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抢人”大唐“急了

能源双碳场 2024-04-23 06:30:45

日前,网上疯传一封函件,大致内容是,大唐江苏发函给中煤江苏,“恳请贵司在社会招聘中,对涉及到我司人员及相关事项,事先与我司沟通联系,共同协商,尽可能减少我司因人员流失而给安全生产和能源保供带来的不利影响”。简而言之,大唐江苏公开“喊话”中煤江苏,“兄弟,别挖了。”

消息一出,中国大唐立刻处于风口浪尖上。中煤集团和中国大唐正在上演江苏版“抢人”大战。其实不止江苏,广东也正在上演类似剧情,有电厂工作人员表示:“这算啥,华电广东一个公司的发电部全部被粤电挖走了。”

同行竞业,挖人跳槽本是司空见惯,说到底,打工人养家糊口,工资待遇是最重要的,“我出来打工,我不惦记钱,我惦记什么”。而这件事,远不止待遇这么简单。

Part.01

“既有全行业集体亏损的无奈,

也有自身管理薄弱的问题”

据能联社了解,中国大唐VS中煤集团,battle“失败”的直接原因系待遇偏低。

根据一些招聘信息,中煤集团为员工提供了相对较高的起薪,其新员工转正后的年薪范围在9-12万元之间。日前,在网上流传的大唐集团的工资表当中,基本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各岗位的薪酬从3000-5000元不等,董秘年薪是12万-24万。据能联社了解,中煤集团近几年不仅从五大发电“挖人”,也“撬走了”不少政府工作人员。

员工跳槽本是你情我愿的事情,谁开的工资高就给谁干这很正常,大唐江苏将其上升到影响保供层面,也从侧面说明,他们实在无计可施,既开不起高工资留不住人,又不想让骨干流失。

此举虽无奈,但也有其自身原因。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6月20日,审计署发布了11户国有企业2012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其中,中国大唐在会计核算、经营决策、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规范问题,虚列派遣劳务人员费用套取现金设立“小金库”、未上报国资委审核批准投资304.04亿元7个煤化工等非主业项目等等,这些项目巨亏十年,一直是中国大唐发展的包袱,近几年才开始盈利转正。

面对改革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进度整体滞后等不利条件,中国大唐常因“管理不善”被业内诟病。

员工工资普遍低,也与全行业集体亏损有关。作为大宗商品,煤和电摆脱不了周期的宿命。上一轮煤价上涨周期出现在2008—2011年,期间五大发电集团火电板块连亏四年,累计亏损额高达921亿元。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电煤供应形势从宽松转为偏紧,煤电进入新一波下行周期,2017年火电板块亏损132亿元,2018—2019年全年火电板块亏损面超50%。时至今日,五大发电集团的亏损面仍在40%左右。“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煤电企业集体亏损的背后是千家万户的温暖。

前几年,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叠加我国环保政策导致大量弹性煤炭产能无法释放,电煤价格高位运行,甚至从600元/吨飙升至2000元/吨,发电亏损进一步加剧。中国大唐业务结构单一,受影响最为严重。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大唐电力板块业务占主营收入比例近九成,占比处于五大发电集团之首,燃煤成本占发电总成本的比重高。同时,中国大唐肩负着北京一半以上电力供应的重任,承担着“三北”地区近8.7亿平方米供热任务。在电价、热价倒挂的情况下,直接增加了该公司的经营风险。

中国大唐下属上市公司大唐发电(601991)2021年亏损248.06亿元,同比下滑421.91%。在其他年份中,大唐发电的利润也不及其他集团上市公司。

Part.02

“抢市场、抢人才,

后起之秀和五大发电掰手腕”

中国大唐,是我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五大发电集团即华能集团、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能源集团和国家电投。我们先回顾一下五大集团的发展历史。

华能集团,被业内尊称为“老大哥”,1989年,时任总理李鹏为华能集团的成立发出祝词:“树立善开拓、讲效率、重信誉、勤俭办事的作风,把华能办成现代化企业集团,为发展中国的能源工业服务。”

中国大唐和中国华电的成立,则是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产物。2002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发布,按照“厂网分开”的改革方案,主要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厂网分开后,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除华能集团公司直接改组为独立发电企业外,由国务院分别授权经营。

国家电投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重组成立。国家能源集团于2017年11月28日正式挂牌,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成立。

除了五大发电,还有“六小豪门”,分别为国投电力、中核、中广核、三峡集团、华润电力、中节能。截至2020年,五大央企发电量合计占全国发电量近半壁江山,“六小”发电规模整体小于五大央企,实力略逊于五大。

“五大六小”相当于“带头大哥”,一举一动被视为中国发电领域的风向标。长期以来,地方能源国企“个头较小”,基本属于本土化发展。时至今日,地方能源国企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据能联社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从事能源相关的企业已超过40多家,其业务范围在向全国范围扩张。还有不少“跨界”后起之秀,中煤集团就是典型,这些企业与“五大六小”抢市场、抢人才,“掰手腕”已成家常便饭。

Part.03

“反激励加剧我国能源保供困局,

传统发电格局将被改写”

市场搏杀、盈亏自负、愿赌服输,人员流失的“锅”既在煤电企业本身,又不在其本身。

业内人士告诉能联社:“2017年以来煤电开始全行业亏损,后来一些地方出现了‘运动式减碳’,不分国情和发展阶段盲目唱衰煤电甚至‘妖魔化’煤电,加上环保政策、宏观环境等因素,煤电企业生存空间更为逼仄,资不抵债、关停破产,个别电厂一度被银行、国资委列为高风险资产‘僵尸’企业,西北五省开始‘一省一企’煤电重组。即便如此,国资委为了保增长并未放松考核要求,仍然给五大发电集团在2017年下达了253.5亿元的利润考核目标。”

煤电是我国保供兜底的主力军,但干得越多,亏得越多;相反,新能源装机多的企业,并未承担太多保供责任,反而业绩向好。彼时,五大发电处置特困企业、压减管理层级等专项工作力度空前,煤电发展几乎停摆、新项目“清一色”清洁能源。

这种做法的后遗症非常明显,由于新能源不能连续发力且需要传统电源兜底,而传统电源投资不足,2021年我国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拉闸限电,电荒局面再次上演。近几年的云南四川与此类似(《云南又电荒 西电东送或面临冲击》),要么放弃可靠性,要么放弃经济增速,这是我国保供困局中面临的两难选择,这种反激励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保供困局。

我国发电领域企业发展开始出现明显分化,五大甩煤电,地方国资和中煤接项目。2022年,陕煤接管中国大唐转让的4家火电厂管理权,华电集团将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华电白音华金山电厂2×66万千瓦项目抛售,华能集团转让华能烟台八角热电有限公司49%股权……

据能联社不完全统计,买手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煤炭企业接盘,一类是地方国企接手。2023年,中煤集团、粤电集团、陕煤集团、江苏国信、浙能集团等对火电项目的投资装机,与国家电投、华电集团相当。

中煤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据中煤集团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中煤集团重点建设山西、新疆、安徽等大型坑口电厂和低热值煤电厂,现有控股和参股发电厂50余座,总装机4000万千瓦。官方消息显示,截至2023年8月底,中煤集团在建、待开工煤电项目近2000万千瓦。若计划建设的煤电项目全部投产,中煤集团的煤电装机规模将达6000万千瓦。4月3日,中煤集团在京召开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会议指出,要积极一体推进煤炭与煤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两个联营”发展。

煤电联营早已有之。煤炭和电力,是紧密联系的上下游,“市场煤、计划电”的“顶牛矛盾”双方打了好几个回合。为了有效化解煤和电的矛盾,2016 年政府发文鼓励煤电联营。2017年,国家能源集团的成立就是煤电联营的试验田。2019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式一片宽松,政府发文取消煤电联动。但是,2020年、2021年开始的大规模限电,“杀”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的“回马枪”。此时,煤电联营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得益于神华提供稳定、低价的“口粮”,国家能源集团的账面业绩一度领跑五大发电集团。中煤集团和地方能源集团的发展,近似在复制“国家能源集团模式”。

从2016年至今,煤电破产关停、易主重启,正是煤电由“电量型”电源向“电力型”电源转型的缩影,也见证了政策的不断调整与修正。2024年煤电保供继续承压,以中煤集团为代表的煤电一体化企业强势发展、逆势上扬,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传统发电格局将变迁乃至被改写的命运。

0 阅读:0

能源双碳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