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邓小平力排众议扶植“黑马”朱镕基进常委:好干部就在眼前

嗨皮爱历史 2025-04-22 16:11:29

1998年3月17日早上10点钟,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第五场大会。经过大家投票,最后朱镕基被选为咱们国家的国务院总理。结果一公布,整个会场立马响起了连连掌声,好久都没停。

朱镕基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热烈的掌声,脸上没啥特别的表情,跟平常不太一样,可能是想让掌声快点停下。可那些参会的代表们就是不停,掌声响个不停,这明显就是对他特别信任和有所期待。

朱镕基站起身,他双手握在一起,身子轻轻往前弯了弯,向在场的所有代表表示感谢。接下来的好几个礼拜,朱镕基成了国内外媒体都盯着的政治大人物。在那些讲中国这位新总理的新闻里,大部分都是夸他的,这在当时可不多见。

说到外媒怎么形容朱镕基,用得最多的词就是“有趣”、“搞笑”、“能说会道”、“脑子灵光”、“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跟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朱镕基郑重地发了誓:

这次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给了我很大的责任,我感觉压力山大,生怕自己做不好,对不起大家的信任。不过,不管前路是困难重重还是危机四伏,我都会勇往直前,毫不犹豫地去做,尽心尽力,直到最后一刻。我虽然心里挺怕让大家失望,但我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

2013年4月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出现了一篇题为《朱镕基:为了老百姓,哪怕前面是“雷区”》的文章。这篇文章回顾了朱镕基五年的总理时光,时间跨度是从1998年3月开始,一直到2003年3月他卸任。在这段日子里,朱镕基作为总理:

中国有效抵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让经济平稳落地;接着,中国深入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大改革,进行了新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机构缩减。通过采取有力的财政政策,推行分税制,确保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平衡增长,推动中国经济在平稳落地后再次迈入快速发展的通道。此外,中国还顺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此期间,中国还严厉打击了贪污腐败和走私行为。

有人说朱镕基是个管理宏观经济的行家,这话真是一点不假。那时候,朱镕基就像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急救专家”,他搞出的那些经济政策,影响可大了。朱镕基这个人有魅力、贡献大、头脑也聪明,不光咱们国人喜欢他,国际上也是名声在外。

90年代初期,咱们中国的政治舞台可是大变样了。那时候,朱镕基从上海调到北京,这事儿立马成了大家伙儿的焦点,国内外都夸他是政坛上的一匹“黑马”。老话说得好,好马得遇伯乐才行。朱镕基能这么火,多亏了邓小平这位“伯乐”的提拔和支持。

邓小平很早就发现了朱镕基具备出色的领导能力。从1988年到1994年,他连续七年选择在上海过春节。这七年间,朱镕基有四次负责接待邓小平。在相处中,邓小平会认真听取朱镕基对经济改革的见解,也因此对朱镕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991年过完春节没多久,邓小平心里就盘算着要把朱镕基调到北京来工作。他特别看重朱镕基那种有自己的想法、啥都敢说的脾气。不过呢,这种性格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邓小平还特意提到过这一点,说:“朱镕基啊,他只能当头儿,不能当副手。”

1991年春天4月份,朱镕基被调去北京,当上了国务院的副总理,同时还管着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和经济贸易办公室,都是当主任和党组书记。到了1992年的5月22号一早,邓小平去首都钢铁厂看了看。在厂里,他跟领导们讲:“一个人政治上过硬,但不懂经济可不成。朱镕基就是专门管经济的。我虽然不懂经济,但好坏我还是能分辨出来的。只要是思想不呆板,能带领咱们往前走的,我完全赞成。”

邓小平这些话传得沸沸扬扬,说明朱镕基副总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工作表现赢得了党中央的大力肯定。到了1992年10月19日,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朱镕基直接从中央候补委员晋升为政治局常委,可以说是升职迅速。

那时候,朱镕基突然间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里的一匹“意外之星”,党内党外都冒出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有的人干脆动笔写信,明确表达不赞同;有的人觉得应该“再多看看,重点得看实际行动”;更有人讲:“得多听听大家的想法,万一先提上来,后面干不好可就难办了。”

这些不同意见很快就被邓小平知道了,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一点没动摇。邓小平用他一贯简单直接的话说道:

咱们党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都急需一批党性坚定、精通经济、思想前卫、敢于创新、吃苦耐劳的领导。像这样的好苗子,现在还真不多见,朱镕基就算一个。他从地方一路干到中央,干出了不少实打实的成绩,党和人民都是看在眼里的。有些同志啊,得把那些偏见给收一收,眼前就有一大批愿意为党的事业拼命的好干部呢。

为啥邓小平对朱镕基评价那么高呢?这事儿得从朱镕基的经历讲起。1928年10月,朱镕基在长沙呱呱坠地,可他爸还没见着他,就因病去世了。到了9岁,连他妈也走了,之后朱镕基就一直由“满伯”朱学方带着长大。

1941年2月份,13岁的朱镕基凭借出色的成绩,成功进入了长沙有名的广益中学。打从进校读书那天起,朱镕基在学习上的用功程度就让人难以忘怀。有次,朱镕基和同学任俨一块儿自习,俩人比赛背圆周率,任俨背到了40多位,而朱镕基愣是背到了快100位。

1944年6月,长沙被敌军占领那会儿,朱镕基正在新化的楚怡工业学校上着高一。没过多久,国立八中跑到新化来招生,朱镕基参加考试后,顺利转学到了那里。后来,在给长沙市楚怡学校庆祝百年校庆的贺信里,朱镕基提到了这段经历。

我在楚怡新化学校只待了一个学期,但那时候正好碰上日本鬼子打进长沙,弄得大家都没地方去,那种国家被毁、家园没了的感觉,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真心希望母校的学弟学妹们能加油努力,勤奋读书,实实在在做人,把咱们中华民族给振兴起来,我真的对你们抱有很大的期望。

1947年,年仅19岁的朱镕基,凭借在湖南考生中的顶尖成绩,成功迈入了清华大学的大门,专业是电机系的电机制造。他在中学时的努力没有白费,平均分超过了80分,这也让他一到大学就收获了一份奖学金。朱镕基非常看重这个学习的机会,跟中学时一样刻苦。而且,那时候的清华大学汇聚了众多顶尖学者,让他仿佛置身于知识的宝库,尽情汲取养分。

郭道晖,一位知名的法学专家,他的同班同学朱镕基刚进入清华那会儿,一门心思扑在学业上,啥书都看。要知道,电机系的课程在学校里那可是出了名的难,但他却搞得定,成了班里数一数二的学霸。他这人性格直爽,对人真心实意,还当过班级的学习委员,帮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努力学习,在同学里威望挺高。

说白了,朱镕基以前就是学校里的超级学霸。他不仅拼命读书,还特别热衷于参加学生运动。1948年秋天的时候,清华里十多个湖南的老乡,一起搞了个叫“明斋117室生活小组”的小团队,目的就是想过上共产主义式的生活。

这个小组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就是举办读书分享会,大家聚在一起研读从解放区传来的各类资料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朱镕基没多久就成了小组里的领头人物,他经常站出来带着大家搞活动,还安排人手油印毛主席的文章,这事儿一度在学校里闹得沸沸扬扬。

1950年10月,毛主席号召全国“抗美援朝,守护家园”,那时候,朱镕基已经是共产党的一员了。他积极响应,成了电机系党支部里头一个报名想去当志愿军的人。但党组织觉得朱镕基有更关键的任务,就没让他去。

1951年1月份,朱镕基当上了清华大学的学生会头头。那时候,国家正忙着抗美援朝呢。朱镕基可没少忙活,他老组织各种活动,像是带着全校同学搞“五一”大游行,还鼓励大家捐东西支援前线。这些事儿吧,特别考验一个人的组织本事,朱镕基呢,也就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过了好些年,当有人夸朱镕基组织本事大、说话厉害时,他就乐呵呵地说:“这都是我在清华当学生头儿那会儿练出来的。”1951年秋天,朱镕基成绩优秀地完成了学业,然后就去了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计划处,当上了生产计划室的二把手。

1952年那会儿,咱们国家搞了个新机构,叫“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就是负责给经济发展做个长远的打算。朱镕基因为工作干得好,被上面的领导看上了,就给调到了这个委员会。从1952年开始,一直到1958年,朱镕基在国家计委里头,先是当了燃料动力局和综合局的组长,后来又升成了国家计委主任办公室的副处长,还有国家计委机械局综合处的副处长。

朱镕基年轻时就是个厉害的干部,他从东北工业部一路干到了国家计委。那时候的他才二十多岁,但已经因为知识丰富、工作出色,在部门里出了名,领导们都觉得他前途无量。后来,他一家子都搬进了计委的大院。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朱镕基的大半青春都在这个大院里度过了。

朱镕基在工作那会儿,老爱提一句老话:“当官的不怕我管得严,就怕我清廉;老百姓不看我多能干,就看我公不公平。”到了1988年4月25号那天,上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了第四次全体会,选出了上海市的国家机关头头们。

选举开始前,朱镕基这位市长候选人跟市人大代表们见了个面,还讲了几句话。他把自己的过往经历都捋了一遍,还聊了自己要是当上市长,打算怎么干。说话的时候,朱镕基好几次都被代表们的掌声给打断了,大家都喜欢他有啥说啥、实实在在的态度。

谈到过去的政绩,朱镕基直言不太好意思提。他说道:“在我三十多年的职场生涯里,虽然1957年后碰到了不少难关,但单位上总体来说还是认可我的工作。我这个人吧,就是爱琢磨事儿,有啥说啥,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讲。”

说到自我评价,朱镕基觉得自己有不少不足之处,他归纳了三点:第一,他只有在领导机关干活的经历,却从没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第二,他的工作经验全集中在中央,对地方工作一窍不通;第三,朱镕基坦言:“我这人性子急,不像个有城府的领导,做事恨不能立马看到成果,对下面的干部要求太苛刻,批评也太严厉。”

朱镕基在那个大会上,对自己的过往成就轻轻掠过,反而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真的让人挺佩服的。也正因为这样,后来邓小平也开始注意到他了。他那次的发言,真的很有启发,到现在,还有好多人在谈论这事儿,觉得很有参考价值。

聊到上海教育,朱镕基强调,得把教育这块儿当头等大事来抓,得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在这个根基上,还得把职业培训搞上去。说到上海的城市交通和住房难题,朱镕基觉得这事儿挺棘手,他说现在寄希望于浦东的开发,以后的打算是在那儿打造一个“新上海”,好让“老上海”的压力小点儿。

讲话快结束时,朱镕基斩钉截铁地说:“我会踏踏实实干活,拼尽全力,一直到干不动为止!”但话说回来,尽管那时候上海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都市,沿海经济最红火的地方,可实际情况跟大家想的还真不太一样。

朱镕基讲道:“眼下的上海处境挺艰难,咱们在往商品经济转型的这条路上,没啥经验可循。比起广东、江浙那边,咱们差远了,毕竟咱们以前都是靠国家拨款过日子,突然要改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朱镕基这话,句句实在,确实反映了当时上海所面临的难题。

那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从乡村慢慢移到城市,经济制度变革正处在紧要关头。上海这座大城市,既要应对过去留下的老难题,又要处理新出现的矛盾。朱镕基在上海时,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琢磨着怎么给城市未来发展出力,他使出浑身解数,就为了给大伙儿多做点实事、好事。

事实证明,朱镕基掌舵时,上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不断刷新奇迹,推出的众多新政给全国其他城市的变革之路提供了重要借鉴。他还大力推动了浦东的开发开放战略,这一步棋,既为上海后续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极,也对全国改革开放的整体布局带来了长久的影响。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那会儿,亲眼看到了上海发生的巨大改动,特别是朱镕基对改革开放的那一套看法,让他记得清清楚楚。到了1993年3月份,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一开完,朱镕基就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没想到才过了3个月,他又多了个头衔,成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

那时候,中国经济遇到了点麻烦,投资太多了,钱印得也太猛,物价呼呼往上涨,股票那边也是热得不行,金融秩序都乱套了。朱镕基就像个厉害的“问题解决者”,他立马动手,加强了对整个经济的掌控。他好好整治了一下金融市场,让那些乱糟糟的情况都得到了改善,为控制通货膨胀、稳住物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朱镕基针对国家经济的真实状况,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他严管那些低层次的重复建设项目和“泡沫经济”现象,绝不手软。而对于能源、农业、交通这些能够推动经济新增长的行业,他则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力度。这样一来,经济最终实现了平稳的“软着陆”。

朱镕基这次对经济进行的大力调控真是到位,让中国的通胀问题慢慢得到了解决。这是中国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方向后,打的第一场经济大战,而这仗打赢了,朱镕基在国内外都赢得了好多好评。不止这些,朱镕基还使劲推国企、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邓小平对朱镕基的表现感到非常满意,他称赞道:“朱镕基在地方上干得很出色,到了中央,他的思维开阔,勇于担当,敢于面对难题,完全能胜任工作。”他又补充说:“他有见解,有主张,干劲十足,有魄力,还懂经济,真是个难得的优秀干部。”正因为这样,才有了那句评价,“咱们眼前就有位好干部。”

从上海一路走到中央,从市长晋升到国家总理,朱镕基的那些大决策,到现在都还在发挥着大作用。不论是搞改革、关心百姓,还是做重大选择,朱镕基说话都特有风格,有时急得不行,有时严厉批评,但说到底,他心里装的都是国家和人民!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