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一生中,曾为做过的两件事情感到非常后悔。
这第一件事,就是让中国加入WTO,结果让中国变得更强大,而第二件,他在回忆时直言“我做错了”。
为什么克林顿如此后悔,假如克林顿当初没做这两件事,会改变现在的世界格局吗?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1947年,由美国牵头成立的,期望借此消弭各国因贸易而生的重重矛盾。
1985年,我们敏锐洞察到加入WTO的重大意义,首次郑重地提出申请。

然而,那时的WTO舞台,几乎完全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控,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审视中国。
出于种种复杂的政治、经济考量,将中国的申请无情拒之门外,使中国长时间被排斥在这一国际经贸核心圈之外。
直到1991年,苏联的解体犹如一场地缘政治的强震,震碎了旧有的国际格局,克林顿政府在这时,打起了如意算盘。

一方面,为遏制俄罗斯寻求外部援助、重新崛起的可能,他们妄图通过WTO框架来捆绑中国;另一方面,垂涎中国庞大市场所蕴含的无限商机,试图从中捞取丰厚利益。
于是,克林顿政府一改往日冷漠,主动抛出“橄榄枝”,以经济合作、军事沟通等诸多诱人名义,邀请中国加入WTO。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示好,中国决策层深知,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不过为了加入WTO,加速中国的经济发展,朱镕基总理于1999年,毅然亲率代表团奔赴美国,开启艰难谈判之旅。
谈判桌上,美国代表露出了真实獠牙,提出一系列苛刻且触及中国主权底线的条件。

克林顿提出,加入WTO需要让美国参与中国的发展进程,而这无疑是想把手伸进中国经济的命脉,牢牢掌控经济走向。
并且中国要和美国结成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可这背后却是对中国军事自主发展的限制枷锁。
如此无理要求,朱镕基总理怎会应允?这是关乎国家主权、民族未来的底线坚守。

谈判陷入僵局后,总理果断决策,即刻带领代表团回国,向世界彰显中国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的坚定决心。
美国并未就此罢休,同年年底,他们又派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继续谈判桌博弈。

这一次,中国以沉稳之姿应对,明确表示在关税问题上可适度让步,其他涉及主权核心的条件免谈,权衡利弊后,美国方面也只能无奈妥协。
此后,中国又与WTO内其他成员组织展开多轮艰苦卓绝的谈判,逐个攻克难题,在理念与诉求渐趋一致后,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

之后的短短数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反观美国,虽在初期也收获了一定经济利益,但其本土制造业却如遭受寒冬,大批工厂纷纷关闭,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
此时的克林顿才如梦初醒,惊觉自己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发展潜能,原本打算操控中国经济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多年后,克林顿在被问及当年决策时,常常面露懊悔之色,直言后悔同意中国加入WTO。
除了这件事情以外,另一件事就是关于乌克兰的。

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变故让乌克兰脱离其怀抱,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而当时的乌克兰,继承了苏联遗留的庞大核武库,约1900枚战略核弹头与2500枚战术核武器,瞬间让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持有国。
然而,核弹带来的并非只有大国地位的光环,还有沉重如山的负担。

每年数十亿美元的维护费用,对于刚独立、经济尚在蹒跚起步的乌克兰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
财政的捉襟见肘使得核武维护陷入困境,每一枚核弹都像是一颗烫手山芋,拿不起又放不下。

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一部分人怀揣着重铸苏联辉煌的旧梦,甚至激进地提出动用核武器来达成目的。
为了确保核武器的安全,乌克兰不得不抽调大量兵力,如临大敌般日夜守卫存放核弹的基地,以防不测。
在国际层面,美俄等大国绝不希望看到乌克兰这一“核巨人”在东欧大地上肆意游走。

出于地缘政治、军事制衡等诸多考量,他们开始联手向乌克兰施压,试图让其放下核武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瞅准时机,率先站出来承诺:只要乌克兰愿意放弃核武器,美国将联合英、俄一同为其提供安全保护。

这一承诺在乌克兰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彼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阴霾尚未完全消散,核恐惧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
民众们望着那些堆积如山的核武器,满心忧虑,纷纷要求政府接受这一“保命”条件。
在内外交困之下,乌克兰的统治者权衡再三,最终在1994年签署了《布达佩斯备忘录》,正式宣告放弃核武器。

起初,一切看似风平浪静,乌克兰在美、英、俄承诺的“保护”下,试图探索一条和平发展之路。
但国际风云变幻莫测,随着美国与欧盟在背后小动作不断,暗中拉拢乌克兰加入西方阵营,乌克兰的政治天平逐渐失衡,慢慢倒向美国。
俄罗斯方面见状,自然心急如焚,绝不容许自家“后院”起火,而位于乌克兰边境的克里米亚半岛,本就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亲俄势力在当地悄然滋生。

俄罗斯顺势而为,派人与之接触,点燃了克里米亚半岛民众要求公投独立的火苗。
乌克兰当局当然极力反对,怎奈民意汹涌,此后一段时间,克里米亚半岛的民众不顾阻拦,大批大批地加入俄罗斯国籍,克里米亚半岛逐渐沦为半灰色地区,俄乌关系也随之降至冰点。
2022年,局势彻底失控,俄罗斯为维护自身地缘政治利益,公然对乌克兰发起进攻,俄乌战争全面爆发。

这场战争让无数人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也让国际格局再次重塑。
2023年,克林顿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此事,脸上满是懊悔之色,他意识到,当年劝乌克兰放弃核武器,无疑是亲手拔掉了乌克兰的“安全獠牙”,为俄罗斯的后续行动铺平了道路。

核武器的威慑力,即便不用,也足以让潜在侵略者望而却步。
如今的乌克兰,在俄乌战争中深陷泥沼,因没有核武撑腰,处处受制于人,艰难地在战火中求生。
这残酷的现实,愈发凸显了自身实力的重要性,也让克林顿为当年的决策追悔莫及。
参考文献中国新闻网——2000-2-18《克林顿说,美否决中国入世将会后悔二十年》

观察者网——2024-12-13《离任前被问“不送中国感谢信”一说,耶伦辩称:中国加入WTO后,我就变了……》

观察者网——2023-04-05《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我后悔1994年施压乌放弃核武,不然俄不会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