,还有宝贵的生命,一股脑儿全给了咱中国。

就是靠着众多这样既普通又了不起的爱国者的奋斗,咱们国家才能日益昌盛强大。他们所做的一切,每个中国人都该牢牢记在心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