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晚上,比亚迪放出了2025年的第一枚核弹:
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开启全民智驾时代!
更绝的是,升级后的价格基本没变,用10个字来概括就是全线升智驾,加量不加价。可见几乎所有人,都被王传福2年前放出来的“自动驾驶烟雾弹”忽悠了。
我昨天恰好去了比亚迪智能化发布会的现场,当发布会上宣布海鸥这种小车都能搭载、把高阶智驾带入7万级市场时,现场彻底沸腾了,场面那叫一个震撼。
但我发现经过发布会后一晚上铺天盖地的消息之后,依旧有很多人其实没看懂,也没理解比亚迪这波深水炸弹背后真正的能量。有不少人以为比亚迪只是发发技术,实际上比亚迪的牛掰之处不只是在这个价位段就让用户拥有智驾,也不只是这两年销量的残暴,在整个策略上也非常之残暴。大家还记得每年年初比亚迪的策略吗?都会来一波“价格战”,之前的“油电同价”和“电比油低”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对行业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有的品牌有应对之力,但也有很多品牌被打得直到今天都没缓过来劲。以前,友商的惯用操作是等比亚迪先出招,看市场和用户的反应,自己再决定怎么跟进价格战。但这次不一样:比亚迪一股脑地把新技术和产品价格全扔了出来,跟“核爆”一样!我在发布会现场拍照、传到公司群里都有些来不及。
这样把技术和成本组合在一起的营销,影响时间至少会在6个月以上,行业跟进速度比较慢、也有一定门槛。这一点从去年第五代DM技术发布会所带来的影响就能做出推断,那次发布会结束之后,6个月过去了海洋网还是缺车!不夸张地讲,以后不支持高阶智驾的车型,卖车的时候就会异常尴尬:“隔壁比亚迪7万多块都有高阶智驾,你们咋没有?”智驾技术储备不足的车企,短时间内是难以跟上的,只能依靠大疆、地平线这样的外部智驾供应商来解决,但副作用就是——
粗略估计一下,比亚迪这波技术+成本的组合营销,对于订单的拉动效应会和前几年同样明显。而“护城河”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友商跟进的速度。
而且还有个事情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今年补贴ZC发得早,细研究就会发现今年购车市场侧大概率会升级,而海鸥在8万左右这个价格区间占比超过40%!所以7.88万的海鸥就带高阶智驾这件事怎么说呢,先不说给这次发布会带来多大的热度、让友商们多羡慕,至少这个版本对友商的心理摧残程度是非常残暴的!!不夸张,此时此刻各家一定都在讨论应对之策。而以前年中才会打的技术牌,这次年初就打出来了,甚至还打了一个组合牌,软件、硬件、营销、传播、成本控制能力,但凡一个跟不上,就无法接招。
不过话说回来,关注智驾的朋友应该清楚,即便是高阶智驾也分为“能用、好用、特别好用”这三个阶段。比亚迪这次也把“天神之眼”分成了三目版的天神之眼C、激光雷达版的天神之眼B和三激光雷达版的天神之眼A。
我们先来说说大家最关心、也最具普适性的天神之眼C,它也是比亚迪全民智驾策略的核心。这套方案采用了5颗毫米波雷达+12颗摄像头+12颗超声波雷达的硬件组合。其中前视摄像头是由一个长焦+两个广角组成的三目摄像头,于是被起了个“二郎神”的外号。前毫米波雷达可探测距离300米,后毫米波雷达探测距离120米。
根据网络上曝光的信息,天神之眼C有可能会采用英伟达Orin-N芯片,算力84TOPS;也有可能会采用地平线的芯片,但计算平台都是自研的DiPilot100。或许是考虑到成本因素,698的海鸥、798的秦/海豹05 DM-i这3款入门级车型并没有搭载天神之眼C,而是从次低配开始标配。而从去年上市的“非智驾”版海鸥次低配7.58万元、和今年刚上市的“智驾版”海鸥次低配7.88万元,以及汉DM-i入门版新老款之间价差3000块来看,天神之眼C的成本粗略估计为3000块(经过半年时间,也可能比亚迪的整车成本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我问了身边几位在车企的小伙伴,要么是即将上市主打智驾的产品需要再找其他突破口,要么得重新配置SKU和定价……可见比亚迪给友商们带来了多大的压力。
不过既然敢号称高阶智驾,显然得拿出点真本事。天神之眼C能够在高速/城市快速路上实现自主变道、超车、上下匝道,同时遇到临时摆放的锥桶、警示牌、施工车辆等等,也能做到识别并绕行。
AEB主动刹车方面,支持50km/h时速下的“鬼探头”刹停,以及100km/h时速下前车消失突遇前方静止车辆刹停。发布会上还宣称,天神之眼C的AEB能力,随着研发推进将来有望进化到120-140km/h。
自动泊车方面,除了传统的垂直和侧方停车位,还支持斜方停车位。同时支持离车泊入,期间支持车主用手机控制暂停,随时取下车内遗落的物品,遇到行人穿行阻挡也能做到及时刹停。
虽说天神之眼C暂不支持城市领航辅助,无法做到像华为、小鹏那样在城市道路“有路就能开”。但其后续将推出的记忆领航功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陷。车主可以选择一条路线让车“记住”,之后再开这条路就能实现局部城市领航辅助的效果,等待红绿灯、礼让行人、复杂路口通行、与其他车辆变道博弈等功能也不在话下。
说完了成本或许在3000块的天神之眼C,再来说说天神之眼B。从汉EV 701km版本的1万块差价来看,天神之眼B的成本大概在1.3万左右。比亚迪汉、唐、夏等高端车型的高配版本,以及腾势品牌车型上会搭载天神之眼B,提供给那些需要智驾体验的用户。硬件方面,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从视觉融合系统升级成了激光雷达融合感知系统。其中腾势N7搭载的是2颗激光雷达,其余的搭载的是1颗,腾势激光雷达比王朝系列的线程数更高,前者为128线,后者为96线。
同时算力平台升级为DiPliot300,内置一颗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256TOPS。在更高算力和更强感知硬件的支持下,天神之眼B就能实现城市领航辅助驾驶这一功能了,而高快领航等场景的表现稳定性也将有所提升。而最顶配的天神之眼A,则是百万级豪华品牌仰望的专属。硬件上配备了3颗激光雷达,算力平台升级为DiPilot600,内置两颗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可达512TOPS。更强的硬件冗余,意味着在某些极端场景下会处理得更好。
可以说,天神之眼系列的全量放送,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比亚迪补齐了智能化这块的相对短板。那么比亚迪到底是如何在不经意之间在智驾方面追上来的呢?在2022年中期,也就是王传福公然炮轰无人驾驶那段时间,比亚迪就已经有了自研智驾团队。只不过不过当时比亚迪的战略重心仍然在电动化上,团队规模也比较小,网传只有100人左右。到了2023年上半年,王传福在比亚迪内部会议中明确,将智能驾驶升级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随即开始大肆扩张并投入巨量资源。
到了2024年中,比亚迪智驾团队的规模已经扩张至约4000多人,同时比亚迪开始对智驾研发架构进行大肆调整:整个团队分成了“天璇”和“天狼”两个开发小组,前者负责中高端智驾系统的开发,也就是天神之眼A、B,后者负责入门级智驾系统的落地,也就是天神之眼C。“天璇”和“天狼”两个团队虽然分工不同,但实际上内部也在互相较劲,拼进度、拼效果、拼投入。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亦敌亦友。到了2024年10月份,比亚迪的智驾团队已经扩张至5000多人。这5000人里面,不乏履历资深的大佬。比如前百度舱驾融合智驾技术负责人周鹏,高合前智驾总监许凌云、小鹏原泊车规控业务负责人刘懿等等。
除了“人”和“钱”以外,在端到端时代智驾进化的速度,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数据。而年销已经攀升至超过400万辆的比亚迪,恰恰最不缺数据!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曾说过,别看比亚迪以前智驾是短板,在数据供给的巨大优势下,比亚迪想要在智驾上追上第一梯队,或许比想象中更容易。
写在最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这次天神之眼智驾一共上了21款车,似乎有一款车被遗忘了,元PLUS。
别着急,或许这是比亚迪留的“后手”。比如,元Plus将在本月跟上。
而接下来,比亚迪还有不少牌可出,比如全新的超级快充“天闪计划”,以及去年“鸽”了的重磅技术“第二代刀片电池”。正如李云飞说的,“不是我们营销牌多,真是我们技术牌能打的太多了!”
不管怎么样,比亚迪这波智驾“核弹”引爆之后,基本上确立了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智驾年”这个定位。
在比亚迪强势的拉动下,高阶智驾有望迎来真正意义上大规模的普及。
毫无疑问,这是助力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生长,由单纯的卷价格,向卷技术、卷质量的重要节点。
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今年车圈翻天覆地的变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