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这年三十,大家都在家里坐着,拿着筷子,吃着年夜饭,聊着天。
可是你要知道,清代皇帝的年三十可不仅仅是“吃个饭”,那可叫一个讲究,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盛大的宴会——皇帝、皇后、嫔妃、王公大臣一应俱全,场面堪比当下的总统晚宴,且不说宴席上的菜肴,单是坐席的安排,就足以让人捧心叫绝。
但这可不是你我能够想象的普通年夜饭,清代的皇帝,尤其是乾隆帝,年三十晚上吃的东西,恐怕现代人看了都得捂住肚子,皱眉头——别说吃了,光是“看”都得让人胃口满溢、目瞪口呆。皇帝的一桌,四十道菜,你以为那是西餐的套餐菜单?
错了,全是中式菜肴,冷热搭配,讲究的很!皇后一桌32道,其他嫔妃就少些,每桌的安排严格按照等级来,等级越高,菜肴越丰富——这可是皇帝的“家庭聚餐”,但谁敢说这里面没有玄机?现代人可能会问,怎么那么多菜?要是咱们吃一顿,恐怕得累到站不起来!
那这清代的宫廷里,到底是如何“吃”的呢?而皇帝们在这条“饮食文化链”中的角色,又是如何展现他们的“皇权尊严”呢?咱们今天就从这场年三十的大餐聊起,看看那些年,皇帝们都吃了啥,以及那些日子的饮食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
两餐制与年三十的宴席在清代,皇帝的饮食制度可谓严格,皇帝每天的饮食安排是两餐制——早膳和晚膳,没错,听着好像挺简单,但其实背后有着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序。从清宫档案中我们了解到,早膳和晚膳是宫廷中最重要的两餐,皇帝的餐食讲究营养和色香味俱全。
至于点心和零食,则是一些随时可以吃的小食品,不是正餐,更多的是为了避免饥饿和调节口味。而在年三十这一天,所谓的“年夜饭”自然也是不简单的。
根据《御茶膳房》档案记载,每年的除夕,清代皇帝和后宫的饮食安排就开始显得格外奢华,尤其是在乾清宫设宴,桌子上的菜肴种类繁多,品种丰富。乾隆帝年三十晚上,一桌四十品菜肴,不但从冷膳到热膳都有,而且每道菜的精致程度也让人咋舌。
皇后和其他嫔妃的菜品自然有所递减,但即便是最低等级的嫔妃,每桌也有二十几道菜,足见这场宴席的讲究和复杂。
从桌上看到权力再来看一下这场年夜饭的座位安排。皇帝坐一桌,后宫妃嫔、王公大臣分别坐在不同的桌子上,但这并不是随便安排的,而是严格按照等级来。皇帝和后宫的妃嫔之间并不是“大家一起吃”,而是按照各自的身份坐在各自的桌子上,保持尊卑有序。
所有的菜肴根据食客的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别——皇帝桌上四十道菜,皇后桌上三十二道菜,而陪客的桌子每桌二十四道菜。这可不仅仅是为了吃的丰盛,更深层次的是通过“食”的安排,彰显等级制度和宫廷权力。
皇帝的尊贵在这座餐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后宫妃嫔们则在这场宴席中逐渐展现出她们的身份差异。吃饭,实际上也成了权力的象征,皇帝的餐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体现了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
现代人能否消化这些年夜饭?那问题来了,清代的年三十宴席,是否符合现代人的胃口?恐怕不少现代人看了这样的菜肴菜单,都会心生畏惧。四十道菜,二十道冷菜、二十道热菜,怎么吃?
现代的生活节奏快,食品也相对简单、快捷,我们吃个火锅也许会觉得两三个小时已经够长,而皇帝们的年夜饭,从菜肴的准备、上菜到宴会的结束,可能需要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且,这些菜肴的做法和烹饪手法,现代的厨房恐怕都难以做到那样精细。
冷膳、热膳相结合,菜品搭配精致,讲究食材的新鲜与搭配,甚至连色彩的搭配也非常讲究,足见清代宫廷对饮食的重视。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样奢华、繁复的饮食恐怕不仅仅是一个体力活,还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消化挑战。
毕竟,今天的社会提倡“简餐”,提倡健康和快捷,谁还有空去琢磨“冷膳四十道,热膳四十道”呢?
从清代皇帝年三十的宴席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节日文化的演变。清代的年三十,食物的丰富程度和宴席的规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节日氛围和对皇权的尊崇。
而在今天,年三十的年夜饭虽然依然是家庭团圆的重要象征,但从菜品的丰富性到宴会的豪华程度,已经和当时的盛宴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的年夜饭,更多的是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聚会,而不像清代那样,充满了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结语清代皇帝年三十的宴席,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一段文化的缩影。从这些繁复的菜肴和严格的等级安排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当时的饮食文化,还能窥见宫廷内部的复杂权力结构。
而今天,虽然我们已经不再经历那样的饮食奢华,但通过这些历史记录,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气息。
参考资料:
档案春秋︱清宫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两餐,乾隆偏爱苏杭菜 澎湃新闻 2019-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