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王爷的数量一直是大家热衷谈论的一个话题呢。就拿黄文英来说吧,他在被俘虏的时候提到过,说那些从两广地区出来跟着太平天国一起发展的人,基本上都被封王了,而且人数多达2700余人呢。还有李秀成这边的情况也挺特别的,他采取的是一种可以说是“滥封”的做法哦。要是原本用来封王的那些文字都不够用了,怎么办呢?他就会在“王”字的前面加上个“三点水”,这加了“三点水”的“王”字,意思就是小王啦。另外呢,他还会直接弄出个“列王”的称呼来,好家伙,这么一来,就有一堆人都成了王爷了,不过这些人可没有那种明确具体的封号哦。
大家知道吗,当时王爷的数量居然多达三千人。这么庞大的数量,对于常用的那些汉字来说,要把这些王爷都区分表述清楚,还真的是感觉压力很大呢。不过呢,王爷人数虽然多,但这可不意味着他们的含金量就高哦。就算有的王爷含金量看上去挺高的,可也不一定就代表着他品德高尚,并且德才兼备。就拿这接近三千个王爷来说吧,在笔者看来,其中能真正算得上是“贤王”的,也就只有五个人罢了。
接下来咱们聊一聊贤王的标准究竟是怎样的。这其中啊,德才兼备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啦。贤王得能够辅佐君王,在其左右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对待手下的将士呢,要给予善待,让他们感受到关怀与尊重;和身边的同僚之间的关系也得处得友善和谐,大家齐心协力才好办事。而且呢,贤王自身还得有比较高的个人魅力值,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呢。还有一点很重要哦,就是要能善待俘虏,展现出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对方是俘虏就加以苛待,而是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这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差不多就是贤王该有的标准啦。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朝时期有周公旦和召公奭这两位人物,他们堪称贤王,并且树立了贤王的楷模典范。再往后到了宋朝呢,赵德芳以及赵元俨同样也是被大家所认可的贤王哦。而到了清朝的时候,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怡亲王胤祥还有恭亲王奕訢等,他们也都凭借自身的贤能表现,被视作贤王呢。
杨秀清的情况尤其突出,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家独大。他常常会使出“天父下凡”这一招,凭借着这个所谓的“天父附身”的名头,肆意妄为。他把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这些诸侯王都不放在眼里,动不动就以“天父下凡”为由对他们进行杖责。甚至还公然威胁要杖责洪秀全四十大板呢,完全无视了正常的君臣之间应有的纲常秩序,行事极为张狂。
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其实都算不上是贤王呢。先说这韦昌辉吧,他可是金田起义的最大赞助商哦,人本身也是挺聪明的。不过呢,他后来却被仇恨给冲昏了头脑啦。为啥会这样呢?原来是杨秀清啊,为了能够牢牢地掌握大权,经常去欺负韦昌辉呢。不但会随随便便地对他施以杖责这种惩罚,而且还把他的水师指挥权给剥夺掉了,就连京师卫戍权也没给他留下。
燕王秦日纲这个人呢,他倒是挺忠诚的,也比较可靠,你交代给他的事情,他会按照要求去做,不会有什么二心。但有个明显的不足就是,他头脑太简单啦,看事情往往不够深入,也缺乏那种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呢,要把他称作贤王,那可就远远谈不上啦,他和人们心目中那种有贤能、有智慧的贤王形象还是相差甚远的。
南王冯云山,那可是拜上帝教实际的创建者呢,堪称贤王当中的典范。想当初,冯云山不畏艰难险阻,一路披荆斩棘,深入到了紫荆山的腹地去。他就在那底层民众当中,不辞辛劳地大力发展拜上帝教,这份工作的艰苦程度那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而在这个时候呢,洪秀全人还在广东呢。洪秀全可不像冯云山那样能吃苦耐劳哦,拜上帝教发展过程中所有的那些事情,基本上都是冯云山在亲力亲为,忙前忙后地做着。
在传教这件事上,冯云山有着独特的做法。他是打着“洪教主”的旗帜去开展传教活动的,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极力维护着洪秀全的尊严呢。你看哦,即便洪秀全本人并没有直接和教徒们有所接触,可奇怪的是,他的影响力却一点儿也不小。这背后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冯云山呢。冯云山所做的这些,充分展现出了他的格局与人品。他对自己的上级洪秀全那可真是忠心耿耿的,一直坚守着这份忠诚,默默做着诸多努力来维护上级的地位和影响力呢。
所谓贤王,往往是那种功劳十分显著、威望也相当高的人,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他还知道尊重天王,并且能够很好地协调内部各方关系。就拿太平天国的冯云山来说吧,他可算得上是这样一位贤王呢。要是冯云山没有那么早就在战场上阵亡的话,太平天国说不定真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哦。只可惜,在蓑衣渡那个地方,南王冯云山不幸阵亡了,这对于洪秀全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在1856年的时候,发生了天京事变,这一事件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极大的震动。随后呢,翼王石达开也离开了。经历了这些变故,洪秀全经过深刻的反思,心里暗暗做了个决定,那就是以后永远都不再封王了。可谁能想到呢,后来洪仁玕来到了这里。这一来,洪秀全之前定下的“惯例”就被打破了。洪仁玕到达京师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呢,洪秀全就册封他为干王,而且还赐予七千岁的称号。这事儿让陈玉成、李秀成心里很是有意见,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太妥当呢。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被封王,这一举措就此拉开了当时封王的大幕。在这之后呢,洪秀全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分封诸侯王,这分封的人数可不少,差不多快接近三千人啦。在这些后期所封的王爷当中,像干王洪仁玕、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以及奉王古隆贤等,他们都还能算得上是贤能的王爷呢。
洪仁玕可是一位有着长远眼光的人物,他还撰写了《资政新篇》这部著作呢,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相当高。要说洪仁玕,那能力是很不错的,而且心态也特别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他们心里头不太服气洪仁玕被封王这件事呢,毕竟洪仁玕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他们可不太愿意看到洪仁玕获此殊荣。但洪仁玕呢,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这种态度就和他们闹起矛盾来,表现得很是大度呢。
在当年那个时候,洪仁发、洪仁达这两位王爷呢,老是瞅着石达开觉得不顺眼,就这么一来二去的,内部的矛盾可就越来越尖锐啦。而洪仁玕呢,他采取了不一样的做法哦。他特别努力地去和陈玉成、李秀成去把关系给搞好喽,还常常在他们两人之间进行周旋调解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力维持着朝廷和地方之间的那种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呢,他可是赢得了那些实力派人物的好感。
在1860年的时候,有一场重要的“围魏救赵”作战行动。这次行动,是经过洪仁玕、陈玉成以及李秀成他们几个人共同商议之后,才能够顺利开展起来的呢。在实施的过程中,进展颇为顺利,最终成功地将江南大营给彻底打垮了。打垮江南大营之后,他们又接着展开了进一步的行动,那就是东征江浙地区,通过一系列的作战与发展,成功夺取了新的根据地。
在太平天国时期啊,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重要人物在江浙相关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呢。这时候啊,起到关键调和作用的就是洪仁玕啦。洪仁玕就如同一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在各方关系的协调处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一方面努力协调各个诸侯王彼此之间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让大家尽量能和谐共处,减少摩擦;另一方面呢,他也在诸侯和朝廷之间积极斡旋,尽力让双方的关系能够保持相对的融洽,不至于矛盾激化。就靠着洪仁玕这样费心费力地周旋协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住了那已经摇摇欲坠的洪氏江山呢。所以啊,综合来看,洪仁玕确实是当得起“贤王”这个赞誉的。
李秀成在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之际,常常会向陈玉成寻求援助。就拿李秀成受困于桐城这件事来说,当时他面对秦定三的攻势难以抵挡,于是便给陈玉成写了书信请求帮忙。而陈玉成在接到求助后伸出援手,最终二人合力取得了桐城大捷。
在浦口之战中,太平军要对付江北大营。当时李秀成在这场战斗里遇到了困难,没办法搞定局面,好在有陈玉成出手相助,这才使得局面有了转机,并且后来还第二次成功摧毁了江北大营呢。没过多久,又出了状况,李昭寿和薛之元叛变了,这可不得了,直接导致京师的粮道被封锁起来。李秀成尝试去打通这条被封锁的粮道,但是却没能成功。最后呢,还是靠陈玉成出面帮忙,费了一番周折,总算是把粮道给打通了。
陈玉成被称作贤王那可真是实至名归,而李秀成同样也是如此呢。李秀成被封为忠王千岁哦。在封王的时候,洪秀全还特意送给他“万古忠义”这样的赞誉呢,这无疑是对他所立下的功劳的一种肯定,同时也表明了李秀成对太平天国那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的呢。
李秀成对待清军可是颇具国际主义精神呢。当清军将领或者官员不幸沦为俘虏的时候,李秀成都会对他们以礼相待,提供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他们。就算这些清军并不愿意投降,李秀成也不会去为难他们,而是大度地放他们自行回家去。要是这些人没有路费的话,李秀成甚至还会给他们钱呢,真的是相当宽厚仁慈。
话说在当时那个时期,江南提督张国梁在作战过程中不幸阵亡了。而太平军的李秀成呢,并没有因为彼此立场不同就对张国梁的后事不管不顾,反而是以厚葬之礼来安置他。还有浙江巡抚王有龄,最后选择了自尽这条路。李秀成知晓后,特地为他准备好了棺木,并且安排士兵一路护送,好让王有龄能够回到家乡得以安葬,不仅如此,还贴心地给予了路费呢。另外,有个叫林福祥的人,他可是三元里的英雄,曾经坚决地和英国侵略者进行抗争,那股子英勇劲儿着实令人钦佩。不过后来呢,他参与到了和太平军作战的队伍当中,结果在作战过程中被太平军俘虏了。即便如此,李秀成对待林福祥也依旧是颇为善待的,并没有因为他曾与太平军为敌就加以苛待。
林福祥是坚决不肯投降的。在他即将离开苏州的时候,特意对李秀成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他诚恳地说道:“今生很遗憾没办法和忠王您一同并肩作战了,只盼着来世能够有机会为您效力。”从这番话语中,足以看出他是深深被李秀成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慈禧太后却对林福祥产生了怀疑,觉得他可能已经投降了敌人。于是,便借着湘军的力量,将林福祥杀害了,使得这样一位原本有着坚定立场的人,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有一位叫古隆贤的人,被尊称为奉王。他的名气呢,相对来说并不是特别大,但在太平天国的阵营里,那也算是一位贤能之辈啦。最开始的时候,古隆贤是追随着韦俊的。那时候他们可是在战场上相当勇猛呢,面对湘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血战,双方厮杀得极为惨烈。在这一系列的战斗当中,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们一起和湘军作战,竟然把曾系湘军里地位非常重要的二号人物罗泽南都给打死了,这在当时的战局里可算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后来呢,韦俊因为受到了洪秀全的排挤,无奈之下就投降了清军。可这古隆贤却不一样,他坚定地选择继续留在太平天国,继续为太平天国效力呢。而且,他还干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儿,那就是成功收复了池州,为太平天国又增添了一份力量。
在陈玉成、李秀成所处的那个时代,古隆贤承担起了长期镇守皖南地区的重任呢。当时的情况可不简单,他要在那儿全力抵御湘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就是为了能稳住京师的西南后方,这可是至关重要的任务。不过呢,皖南这个地方条件特别艰苦,经济很是穷困,物资匮乏得很。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筹集到足够维持军队运转的粮饷那可太难了。古隆贤面临着这样巨大的生存压力,日子过得着实不容易,但他呢,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就这么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呢。
在1862年快要结束的时候,皖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沦陷了。这时候有一个叫古隆贤的人,他选择了投降湘军。湘军那边呢,授予了他游击的官职,而且他所带领的那支部队还保留了数千人呢。要知道啊,在那个时候,如果古隆贤心甘情愿地为清军去打仗作战的话,就凭他自身的能力,要想升任总兵,甚至是提督这样的官职,那都不会是什么困难的事儿。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并没有选择为清军效力去打仗哦。
古隆贤呢,心里着实是不愿意和太平军作战,毕竟那都是曾经一同并肩作战的战友呢,他怎么能忍心去和他们相互厮杀呢?于是,古隆贤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主动辞去了自己的职务。之后呢,他便回到了广东老家,打算在那里安享晚年啦。回到广东后的古隆贤,日子过得倒也安稳。他的家庭也是颇为热闹的,一共生育了6个儿子和1个女儿呢。而且,古隆贤还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他开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开办,那可是给当地的乡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为他们提供了很不错的教育资源呢,让乡民们的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
古隆贤有个举动挺值得一说,就单看他不再对太平军作战这一点,就真能配得上“贤王”这个称呼呢。您想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好多太平军的将领一旦选择了投降,那可就完全变了样儿,立马就翻脸不认人啦。他们转身就成了清军那边冲锋在前的马前卒,还毫不留情地对曾经一同作战的太平军举起了屠刀。像程学启、何安泰、童容海、陈国瑞、黄少春、蔡元隆、黄十四、余安定等等这些人,都是这样的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