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心怀天下,桓温只想东南半壁,两人格局不同

铲史大官 2025-02-23 07:48:15

话说在公元417年的时候,王猛的孙子王镇恶可是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呢。他率领着晋军一路进发,成功地攻占了长安,就这么把姚秦给灭亡了,这一下可是立下了特别显赫的战功哦。你看这事儿也挺有意思的,王猛的这个孙子王镇恶是在为东晋效力呢。可王猛本人呢,他当初是选择去辅佐苻坚的哦。在他的辅佐之下,苻坚把黄河流域都给统一起来啦,也正是因为这样,前秦在当时达到了极为兴盛的状态。

在公元354年的时候,桓温率领着军队开始了北伐行动呢。他所带领的兵力大约有五万之众哦,而这次北伐的进展情况是相当顺利的。那时候的中原地区正处于一片混乱的局势当中呢。关中地区的前秦呢,其内部也并不稳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并且,前秦还面临着来自姚羌势力的严重威胁呢,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它根本就没办法有效地去阻挡晋军那凌厉的攻势。

桓温率领军队出征,一路上那可真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遇到什么能够阻挡其前进的力量。就这样,桓温的军队顺利地攻入了关中地区,并且一路前行,最终抵达了灞上这个地方。当关中的父老们得知晋军到来的消息时,那可都是满心欢喜、兴高采烈的。他们纷纷感慨地说道:“真的是没想到啊,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如今居然还能够再次见到我们自己的王师。”从他们的话语和神情当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对桓温以及他所率领的晋军那是充满了深深的期待呢。

桓温心里一直有着招募人才的想法,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就在这时,有一个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就是王猛。王猛得知桓温招募人才的消息后,那可是相当积极,连头发都没来得及好好梳理,就披头散发地赶来求见桓温了。见到桓温之后,王猛便开始和他畅谈起来,话题围绕的正是天下大势。只见王猛滔滔不绝,把天下局势分析得那叫一个清晰透彻、头头是道。桓温在一旁听着,越听越是惊讶,心里对王猛的见识和才能那是惊叹不已,暗自觉得这人可不简单呐。

桓温心里觉得,在东晋这一片儿呢,就找不出比王猛还要厉害的人啦,王猛那可绝对是那种特别难得一遇的人才。就因为这样,桓温可是下了大功夫去聘请王猛呢,不仅给他开出了重金,还许下承诺,说要举荐他去当高官呢。桓温满心希望着王猛能够跟着自己一起南下,然后到朝廷里去效力。

桓温那可是个人中豪杰,在东晋时期,他手握兵权呢,就当时的发展态势来看,那前景是相当不错的。然而呢,有个叫王猛的人,那也是很有本事的。可王猛却拒绝了桓温邀请他南下的提议,反而选择先低调地蛰伏起来,就等着能赏识自己、让自己大展身手的“伯乐”出现。结果呢,桓温就这么错过了王猛这位堪称顶级的谋士,这对桓温来说,也算是一大憾事了吧。

那么,大家可能会疑惑,王猛为什么不跟着桓温一起南下呢?其实啊,对于这一情况,有不少人都给出了这样的看法:王猛他出身是比较寒微的,而当时东晋那个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十分盛行,在那样的环境下,像王猛这样出身的人可以说是很难有什么好的发展前途的。所以呢,王猛就婉言拒绝了桓温的邀请,没有跟着他南下啦。

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它也确实算得上是王猛拒绝南下的其中一个缘由。不过呢,要说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那倒也未必哦。要知道,寒门子弟其实也不见得就完全没有发展的机遇,只要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成熟了,寒门同样是有可能崛起的呢。

刘裕的出身相当寒微,可就是这样一个起点不高的人,却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他凭借自身的卓越才能和果敢的气魄,一路横扫各路英雄豪杰,在那个时代的诸多势力当中脱颖而出。而且,面对势力庞大、在当时占据重要地位的门阀士族,刘裕也毫不畏惧,反而把他们压制得死死的,在与门阀士族的较量中占据绝对上风。经过一系列的南征北战和苦心经营,刘裕基本达成了统一中原这一了不起的成就呢。

在当时那个时代,门阀势力极为盛行,他们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甚至都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呢。面对这样的情况,皇帝心里也很清楚,得想办法增强自身的实力,不然皇权的威严可就难以稳固维持啦。所以呢,皇帝就会选择重用寒门子弟哦。不过呢,说实在的,皇帝能够给予寒门的东西,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可即便如此,这也算是皇帝在那种局势下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巩固自身地位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啦。

桓温可是手握很大权力的人,凭借着他自身所拥有的威望,要是他愿意帮忙的话,让王猛得到各种资源那可并非是一件困难的事儿呢。要是这样的情况发生,王猛要是前往东晋发展的话,那必然是能够身处比较高的职位之上,从此过上那种衣食方面都不用发愁的日子啦。

另外要知道的是,在当时那个时候,并没有哪一个平台能比东晋更加理想了。就拿前秦来说吧,它内部的情况很不稳定,存在着诸多问题呢。那些贵族们手握大权,专横跋扈,把很多权力都把控在自己手里,导致整个国家的权力架构失衡。而且,它的国力也不强,相对来说是比较弱小的,综合各方面来看,也就是个二流国家的水平罢了,根本没法和东晋相比。

在当时那个阶段,前秦和东晋、前燕相比起来,那可完全不在同一个层级上哦。而苻坚呢,就是后来成为王猛伯乐的那个人,在这个时候,他还仅仅只是一位王爷的身份呢,离能够登上君王的那个位子,那可真是差着老远老远的距离啦。

在北方那个时候,整体的发展形势不太乐观呢,没什么太好的发展前途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猛也只能暂时先蛰伏起来啦,就静静地等待着合适的、能够大展身手的良机出现。这么说来的话呢,当他拒绝桓温的时候,其实王猛自己也并没有其他比这更好的选择了,只能先按捺住,等待后续更合适的时机呢。

要是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的话,那么桓温无疑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对象。对于王猛而言,要是选择了桓温,那他可就能崭露头角、出人头地啦,这比起他当时做些小生意的那种状况,那可要强上许多倍呢。

在笔者看来,王猛之所以宁可选择蛰伏起来,也不愿意跟着桓温前往东晋,这其中是和他们两人各自的性格以及志向存在着关联的呢。

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还有“道不同不相为谋”呢。就说王猛吧,他做事那可真是雷厉风行,毫不拖泥带水,心里一直怀揣着一个远大的志向,就是要统一中原呢,想要让这片大地都归于一统。再看桓温呢,他做事的风格和王猛可就大不一样啦,老是犹豫不决的,在关键决策的时候总是下不了决心,缺乏那种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的魄力。而且,他心里所想的也不过就是得到东南那半壁江山罢了,并没有像王猛那样胸怀统一中原的宏大抱负。

桓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王猛对他其实是颇有了解的。在王猛看来,桓温可不是那种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哦。他做事的时候总是犹犹豫豫的,拿不定主意,完全缺乏那种身为王者所应具备的霸气呢。

在公元346年的时候,桓温心里打着一个主意,那就是要为自己树立起威望来。于是呢,他干了一件挺大胆的事儿,采取了先斩后奏的做法。啥叫先斩后奏呢?就是他都没等朝廷点头同意,就直接发动西征,目标指向了“成汉”这个地方。他这么一搞,可把当时主持朝政的那些门阀们给气得够呛,心里别提多恼火啦。

人们常常会觉得先斩后奏这种行事方式显得特别霸气,就像桓温那样去做的时候,乍一看好像确实很有气势呢。然而啊,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哦,桓温在这么做了之后,没过多久便暴露出了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

一开始,晋军那可真是厉害,在战场上是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势如破竹。而与之相对的汉军呢,就惨得多了,被晋军打得一败涂地,完全没了还手之力。可等到了决战的关键时刻呢,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这晋军居然一度受到了挫折,没有了之前的那种威风劲儿。这时候,桓温心里就琢磨开了,他觉得要是再这么打下去,搞不好自己这方会损失惨重,于是就盘算着要保存实力,所以就下达了命令,让士兵们鸣金收兵,结束这场战斗啦。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出现了一个意外。原本可能是有某种指令传达,但晋军却听错了相关的信号或者指令内容。他们错误地以为是要擂鼓出战呢,于是晋军就鼓足了劲儿,全力去拼杀作战。而在另一边的汉军,面对晋军如此凶猛的拼杀态势,最终没能抵挡得住,被晋军给击败了。就这样,“成汉”也就随之灭亡了。

桓温在灭蜀这件事上,其实是有着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头的。怎么说呢?当时的情况是,要是对方不是那么弱小的话,又或者桓温手下的士兵没有出现听错声音这样的状况,那桓温此次伐蜀之行很可能就没办法取得什么成果,只能是空手而回,甚至极有可能遭遇惨败的结局呢。

公元354年的时候,桓温发起了第一次北伐行动。刚开始,这北伐进行得还挺顺利的呢,晋军那气势可是相当猛,一路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秦军。在这过程中,秦军被打得很惨,苻健这边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完全没了招架之力。而且,他手下的符苌还不幸在沙场上阵亡了。在这样的局势下,晋军就势如破竹地进入到了关中地区啦。

在那个时候,秦军上下人心惶惶的,长安城里的民众呢,也大多都选择出逃啦,就当时的这种局势而言,那对晋军可是极为有利的。然而呢,桓温并没有立刻就和秦军展开直接的决战,反而是选择驻军在灞上这个地方呢。

桓温做出的这一举动啊,又一次将他性格方面存在的弱点给展露无遗了。而当时的王猛呢,一下子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弱点,并且毫不迟疑地把它们给指了出来。

桓温曾这样说道:“我可是率领着朝廷的正义之师进行北伐,当我进入关中地区的时候,当地的父老乡亲们那可都是非常欢迎我到来的呢。可是呢,如今我都已经在关中待了这么长的时间了,却很奇怪,怎么就没有那些有才能、有抱负的豪杰之士前来投奔我这边呢?”

桓温心中存有疑惑之事,这时王猛站出来说道:“将军您率领军队驻扎在灞上这个地方,却一直没有渡过河去对长安发起进攻。如此一来呢,那些当地的豪杰们心里可就没底啦,他们完全不清楚将军您到底是有着怎样的打算,所以他们自己也都处在一种犹豫不决的状态当中呢。”

王猛说完那番话之后,桓温便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桓温才缓缓开口说道:“在我看来,江南这地方,有才华、出众的人那可不少呢,称得上是俊杰众多啦。但是呢,把他们都和你比一比的话,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比得上你。”

王猛说得确实没错,桓温这个人老是自己犹犹豫豫的。要知道,那些豪杰们可都在观望呢,他们心里肯定会想,桓温做事都这么不果敢,总是下不了决心,那跟着他干能有啥前途,又怎么能相信跟着他就能取得成功呢?

桓温当时并没有马上对长安发起进攻,他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想着先去收割当地的麦子,之后就率领军队返回朝廷,以此来保存自身的实力。就是因为桓温这样的安排,使得前秦的苻健有了足够的时间去不慌不忙地进行各种军事部署等相关安排。在这样的情况下,局势对于晋军来说就变得十分不利了,最终的结果便是晋军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秦军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先是去收割了麦子,把能收的粮食都收归己有,接着又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把当地能提供给敌军的物资等都清理或藏匿起来了。而桓温带领军队来到关中之后呢,面对秦军的这些做法,他在关中这地方根本就没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什么粮食啊物资啊,基本都没捞着。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桓温军队所带的粮食也快要用完了,在这种既没新的物资补充,又面临粮食即将耗尽的困境下,桓温没办法,只能选择退兵啦。

要知道,退兵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儿,毕竟当时苻健、苻雄可都不是好对付的,那可都是很有能耐的人呢。在那种情况下,秦军迅速展开了追击行动,一路紧追不舍,最后在白鹿原这个地方,成功追上了晋军的主力部队。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双方一交战,桓温这边是大败亏输,那场面真的是惨不忍睹,士兵们死的死、伤的伤,这一战下来,桓温的晋军损失极为惨重,足足有一万多人呢。

另外,有从子午谷出来的大概八千名晋军呢,结果他们遭遇了秦军,在交战过程中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差一点儿就整支部队都覆灭了。就通过这件事来看呢,魏延所提出的那个“子午谷奇谋”,根本就是没办法施行的,这计谋实在是太过于冒险啦,要说它能够成功的可能性,那简直就是零,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呢。

桓温展开了他的第一次北伐行动,刚开始的时候呢,形势还是不错的,取得了一些胜利呢。可谁能想到,到了后面情况就急转直下了,遭遇了失败,而且这失败的程度还相当严重,损失那叫一个惨重。桓温在这次北伐过程中的指挥表现真的是不怎么样,可以说是很糟糕的啦。而且他还有个毛病,就是性格上特别犹豫不决,做决策的时候老是瞻前顾后的。这些情况全都被王猛给看了个清清楚楚。王猛心里肯定在想,桓温就这水平,这性格,跟着他能有啥好前途呢?所以,王猛又怎么可能会愿意跟着他一起南下呢?

桓温这个人,他在行事风格上常常表现出犹豫的特点。而这犹豫的背后呢,其实是因为他缺乏那种特别宏大的雄心壮志。你看啊,一般来说,在那样的乱世之中,很多有抱负的人都想着要扫清天下、席卷各方,把中原大地统一起来,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呢。可桓温不一样,他压根就没有这样的志向。他心里琢磨的,仅仅就是得到东南这半边天下,然后把东晋王朝取而代之,他所图的也就仅此而已啦。

在当时的局势下,若想要恢复中原,进而实现一番宏伟的创业大业,没有什么地方能比长安、洛阳更为合适的了,它们堪称绝佳的创业基地。这是为何呢?要知道,在那时人们的普遍认知当中,长安、洛阳那可是代表着“正统”之地呢。与之相对的是江南地区,在人们眼里,江南往往是偏安一方的所在,甚至常常被视作只能割据于一隅的地方。

桓温把军队驻扎在了灞上,可实际上呢,他这么做就是在保存自身的实力罢了。他跑到关中那一带,在那儿又是炫耀武力,好一番折腾之后,就带着军队返回朝廷了,而他做这些无非就是想为自己捞取一些必要的政治资本。桓温发起的北伐行动,其真正目的压根就不是为了把失去的山河给收复回来,他心里打的算盘是通过北伐来树立起属于他个人的威望呢。正因为他北伐的出发点是这样,所以桓温就完全经受不起失败,毕竟一旦失败了,那他想要树立威望的计划可就泡汤了。而且呢,他也不敢去冒什么风险,总是小心翼翼的,如此一来,也就注定了他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喽。

桓温有着这样一种行事风格,而这种风格在他后来所进行的第二次北伐以及第三次北伐过程中,都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呢。就拿枋头之战来说吧,在那场战役里,一开始的局面那可是相当不错的,形势对桓温很有利。可即便如此呢,桓温却因为自己在决策等方面犹豫不决,结果就被慕容垂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这一顿打可不轻,桓温的军队几乎是全军覆没了。经此一役,他原本想要凭借战功来加封九锡,进而实现登基称帝的这些打算,也都彻底没了指望啦,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能够支撑这些想法实现的资本。

桓温这个人啊,他的志向主要是放在东南这一片地方。而王猛呢,和桓温可不一样,他心里怀揣着的是辅佐君王去夺取整个天下的宏大抱负,还把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何、诸葛亮当作自己学习效仿的榜样呢。就像后来王猛和苻坚交谈的时候啊,那场面,王猛可激动啦,兴奋得不行,直说自己就如同鱼儿遇到了水一般畅快,并且还把自己比作是诸葛亮孔明呢,相应地,把苻坚比作了刘备,就仿佛自己和苻坚的相遇、合作,就如同当年孔明和刘备那般契合呢。

王猛这个人啊,他的志向那可是着眼于整个天下的,心心念念想着要统一中原呢。而且他做事的手段相当狠辣,所以从行事风格来讲,他和桓温压根就不是同一类人。那王猛的狠辣具体体现在哪儿呢?从两个例子当中就能够瞧得出来哦。

在当时的关中地区,治理起来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难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豪强势力肆意横行,他们的权力极大,几乎可以在当地为所欲为。这些豪强们横行霸道到了什么程度呢?就连官府都常常和他们相互勾结在一起。如此一来,普通民众可就遭了大罪啦,深受其害却又毫无办法。而面对这样的局面,朝廷也是有心无力,对这些豪强和与之勾结的官吏根本就奈何不得。不过呢,后来还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关中,其中就包括对这些为非作歹的豪强予以严厉打击,并且把那些与豪强勾结、鱼肉百姓的官吏也都依法处死了,以此来试图改变关中地区这种混乱且民不聊生的状况。

王猛行事可毫不客气呐,直接就把屠刀给亮了出来,这一番操作下来,那可是杀了不少的豪强。就因为这样,那些豪强一个个都愤怒极了,他们干脆联合起手来,把王猛给弄上了槛车。还一个劲儿地指责他,说他这是在滥杀无辜呢,而且对朝廷命官居然也能下得去狠手。

一开始的时候,苻坚心里挺生气的,他觉得王猛不应该做出那样的举动。这时候呢,王猛就给出了回应,他说道:“如今可是处在乱世之中,这种情况下就得用严厉的法规来治理。要是不这样的话,那些人是不会乖乖屈服的。您想想看,君王的威严又该从哪儿体现出来呢?要是您想要施行仁义,那也得等到把天下都统一了之后再说。”

话说王猛向苻坚陈述了一番看法后,苻坚听了,仔细一琢磨,觉得王猛说得确实很在理。苻坚心里也清楚那些豪强势力可不容小觑,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那是相当大的。打这之后呢,苻坚就特别信任王猛,完全放手让他去开展各项工作,为了能让王猛更好地施展拳脚,苻坚还特意给他派去了一员猛将,那就是邓羌。这王猛本就是才能出众之人,如今又有了邓羌这样的得力帮手,二人强强联手,那效果自然是非常显著的。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关中地区渐渐安定了下来,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变得井井有条,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啦。

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例子呢,是王猛所设的“金刀计”。王猛心里很清楚,慕容垂这个人是靠不住的。他明白,要是朝廷日后遭遇什么艰难困境的话,那鲜卑慕容氏肯定会第一个站出来闹事,到时候必然会掀起一番血雨腥风,局面可就难以收拾了。

苻坚向来心怀仁慈,在面对慕容垂的情况时,压根就没想着要将其处死。而这时王猛呢,使出了一招“金刀计”。这“金刀计”一施展出来,慕容垂和他的儿子慕容令还真就上了当,随后就叛逃着离开了长安。不过呢,他们没跑多远就被秦军给抓住了。本以为事情到这儿就差不多了,可谁能想到呢,王猛千算万算,却没算到苻坚那份深深的仁慈。苻坚不仅又一次把慕容垂给放了,还授予了他实实在在的权力。结果呢,就因为这样,后来可就出问题了,苻坚最终也算是自食其果啦。

话说王猛这人哪,做事那叫一个果断,风风火火的,心里头装的可是整个天下呢。而桓温呢,就跟他大不一样了,老是犹豫不决的,谋略倒是不少,可就是缺乏决断力。桓温心里想的就是取代东晋,然后在江南那一块儿偏安一隅就满足咯。你看啊,王猛和桓温这两人,性格上的差别可太大了,志向也完全不在一个路子上。这样的情况,他们俩怎么可能联手合作呢?所以,这也就是王猛拒绝前往东晋的最主要的原因啦。

公元375年的时候,王猛因病离世了。在他临终之际,其实是留下了遗言的,可苻坚并没有听从,反而轻易地就决定向南出征。时间来到公元383年,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苻坚在这场战役当中遭遇了惨败的结局。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原本被王猛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北方地区,形势急转直下。那些鲜卑慕容氏、鲜卑拓跋氏,还有羌人、丁零人以及匈奴等势力,就如同当初战乱时一样,再次纷纷兴起,使得北方地区又一次陷入到了混乱不堪的局面之中。

话说在公元385年的时候,苻坚不幸被姚苌给杀害了。这一下可不得了,前秦顿时就乱成了一锅粥,整个国家陷入到极度的混乱之中,没过多久呢,前秦就彻底灭亡了。在这中原大地一片混乱的局势下,曾经辅佐苻坚的王猛,他的后代们开始思量起往后的出路。他们琢磨着,这前秦已经没了指望,得找个新的安身之所,谋求新的发展机会。于是呢,他们就决定前往东晋避难。而王镇恶呢,便是王猛后代当中做出这个选择的其中一人。

王镇恶这个人,那可真是相当厉害呢。他既有着十分骁勇善战的特质,在战场上那是勇往直前,毫不畏惧,面对敌人的时候总是能展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同时呢,还足智多谋,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都能想出巧妙的应对办法,脑子转得特别快;而且处事极为果断,一旦做了决定,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执行。他的性格和王猛特别相似呢。后来,王镇恶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选择,那就是跟随刘裕。在北伐的过程中,他担任前锋大将这一重要角色。您还别说,他在战场上简直就像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不管遇到多么坚固的防线,他都能顺利突破;不管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他都能取得胜利,真的是战无不胜呢。

公元417年的时候,王镇恶成功地攻取了长安这座重要的城池哦。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刘裕当时的势力范围一下子就达到了差不多五分天下有其三的程度呢,看起来是非常有希望能够统一中原地区。可谁能想到呢,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刘裕的得力助手刘穆之竟然病逝了。这可就麻烦啦,因为刘穆之在后方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这一去世,刘裕的后方就变得不稳定起来了。没办法,刘裕只好急忙赶回江南去处理那些棘手的事情喽。然而呢,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刘裕在人事安排方面做得实在是太糟糕啦。结果呢,刚刚攻取下来的关中地区就这么得而复失了。而且,像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超石、朱龄石等等这些非常有名的将领,也都在这一系列的变故当中不幸殒命了呢。这么一来,南朝宋在开局的时候就遭遇了这么多不利的情况,后面的发展也就变得更加艰难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