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石窟的前世今生,把千年采石工地变为现代生态景区

特友影影 2025-02-23 10:26:38

黄岩石窟原本是从唐代就开始开采矿石的工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使用最优化的循环资源和精准的最小干预,将这个千年的施工工地变成现代建筑风格的风景区,经过15个月的改造“活化”,黄岩石窟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前世与今生。

黄岩石窟的一号窟有一个笔直的通道,用两座相连的编木拱桥筑成。

桥下是由内部原本采石时期留下来的生产通道所构成的曲径通幽、交错纵横的通廊。

镂空的栏板使用的是当年采石剩下的废料。

原本这里是没有水源的矿石区,经过千百年来的人工开采,形成了众多的坑洞,上下落差最高可达几十米。

而长年积累下来的雨水,让这里的坑洞形成了碧水深潭的奇妙景象。

在水潭中设计出一个可以行舟游览的路径,岩壁上各种“壁画”其实就是开采的凿痕,不同角度的剖切面,不用的颜色则是沉积岩里的矿物质的不同色彩。

用灯照射这些壁画,碧水黄岩,舟行蜿蜒,有一种误入仙境,寻觅仙界的既视感。

此外,如今的黄岩石窟也保留了许多当年短暂作为开放景区设计的雕像、摩崖石刻等,把这些见证历史沧桑的印记进行活化利用。

建筑设计师徐甜甜的话说就是“在原有的记忆层上,再叠加新的肌理。”

如果说一号窟注重的是黄岩石窟前世今生人工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那么二号窟的重点就是利用废弃空间,打造文化交流和社区服务空间。

大小各异的剧场,未来还可能会有咖啡厅、研学工坊,用“城市客厅”的概念,让从历史远方传来的“敲打声”在现代社会变成人文娱乐的美妙回声。

黄岩石窟总空间大概2万多平米,改造美化的整体造价在5000万元左右,还包括了必要的安全加固、空间再利用和地下水抽干的成本。

徐甜甜认为,经济学里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同样适用于建筑学方向。

尤其是在当下节约经济、循环经济的要求下,更深层的价值观呈现需要考虑用更精准、更优化的最小干预去最大化地呈现建筑的优点与特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0 阅读:0

特友影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