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子将公猩猩当人养大,还送去上大学,结果把女同学害惨了!

未央史默事 2024-08-06 19:45:05

前言

上过学的猩猩,你见过吗?美国有一头被人类圈养的红毛猩猩不仅上过大学,还懂得用手语回应人类。

在人类社会待久了,这头红毛猩猩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人类,不肯回到动物世界。

这头名叫夏特克的猩猩,原本人见人爱,但因偶然一次伤害女同学之后,人们便对其退避三舍。

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一场实验......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被人类收养的红毛猩猩

1977年,田纳西大学人类学家琳恩为了进行人类基因研究,从亚特兰大灵长类研究中心获得了一只名叫夏特克的红毛猩猩。

当时,夏特克年仅两个月大,琳恩为夏特克精心布置了一个温馨的房间,并像对待人类婴儿一样抚养夏特克。

她给夏特克穿上纸尿裤,喂它喝奶粉,为它准备了专属的卧室、卫生间和婴儿床,琳恩甚至推着婴儿车带夏特克外出,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

在情感培养方面,琳恩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她每晚为夏特克讲睡前故事,亲吻它的额头道晚安,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每到夏特克的生日,琳恩都会精心准备玩具和礼物,营造欢乐的氛围。

语言学习是这项实验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琳恩系统地教授夏特克手语,希望能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

令人惊喜的是,夏特克很快就掌握了第一个词"妈妈",随着时间推移,夏特克的词汇量迅速扩展,它学会了150多个单词,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吃饭"、"开车"、"狗狗"、"冰激凌"等。

更令人惊讶的是,夏特克还展现出了创造性思维,它能够自创词语组合,比如用"番茄"加"牙膏"来表示"番茄酱"。

在情感和社交发展方面,夏特克也表现出了惊人的人性化特征。

当它闯祸时,会耷拉着脑袋,偷偷瞄琳恩的反应;受到表扬时,它会咧嘴笑,开心的为自己鼓掌;挨批评时,它会默不作声,满脸委屈。

这些细腻的情绪表达让琳恩感到既惊讶又欣慰,更令人惊叹的是,夏特克还学会了"察言观色",能够理解并回应人类的情绪信号,展现出了高度的社交智能。

夏特克的智力发展同样令人瞩目,它展现出了强大的模仿能力,能够模仿收音机中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在理解能力方面,夏特克也表现出色,它能够举一反三,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在它的一个生日上,夏特克用手语表达了"我爱琳恩",这一刻让琳恩感动不已,也让她更加确信这项实验的意义。

随着时间推移,夏特克的表现越来越令琳恩感到震惊,她觉得夏特克完全可以在人群中生活,就像一个普通的人类孩子。

怀着这样的信念,琳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把夏特克送进幼儿园。

猩猩上学记

初次进入幼儿园时,它戴着醒目的黄色帽子,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同学们起初对这个特殊的新伙伴充满好奇,但很快就接受了它的存在。

尽管夏特克外表和人类不同,但它的行为举止却与其他孩子无异。

随着时间推移,夏特克逐渐适应了人类社会的规则,它学会了端正坐姿,双手交叉放在课桌前,认真听讲。

除了课堂知识,夏特克还掌握了诸如收拾房间等生活技能,琳恩为了培养夏特克的金钱概念,特意设计了一套小铁片钱币系统。

通过完成家务劳动,夏特克可以获得这些"钱币",并用它们换取奖励。

起初,夏特克只是简单地用钱币换取它喜爱的冰淇淋,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学会了储蓄的概念。

为了购买一辆心仪的自行车,夏特克甚至主动放弃了平日的零食,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开始主动帮邻居做家务来"赚外快"。

最终,夏特克成功购买了自行车,在院子里骑行的场景成为了这个非凡实验的一个里程碑。

夏特克的学习之旅并未止步于此,当琳恩在田纳西大学任职时,她决定带夏特克一同入学。

尽管校方提出了一些测试要求,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特殊的安排,在大学里,夏特克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它用手语与美国学生交流,完成琳恩布置的特殊作业,如学习使用工具、手语表达和制作简易工具等。

学校甚至为夏特克开设了灵长类动物相关的特殊课程,包括教它使用自动售货机购买食物和水。

夏特克的故事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它成为了一个"小明星",家喻户晓,经常登上报纸头条。

在校园里,夏特克骑着自行车四处游荡,学会了玩电脑、下棋等新技能,学生们都喜欢与它交流,而夏特克的回答常常出乎意料,展现出惊人的智慧。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进行的时候,一个意外事件突然发生,打破了这个看似完美的实验。

人气明星成“伤人犯”

1986年2月15日,一名女学生声称被夏特克袭击,尽管现场只留下了洒了一地的可乐,没有其他实质性证据。

然而,这个指控足以让夏特克被迫离开它熟悉的人类社会。

警方迅速将夏特克判定为危险动物,法院随后要求将它送回研究中心,这个决定不仅影响了夏特克,也波及到了琳恩。

作为夏特克的"养母"和实验负责人,琳恩被学校"开除",她多年的心血和努力似乎一夜之间化为泡影。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琳恩并未放弃,她四处奔走,为夏特克辩护,试图证明这只红毛猩猩的无辜。

同时,她也在争取探视权,希望能够继续看望被送回研究中心的夏特克,每次探视,夏特克都用手语向琳恩表达"妈妈,我想回家"的愿望,这种对人类世界的眷恋让琳恩心如刀绞。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夏特克被迫在研究中心度过了漫长的11年,曾经自由自在的它,如今被关在狭小的铁笼里,活动受到严重限制。

身体上,它开始发福肥胖;心理上,它变得越来越孤僻,常常蜷缩在笼子的角落。

有时,它会突然变得暴躁,撞击笼子,摔打周围的东西。最终,夏特克被诊断患上了忧郁症。

尽管如此,琳恩仍然坚持频繁探视夏特克,但每次相见,夏特克的反应都变得越来越迟钝,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

这种变化让琳恩感到心痛不已,她深深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可能给这只红毛猩猩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后来,夏特克被转移到了亚特兰大动物园,初到新环境的它,试图用手语与同类交流,却引起了误解。

它仍然认为自己是人类,甚至尝试用贴片换取食物,但这些行为在动物园里显得格格不入,夏特克的适应困难反映了它内心深处的身份认同危机。

在与琳恩的交流中,夏特克用手语表达"心里疼",它的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忧伤和难过,这种情感上的创伤,远比身体上的适应更加难以愈合。

随着时间推移,夏特克似乎逐渐接受了现实,它放弃了回家的愿望,甚至与一只雌性红毛猩猩成为了伴侣。

表面上,它看起来"过得很好",但内心深处,它可能仍在惦念着那个曾经属于它的人类世界。

2017年8月7日,39岁的夏特克在动物园的围栏中离开了人世,它的一生,充满了身份认同的矛盾和挣扎。

从被当作人类抚养,到被迫接受自己是猩猩的事实,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对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结语

夏特克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实验伦理的深思,作为"实验品",它经历了被给予情感又被剥夺的残酷过程。

它的一生也凸显了社会适应的困境:无法完全融入人类社会,却又难以回归动物世界。

最令人感慨的,或许是夏特克与琳恩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这种跨越物种的情感连接,以及夏特克对人类世界的眷恋和思念,让这个实验的结果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

夏特克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科学实验的记录,更是一个关于爱、身份和归属感的深刻探讨。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关怀。

参考文献

央视网——2017-08-12《能用手语交流、世界上唯一“上过大学”的红毛猩猩离世》

中国新闻网——2017-08-09《美亚特兰大动物园39岁公猩猩辞世 会用手语沟通(图)》

0 阅读:3

未央史默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