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瓘那时都已经71岁高龄了,身体状况也很差,都已经是奄奄一息的状态了。可让人纳闷的是,贾南风为啥还非要置他于死地呢?这得从晋武帝举办的那场宴会说起。在那场宴会上,卫瓘就没懂得要收敛一些、低调行事,也就是没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其实呢,他要是能稍微灵活变通一点儿,也不至于落得那样的下场,说不定就能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子孙后代也不会被牵连进去呢。
在公元264年的时候啊,卫瓘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在他的一番运作之下呢,钟会和姜维这两个人都在兵乱当中丢掉了性命。而邓艾呢,也没能逃过厄运,最终被处以死刑。通过卫瓘所做的这些事,他成功地帮助司马昭把四川那边的局势给稳定住了。也正是因为他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为司马家后来篡夺曹魏政权可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呢。
话说在历史上,钟会、姜维、邓艾这几个人,他们全家可都遭遇了大祸,而这其中,卫瓘在其中那可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呢。然而,世事难料啊,过了27年之后,卫瓘自己也尝到了那种家破人亡的悲惨滋味。那导致他家破人亡的人是谁呢?就是贾南风,这贾南风在历史上可是相当有名的,还被人称作是“毒后”呢,就是她下的狠手处死了卫瓘全家。
话说卫瓘被害之时,已然是到了垂暮之年啦,都有71岁那么高的岁数咯。而且呢,卫瓘曾经可是帮了贾南风不少忙呢。他协助贾南风把辅政大臣杨骏给除掉了,之后又通过一些手段排挤了楚王司马玮,这么一来,就使得贾南风得以成功掌控朝廷大权,从这个角度来讲,卫瓘对贾南风而言,也算得上是有恩之人啦。
要知道,卫瓘最终落得个必须死的结局,这其中原因主要在于贾南风对他实在是无法容忍,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卫瓘自身不太会做人。卫瓘凭借着自己身为元老的身份,全然不把“储君”放在眼里呢。他居然在公开的场合做出让司马衷陷入难堪境地的事情。那时候,贾南风还是太子妃呢,就因为卫瓘的这些举动,在她心里已然悄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仇恨的火苗一旦燃起,就注定了卫瓘之后的命运走向啊。
司马衷乃是晋武帝的嫡次子,他的母亲是杨皇后。要说这司马衷啊,情况比较特殊,他生来就有些愚痴,智力水平跟常人比起来明显要差一些,思维也总是跟不上正常人的节奏。可即便如此,晋武帝却又不得不册立他为储君呢。这其中是有缘由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册立司马衷为储君的话,西晋的根基就会不稳,所以晋武帝也是出于种种考虑,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晋武帝在继承皇位之后,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状况,那就是他有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此人便是他的弟弟司马攸。要知道,司马攸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司马师的嗣子呢。在当时的情形下,对于晋武帝来说,册立太子这件事可真是有着诸多的考量和制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倘若晋武帝冒然决定册立除司马衷之外的其他儿子为太子,那就会牵扯到一个很关键的原则问题,也就是“立嫡以贤不以长”。一旦这么做了,那可不得了,晋武帝自身皇位的合法性就会遭到严重质疑。毕竟按照常理和当时的一些规矩,司马攸在继承的序列里可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呢。而且,那些朝中的大臣们,很可能就会转而拥戴司马攸来继承皇位了,这无疑会给晋武帝的皇位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呢。
在历史的进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司马攸所拥有的继承权,实际上比起他的父亲司马昭,还有兄长司马炎,都更为名正言顺,程度上也要更大一些呢。为啥会这样呢?这就得从当时的诸多背景因素等方面说起啦。而晋武帝呢,他心里其实跟明镜儿似的,对这其中的种种情况都清楚得很。在面对立嗣这件极为重要的事情时,他思来想去,最后只好选择册立司马衷为太子。他这么做,主要是遵循了“立嫡以长”的这个传统规矩。要知道,当时司马师可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班底势力的,这些人在立嗣这件事上肯定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倾向。而且司马攸也有不少的支持者呢,这些人也都盯着立嗣的情况。晋武帝册立司马衷,就是希望能够凭借“立嫡以长”这个大家都认可的规矩,去堵住那些司马师班底的人的悠悠之口,同时也让司马攸以及他的支持者们没办法再在这件事上说三道四啦。
然而,司马衷在智商方面确实有些欠缺,这可让晋武帝操碎了心呐。就说司马衷大婚的时候吧,他迎娶了贾南风。晋武帝心里一直担心啊,这司马衷心智不成熟,对男女之事恐怕是“不懂事”的。于是呢,晋武帝就特地派了自己的妃子谢玖去给司马衷进行这方面的“启蒙”。而这谢玖在完成“启蒙”任务后,还怀上了司马遹呢。
司马遹的出身情况以及他自幼便聪明伶俐这一点,给晋武帝带来了希望。在晋武帝的眼中,即便司马衷能力欠佳,可毕竟还有司马遹呢,不管司马遹算是孙子辈也好,或者也有可能被看作儿子辈也罢,总之有司马遹在,就足以保障江山的稳固安定啦。
司马衷被册立为太子这件事,可让不少大臣心里都不服气。这些大臣呢,更倾向于把皇位传给司马衷的弟弟司马攸。卫瓘也是持有同样的看法哦,他不止一次地向皇上提出建议,说应该撤换掉司马衷这个太子呢。而且,他还直言不讳地讲,司马衷的能力是不行的,根本没办法担当起守卫祖宗基业的重任。
晋武帝这人呐,性格挺随和的,就像是个老好人似的。那卫瓘呢,说话可就不怎么中听了,不过即便这样,晋武帝也没因为他说话不好听就去责怪他。可谁能想到呢,这卫瓘,一点都不知道收敛收敛。在一次宴会上呢,他居然就那么公开地把心里的想法表露出来了。结果呢,就因为晋武帝当时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一下子就把卫瓘给推进灾难里头去啦。
晋武帝为了让众人不再议论纷纷,堵住大家的嘴,于是就打算对司马衷和贾南风进行一番考验。他主要想看看身为太子的司马衷究竟有没有处理政务方面的能力,到底能不能算得上是一个“正常人”。晋武帝希望通过这样的考验,能够把那些对此有异议的群臣给压制下去。
话说有一天,晋武帝在宫廷里头举办了一场宴会呢。他把满朝的文武大臣们全都给叫了过来,这还不算完,又临时把东宫那边的僚属们也都拉过来,一起在这儿喝酒作乐。在西晋那个时候,宫廷里举办宴会,君臣们凑在一块儿开怀畅饮,这其实是挺常见的事儿,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不过呢,这次不一样的是,东宫的那些僚属居然是全部都来参加这场宴会了,这情况可就有点耐人寻味啦。
晋武帝心里有着很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想看看在没有东宫官员从旁协助的情况下,司马衷到底能不能行。于是呢,他便安排人送去了一批奏折到东宫那边,然后让司马衷对这些奏折进行批阅,并且针对奏折的内容提出他自己的看法。
话说晋武帝做了一件事儿之后,卫瓘借着酒劲儿就开始摇头,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念叨着:“可惜了这个位置。”要知道,卫瓘这人酒量那可是相当大的,平日里就对酒喜欢得不得了,简直可以说是嗜酒如命了。所以当时在场的众人呢,都以为他是喝多了在说些不着调的“糊涂话”呢。但其实只有晋武帝心里明白卫瓘这话里的意思,那就是觉得司马衷压根就不适合来当这个皇帝呢。
你想啊,要是卫瓘碰到的是朱元璋那样的皇帝,还敢当着面把对“储君”不满意的情绪表露出来,那他可就惨啦,估计得被施以“剥皮实草”的刑罚呢,这待遇肯定是跑不了的。不过呢,卫瓘还算幸运,他遇见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当时倒是没怎么理会卫瓘的这番举动,可谁能想到,接下来的情况就变得糟糕起来了。
司马衷这个人十分愚痴,就他那样的情况,怎么可能去批阅奏折呢?要知道,正常吃饭以及和人进行正常的聊天交流,这些在咱们看来是最为简单不过的基本技能了,可司马衷却连这些都不一定能够做到。在这种状况下,还去谈让他处理政务,并且针对各种事务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根本就没法实现嘛。
贾南风乃是贾充的女儿,她平日里熟读各类史书,所以当面对晋武帝的此次考验时,心里很是明白这其中的门道。那时候,司马衷要应对皇帝给出的考验,可司马衷自身能力有限,这可怎么办呢?贾南风就想出了一个法子,她派人到外面去寻找能够帮忙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帮手”啦。找到人之后,就让这些人代替司马衷来回答那些考验的问题,等都作答完毕,再把这些答案呈交给晋武帝去看呢。
这里要说的这个“帮手”啊,他同样也是个读书人呢。在批阅奏折的时候,那可真是能各种引经据典,说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的。咱们设想一下啊,如果贾南风真的就把这一批奏折原封不动地直接送过去给司马衷,那后果可就严重啦,估计司马衷这一关就过不去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太子本身能力是不行的。而且晋武帝呢,就算他想在大臣们面前遮掩一下,可也糊弄不了那些大臣们,到时候在大臣跟前可就难以交代喽。
在司马衷的身旁,有一个名叫张泓的小侍从。这张泓啊,读书的量不算多,可脑子却极为机灵。有一回,张泓对贾南风讲了这么一番话,他说:“您瞧啊,大臣们可都清楚太子的智商水平到底是怎样的。要是按照现在这种引经据典的写法来弄,人家大臣们一眼就能瞧出其中的破绽来呢。所以依我看啊,还不如就直接把意见给写出来,写得直白一些反倒更好呢。”
不得不承认,冯泓那可真是相当给力。他心里很清楚,这实际上就是武帝所设下的一次考验呢。而且,他还明白得很,知道该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够顺顺利利地把众人的嘴巴给堵住,好为司马衷重新找回那份面子。再看贾南风,她也是个极为聪明的人哟。冯泓这边才刚刚稍微那么一点拨呢,她马上就反应过来,一下子就醒悟了其中的门道啦。
贾南风想出了一个法子,她让冯弘来代笔写下相关的意见内容,等冯弘写完之后呢,她就把草稿纸拿给司马衷,让司马衷依照着草稿纸上的那些字迹,一笔一划地抄写到奏折里面去。要说这司马衷吧,大家也都知道他有点愚痴,不过呢,要说照抄答案这种事儿,他还是能做得到的哦。
晋武帝拿到司马衷给出的“处理意见”后,心里十分高兴。他马上就把儿子的这份杰作拿给大臣们看呢,目的就是要向大家证明,司马衷是有能力胜任皇帝这一职位的。随后,晋武帝又把那份“意见”递到卫瓘跟前让他看,并且还略带得意地对卫瓘说道:“之前你老是说太子不行,那你看看现在,情况又如何呢?”
在那场宴会之上,晋武帝说出了那样一番话。他这话一出口,可就等同于向在场的大臣们郑重宣布了一件事儿,那就是:“卫瓘呢,他是反对让司马衷来当太子的,而且平日里,他这人意见向来就特别多。”说不定晋武帝当时也就是想炫耀炫耀自己儿子弄出来的所谓杰作罢了,可他却全然没意识到,这么一来,就等于是把卫瓘往火山口上推,让卫瓘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呢。
话说晋武帝讲的一番话,不知怎么就传到了贾南风的耳朵里。贾南风听闻之后,心里琢磨着,觉得司马衷老是被大臣们排挤,这事儿,全都是卫瓘在其中捣鬼呢。而且,这个卫瓘居然还公然说自己的夫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丝毫都没给留点儿面子。就因为这样,贾南风心里对卫瓘那是恨得牙痒痒的,一心就想着,非得把卫瓘给除掉了,自己心里才能痛快呢。
在公元290年的时候,晋武帝司马炎因病离世了,之后由司马衷继承了皇位,当时是由外戚杨骏来辅佐朝政的。然而到了第二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贾南风联合了卫瓘以及楚王司马玮一起发动了一场政变,在这场政变当中,杨骏一族都被诛杀殆尽,就这样,贾南风成功地掌控住了西晋朝廷的大权,整个西晋的朝政局面也由此进入到了她掌控的新阶段。
贾南风成功掌握大权之后,心里头对司马玮所拥有的势力颇为忌惮,于是就盘算着要借助卫瓘的力量去把楚王司马玮给除掉。就在这个时候呢,卫瓘身边的亲信给他出主意了,建议他和司马玮联合起来,大家抱成团、相互扶持,可千万别去帮贾南风干这事儿,得知道要保全自己才行呢。然而,卫瓘却没有听从亲信的这番劝告。
司马玮对卫瓘心怀怨恨,于是他抢先采取了行动,对卫瓘痛下杀手。不但卫瓘本人惨遭杀害,就连他的儿子卫密、卫恒、卫岳、卫裔也没能逃过此劫。这一场变故使得卫府上下陷入了极度的凄惨境地,死伤的人众多,那场面可谓是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啊。想那卫瓘,一生经历诸多,可最终还是在这场争斗中败下阵来。说起来,他其实是输给了贾南风,毕竟贾南风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手段更为狠辣。但从另一方面看,又何尝不是输给了自己的为人呢?或许是他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着一些让他陷入如此绝境的因素吧,总之,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叹息。
晋朝有一位功臣名叫卫瓘,此人地位颇高,手中掌握着极大的权力。然而呢,就是这样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却在册立“储君”这么重大的事情上出了差错。要知道啊,“储君”那可是关乎着一个国家的根本,这可不是小事,它还牵扯到方方面面诸多势力的利益呢。在这样敏感且至关重要的事情面前,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把自己内心的情绪表露出来呢?那显然是不合适且非常不妥当的。
晋武帝册立人选那可是司马家自己内部的事儿,这和卫瓘压根就扯不上什么关系嘛。都已经到了垂暮之年了,卫瓘按道理就应该把所有的职务都辞掉,然后回到家里去安享晚年,和自己的儿孙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怎么能随随便便地乱说话呢。
我们来看看卫瓘这个人,要是真心想当个忠臣的话,其实他大可不必走后面那样的路哦。怎么说呢?当时的情况是,要是真有那份忠心,他就应该去支持钟会还有姜维,跟着他们一起起兵去讨伐司马昭。大家都清楚得很,司马昭那可是一心想着要取代曹魏政权呢,可卫瓘呢,却还站在司马昭那一边,这怎么能算得上是一个臣子该有的样子呢?要知道啊,在那个时候,卫瓘可是曹魏的臣子,一直拿着曹魏给的俸禄呢,然而他却压根没有那种想要报效曹魏的心思,这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