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什么叫硬核与真实?不要文戏,血战到底!

特友影影 2025-02-20 10:35:20

上映22天,《红海行动》的精神续作《蛟龙行动》仅仅拿到了可怜的3.89亿元票房,不仅成为了2025年春节档的垫底王,甚至在近十一年的春节档榜单里也是50名开外,属实是输麻了。

除了其本身有许多剧情和场面上的问题,观众对这类军事战争题材电影的厌倦与排斥,也可能是造成“蛟龙沉海”的重要原因。

国产战争片无论是现代战争题材还是历史战争题材其实本来就不适合春节档的整体观影氛围。

自从《长津湖之水门桥》在2022年席卷春节档,总计拿到40.67亿票房以后,战争片就两年没有登陆春节档了。

两部《志愿军》都选择似乎更符合观影氛围的国庆档上映,可两部加起来的票房也就刚过20亿元,还不及2018年《红海行动》的36.51亿元。

时至今日,《红海行动》的豆瓣评分仍有8.2分,算是近年来第一梯队的国产战争片。

回看这部电影,节奏紧凑,全程硬核,基本没有什么突兀烂俗的文戏,也没有过分煽情和喊口号,既能看到中国军人的勇敢坚毅,也能看到大国风范里的撤侨速度。

根据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突出了在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队员的英勇无畏和不放弃任何一名中国公民的大国决心。

随着国产战争片工业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硬核军事逐渐成为了战争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海行动》的硬核不仅体现在军舰、坦克、无人机等军事武器,更在于密切配合、协同合作的硬核作战流程。

听命于临沂舰的蛟龙小队在队长杨锐的指挥下,分工明确、行动一致、各司其职。

面对敌人迫击炮的火力压制,全队掩护,释放烟幕弹,帮助狙击手迅速占领高位,观察员定位敌方炮手和狙击手的位置,再由我军狙击手精准打击。

一套作战流程下来,让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无处遁形。

爆破手不仅可以拆除各种炸弹和炮弹,还能驾驶坦克车作战,机枪手压制敌人时可以起到奇效,狙击手跟观察员的配合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许多战争片更倾向于表现单兵作战的突出能力,而这部《红海行动》用蛟龙小队生动真实的群像戏,为观众呈现了一出集体主义精神指引下中国军人协同作战的强大力量和意志品质。

除了硬核,这部电影另一个特点就是真实。

这里所说的真实并非是还原真实事件,真实的战争场面,而是一种视听与情感高度结合的艺术真实。

比如蛟龙小队队员在潜入人质营的时候要面对8人对150人的绝对劣势。

尽管队员们英勇顽强,无惧无畏,但还是会因为身中数弹、血肉模糊而发出凄厉愤慨的叫声。

目睹战友兄弟倒在血泊里,队员们也难免会悲痛与懊悔,可只要任务还没有完成,他们就不能停下脚步,只能带着无处安放的悲痛继续作战,力拼到底。

好像团队作战的战争片为了保留所谓的真实感,都无法回避有队员要牺牲的结局,但不给队员任何痛苦沉沦的机会,不让剧情陷入到回忆与煽情的窠臼之中,这才是真实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场景。

正如舰长高云对蛟龙小队队长杨锐所说的那样:“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军人的职责是服从命令,是无惧牺牲,是血战到底,是视死如归。

这部电影能在春节档拿到30多亿的票房,还能保持不俗的口碑,确实证明国产战争片,尤其是现代战争片,是可以既硬核又真实,既叫好又叫座的。

蛟龙出红海,强者恒无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0 阅读:29

特友影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