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争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很难解开的“死结”。克什米尔的那条印巴实控线,曾被视为“最危险的核战争爆发点”。其实,除了印巴两国,克什米尔与中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以来这里都牵动着中印巴三国。而印巴自从1947年“分家”以来,就因克什米尔大打出手,所以当1962年中巴进行两国边界谈判时,便马上遭到印度的强烈反对,甚至拉拢英美进行干涉阻挠,却不曾想“弄巧成拙”,竟加速了划界谈判。
中巴边境7号界碑是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国界界碑,守护这个界碑的是红其拉普边防哨所。
“火药桶”克什米尔的概况
克什米尔作为亚洲的“火药桶”,其中既有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的矛盾,又有地缘政治的纠葛,究其根源,便在于克什米尔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为坎巨提(罕萨)、吉尔吉特(小勃律)、巴尔蒂斯坦(大勃律、巴勒提)、拉达克、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等几大部分。克什米尔最初只是指克什米尔谷底,直到19世纪末,才被统合成查谟-克什米尔土邦。
就拿印控克什米尔来说,其所含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谷地、信奉印度教的查谟,以及信奉藏传佛教的拉达克,而巴控克什米尔也包含三大部分,其中吉尔吉特和自由克什米尔都以伊斯兰信仰为主,而与拉达克接壤的巴尔蒂斯坦则多信仰藏传佛教,这种“大杂烩”的拼盘模式,也反映了克什米尔支离破碎的内部地缘,从未作为过一个有效管理的整体存在。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坎巨提、巴尔蒂斯坦和拉达克曾在一段时间是西藏地方或者中国大一统王朝的藩属国,与我国有过交集,但因为距离遥远,所以几乎没有派驻管理机构。直到19世纪40-60年代,英国及其仆从的锡克人不断向北扩张,将坎巨提、巴尔蒂斯坦和拉达克先后划入英属印度,之后印巴分治后,分别被巴基斯坦和印度控制,两国更是为了争夺全部克什米尔鏖战,相互视为对手和潜在敌人。
中巴划界谈判前巴基斯坦的处境危机
了解了克什米尔的概况,便能够理解1962年巴基斯坦为何决定找到中国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协商。1947年印巴分治,但对“英属印度”的遗产划分则差异极大,印度继承了绝对的“大头”,所以巴基斯坦天生劣势,难以取得对印优势,所以为了“存国”,巴基斯坦不得不寻求“外力”以自保。而当时美苏是世界的“两极”,但由于苏联更倾向印度,所以巴基斯坦只好一边倒向美英的资本主义阵营。
尼赫鲁与赫鲁晓夫握手
但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苏联的强势,美国的南亚战略逐渐从“印巴联防,对抗中国”变成了“重印轻巴”,毕竟印度无论从体量上,还是从当时的国际威望上(尼赫鲁是不结盟运动三巨头之一)都不是巴基斯坦能对比的。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只得另谋出路。当时中国与巴控克什米尔有约599公里的接壤,历史上也从未正式划定过边界线,也给双方边防和人员往来带来很大不便。
但这还不足以让巴基斯坦接近中国,后面发生了三件震撼巴基斯坦的事件,才促使巴基斯坦下定决心与中国就边界展开协商。第一个事件是1959年8月中印在朗久发生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武装冲突,巴基斯坦豁然发现,原来印度还有一个对手,开始关注巴中边界情况;第二个事件是1961年印度武力接管葡萄牙殖民地果阿后,巴基斯坦国内再次掀起如何应对印度威胁和调整对外政策的激辩。
第三个事件是1961年阿富汗同巴基斯坦断交,巴基斯坦面临着被印度和阿富汗两面夹击的危险。至于断交原因,其实也是当年英国人殖民扩张造的孽。1893年英国人私自划定“杜兰线”,将包括白沙瓦在内的大片阿富汗领土划入英属印度,印巴分治后这些领土又成为了巴基斯坦的国土,这也造成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人,比阿富汗国内的还多,要知道普什图人可是阿富汗的主体民族,这导致巴阿两国矛盾重重,而印度则趁机在1950年与阿富汗结成了盟友。
阿富汗有塔吉克人约860万,而其主体民族普什图人在巴基斯坦有2100万,而旁遮普人在印度有2820万
在这种大环境下,巴基斯坦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所以1961年,巴基斯坦正式向中国提出边界谈判的请求。毕竟在当时不利的地缘政治情况下,巴基斯坦尽可能地改善对外关系是唯一年的明智选择,而这一点也让英美无法提出质疑。而巴方则可以借边界谈判来联系与中国的联系,来平衡日益升温的美印关系。
对于巴基斯坦将与中国展开的边界谈判,印度等域外势力自然也不能坐视,毕竟在印度看来,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在内的整个克什米尔都是印度的,巴基斯坦与中国并没有接壤,是不能进行划界谈判的,而对英美来说,自从英国于1947年退出印度次大陆后,虽然在巴基斯坦还保持着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和众多的经济利益。但囿于自身实力,只能与美国联合,阻止巴基斯坦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以阻止其影响力进入南亚。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这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险些酿成热核战争,美苏博弈激烈无暇顾及其他
中巴划界谈判期间遭遇的印度和英美阻挠
1962年10月12日,中巴边界谈判正式开启,同时伴随的便是英美的不安和印度的阻挠。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英国改变之前不介入印巴克什米尔之争的政策,改为积极推动印巴和谈;二是尼赫鲁为了迫使巴铁停止边界谈判,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制造武装冲突。万幸此时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博弈针尖对麦芒,无暇顾及其他,于是毛主席果断决定在10月20日开始对印实施自卫反击战。
此战在一个月内,中国不仅在东线藏南地区推进到传统习惯线,西线阿克赛钦也彻底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的所有据点,共毙、俘印军8700余人,更一举击碎了印度“世界第三军事大国”的名号,让美国驻印大使都不禁感慨:“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毁灭。”同时中印边界战争中,英国应印度要求实施的军事援助,在巴基斯坦看来是在破坏南亚力量的平衡,为此巴铁国内甚至出现了对英国的企业的打砸破坏等暴力活动。
而同步进行的印巴数轮会谈毫无结果,原因在于虽然英美促成了印巴谈判,但尼赫鲁不愿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作出任何让步,并迫切想从巴铁身上找回在中印边界战争中丢掉的“厂子”。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转而更为积极推进中巴边界谈判,到谈判后期即将达成原则性协议之际,巴铁为了规避西方压力,甚至对外有意隐瞒了谈判的进展。所以当1963年3月2日,《中巴边界协定》签署时,大大超乎印度和西方国家的预料。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于是中巴双方在“以传统习惯边界线为基础,并参照自然地形”的原则下,按照喀喇昆仑山脉的分水岭划界,流入中国的塔里木水系流域划入中国,流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系的流域划入巴控克什米尔,于是面积约5800平方公里的喀喇昆仑走廊,在丢失百年后重回中国,相比应的,罕萨河谷(坎巨堤)地区的1940平方公里土地也承认归巴控克什米尔。自此中巴划界谈判的第二阶段顺利完成。
塔什库尔干通过喀喇昆仑走廊可直达喀喇昆仑山口,与阿克赛钦组成一道稳固的边防线。
而中方之所以同意用喀喇昆仑山脉分水岭以南的飞地罕萨河谷来“交换”,一方面是相较而言,喀喇昆仑走廊能够与阿克赛钦产生联动,组成一条稳固的边防线,拱卫219新藏公路的免遭威胁,另一方面当时中苏交恶,苏联在北方边界陈兵百万,同时因意识形态也与西方美欧资本主义阵营不对付,所以东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急切需要稳定边界,避免兵力分散。
但当中巴公布划界协议后,还是让印度大为恼火,为了阻挠第三阶段中巴成立联合标界委员会进行实地划界,印度一方面对巴基斯坦威逼利诱,甚至在1963年10月对巴基斯坦发起了一次小规模武装袭击;另一方面被打怕了的三哥,采用外交照会的形势给予中方压力。不过喋喋不休的8次外交照会也搞得中方不胜其烦,最终在1965年周总理指示不再予以置理印度这些老调重弹的照会。老一辈领导人转变“祸福”的智慧
最终到1965年3月26日,中巴完成勘界并签署了“边界议定书”,印度和西方国家的阻挠最终竹篮打水。在此之后不久,印度以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武装发生反对印度的武装袭击为由,集结了6个师越过停火线攻入巴基斯坦,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由于不宣而战,巴基斯坦节节败退,在美国援助先进战机和中国通牒式的外交照会下,印度心生顾忌,最终巴基斯坦在拿下制空权后,赢得了亚克尔运河战役,印军损失惨重。自此中巴关系突破意识形态的差异开始走向亲密。
当然,这里要言明一下,中巴边界协定其实是一份临时性的划界协议,并不涉及克什米尔的整体归属问题,而且根据协议的第六条规定: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关于克什米尔的争议解决以后,其主权归属方将就该协定划定的边界,同中国重新谈判,以签署正式的边界条约来代替本协定,如果主权方为巴基斯坦,则中巴在正式边界条约中应保持上述协议的规定。
这便是1962年中巴边界谈判的整个历史脉络,当我们以上帝视角回顾这场划界会谈时,会蓦然发现,中巴两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从谈判到勘界这一系列操作,印度和西方国家火急火燎的阻挠和威逼干涉,竟意外成了中巴边界谈判的最大助力。真可谓祸兮福之所倚,只是这转化祸福的智慧在后人学得了多少呢?
参考文献:《中巴边界协定》--中国外交部官网;
《试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对中巴关系的影响》--王琛;
《印度周边外交政策变化及我国对策研究》--邓红英;
《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积极推动中巴边界谈判之动因分析》--韩晓青 齐鹏飞 ;
上期回顾:喀喇昆仑走廊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何值得印度万般阻挠中巴划界?
备注:本文为《克什米尔专题》的第十篇,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