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北宋 ·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井底微阳回未回:暗示着天气逐渐转暖,但地底深处的暖意尚未升腾。这种“回未回”的状态象征着大自然的阴阳交替变化,富有生命力。冬至时节,阳气开始回升,但苏轼用“回未回”来形容,表达了这种变化微妙且不易察觉的特点。
萧萧寒雨湿枯荄:描述了冬至时节寒雨萧萧,打湿了地上的枯草根的景象。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客观描写,也烘托出了一种凄冷、萧瑟的氛围。
何人更似苏夫子:苏轼在此处自称为“苏夫子”,表达了一种自信与自得之情。他觉得自己在冬至这个特殊的时节,独自游览吉祥寺,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
不是花时肯独来:苏轼指出,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花开的时节游览,享受美景与欢乐。而他却在冬至这个寒冷、萧瑟的时节独自前来,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情趣和胸怀。
全诗以冬至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井底微阳、萧萧寒雨、湿枯荄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冷、萧瑟的氛围。然而,在这种氛围中,苏轼却表现出了一种悠然自得、与众不同的情趣和胸怀。他自称为“苏夫子”,在冬至这个特殊的时节独自游览吉祥寺,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预作冬至 北宋 · 张耒
紫坛曾从奠琳琅,亲被天人玉冕光。
今日黄州山下寺,五更闻雁满霜林。
首句“紫坛曾从奠琳琅”:诗人回忆了曾在皇家祭祀的紫坛上目睹的盛况,祭品琳琅满目,光彩夺目,展现了冬至时节皇家祭祀的庄重与奢华。
次句“亲被天人玉冕光”: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皇帝在祭祀中戴着华丽的玉冕,光芒四射,突出了皇权的威严与神圣。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冬至时节皇家祭祀的场景,也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盛事的怀念。
第三句“今日黄州山下寺”:诗人笔锋一转,将读者从皇家祭祀的盛况中拉回到现实,他此时身处黄州山下的寺庙中,孤独而寂寥。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当前的境遇与往昔的盛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末句“五更闻雁满霜林”:诗人以清晨时分听到大雁飞过霜冻森林的声音作为结尾,进一步烘托了冬至的寒冷气氛和诗人的孤独心境。同时,大雁南飞的意象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家祭祀、黄州山下寺庙和大雁飞越的景象,表达了冬至的气氛和寒冷的季节。同时,诗人也运用了寓意深远的词语和意象,使得诗词更具艺术性和抒情性。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张耒作为北宋文学家的才华和造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冬至时节习俗和文化的窗口。
庚午冬至夜 宋 · 郑刚中
旋寻村酒不须浓,饮少愁多酒易供。
灯下一身家万里,今年恰好是三冬。
首句“旋寻村酒不须浓”:诗人以随意寻找乡村自酿的清淡酒品开篇,暗示他可能身处乡野,心境淡泊。这种淡泊的态度既是对物质生活的超脱,也是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不追求醇厚的美酒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淡然与平静。
次句“饮少愁多酒易供”: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内心的愁绪。饮酒虽少,但愁绪却如酒般涌上心头,使得酒也变得容易供应。这里的“酒易供”并非实指酒的供应充足,而是指愁绪如同酒一般无处不在,随时都能涌上心头。这种愁绪既是对家乡的思念,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三句“灯下一身家万里”:诗人以“灯下一身”的孤独形象,与“家万里”的遥远距离形成鲜明对比。在昏黄的灯光下,诗人独自一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思乡之情既是对家人的思念,也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向往。
末句“今年恰好是三冬”:诗人以“今年恰好是三冬”作为结尾,既是对时间的标记,也是对离家岁月的感慨。三冬既指冬至后的三个九天,也泛指冬季或离家的岁月。诗人将自己身处的当下与这个寒冷的时节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冬至 南宋 · 戴复古
时光流转寻常事,世故惊心感慨多。
一岁休祥在云气,今朝云气果如何。
首句“时光流转寻常事”:诗人开篇即点明时间的流逝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简洁地描绘了时间如流水般悄然逝去的日常现象。这种描述既是对时间的客观认识,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次句“世故惊心感慨多”:诗人接着转向对尘世间事情的描绘,用“惊心感慨多”来形容人世间的复杂多变和令人感慨不已。这里的“世故”既指社会上的各种事情,也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经历的感慨。
第三句“一岁休祥在云气”:诗人将一年的吉祥寓意寄托于云气之上,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信仰和观念。古人认为云气的形态、色彩可以预示吉凶祸福,因此诗人用“一岁休祥在云气”来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待和祝愿。
末句“今朝云气果如何”:诗人以疑问的方式结尾,询问今天的云气又预示着什么呢?这种疑问既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期待,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莫测。同时,这一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