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经营一家茶叶店,通过社交平台与客户沟通订单。2020年,客户周女士以资金紧张为由拖欠了3万元货款,双方在聊天中确认了欠款金额。2023年,李先生整理账目时发现周女士仍未付款,但当他试图通过聊天记录追讨时,对方否认交易真实性。
由于李先生未备份原始记录,且手机更换导致部分数据丢失,法院最终因证据不足未支持其主张。
二、法律与实务分析:电子证据的认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社交平台聊天记录属于电子数据证据,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原始载体完整:需提供聊天记录的原始设备(如登录账号的手机);
身份可验证:需证明聊天双方的真实身份(如社交账号绑定身份信息);
内容未篡改:记录需完整连贯,不得选择性截取。法律依据与实务要点对照表
步骤1:保存原始载体
使用聊天记录的设备(如手机)需妥善保管,避免丢失或损坏;
更换设备前,通过电脑备份或官方导出功能留存记录。
步骤2:验证对方身份
截图双方个人信息页(含头像、昵称、微信号);
若涉及资金往来,可关联实名认证信息(如绑定手机号)。
步骤3:确保记录完整性
避免删除任何对话,包括语音、图片、文件等;
语音需转文字,视频需单独保存。
步骤4:使用辅助存证工具
通过区块链存证平台或官方电子签功能,固化关键聊天内容;
存证后生成时间戳证书,增强证据效力。
四、延伸问答:常见问题解析❓问题1:对方更换头像或昵称后,如何证明身份?
答:可通过聊天记录中的实名信息(如手机号、转账记录)或平台提供的身份认证功能交叉验证。
❓问题2:误删聊天记录后如何补救?
答:部分社交平台支持“云端备份恢复”功能,或联系平台客服协助调取历史数据(需符合法律程序)。
五、律师提醒:电子证据管理清单通过规范管理社交平台记录,普通用户也能有效提升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在争议中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