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妈妈最近有些慌乱。
每次和她在公园碰头,聊起孩子的学习,她总是忍不住叹气:“幼儿园怎么什么都不教?
拼音写字都没学,上小学怎么办?”一旁的奶奶们也纷纷加入讨论,有的甚至建议给小明报个早教班,提前学习小学内容。
似乎在孩子升小学之前,这些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幼儿园不教拼音和写字?
在我们焦虑和讨论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事?
科学研究揭示:过早学习写字的隐患其实,大脑的发展和学习写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研究表明,过早学习写字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比如,有些儿童在太早识字时,语言中枢的激活耗费了太多精力,短时间看似效果明显,但长期来看,他们的语义网络并不完整,就像是提前让花开却牺牲了根系的健康。
再看看“三年级效应”。
一些孩子一年级表现得特别好,因为他们以前就学过这些基础知识。
但是到了三年级,知识难度提升,一些孩子突然掉队,成绩下滑严重。
过早的重复学习培养了一种不太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会更容易分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政策背后的育儿守则除了科学研究,国家很多政策已经不鼓励幼儿园“小学化”了。
这是因为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生理发展还没完全准备好接受复杂的文字学习。
比如,6岁前的视觉皮层都在不断完善,过早学习复杂文字符号会给小脑袋造成负担。
教育部发的指导意见也是在提醒各位家长,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先发展口语能力,再过渡到书面学习,就像芬兰的方法一样。
他们通过故事编织训练,为孩子们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在全球阅读评估中取得好成绩。
感统发展与写字的关系很多家长看到幼儿园不教写字会着急,但其实写字是一种复杂的技能,需要协调脑、眼、手和感觉。
有时候,强迫一个感统能力还没发展的孩子去写字,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写字不是简单握笔,感统能力的背后有很多底层能力,比如触觉和动觉能帮助孩子感知笔的硬度和握笔力度,视知觉帮助追踪笔迹,空间感让他们知道字与字的间距。
如果这些能力不够成熟,孩子写字会歪斜,甚至因为挫败感拒绝写字。
幼儿园阶段如何为小学做好准备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什么都不教。
幼儿园其实有一套自己的准备方法,通过一些游戏化的活动自然提升孩子的感统能力。
比如,涂鸦和绘画能够锻炼手眼协调,串珠和搭积木能增强手指灵活性,角色扮演活动提升孩子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
有了这些基础,就算幼儿园不教拼音和写字,孩子在成长中也会变得顺利。
他们的学习如同水到渠成,不会因为错误的学习方法而有额外的负担。
所以,面对即将升小学的孩子,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焦虑和督促,还有一种更科学和耐心的准备。
提前学习或许能够带来短期的“繁荣”,但长久看,这可能压缩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真正的衔接不是抢跑,而是蓄力。
与其担心,不如放手。
陪孩子读读绘本,玩玩沙画,做做手工,待感统能力成熟时,他们写字和学习都会如鱼得水。
三年级后,比拼的并不是早学的那些字,而是持续的学习动力、扎实的思维基础和良好的习惯。
或许我们应记住一句话:揠苗助长,不如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