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间“竞争”,表面上都文质彬彬,口头上要管控分歧、避免冲突;在背后,各方都有无数的小伎俩,都会想办法给对方挖个坑。
我们很多人都是从朴素的国家立场出发,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国总那么聪明睿智,对手的国显得愚蠢糊涂。
其实,这种认知是要不得的。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愚蠢”,之所以出现“愚蠢的行为”,那是形势所迫,不得不“躺平摆烂”,或者“断臂求生”。
比如现在的世界,西方出现一股“右翼”抬头的局面,就是因为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不得不换一个办法试一试。
这两年,美国在“俄乌战争”、“巴以冲突”中忙于应付,顾此失彼,看起来好像很“蠢”,网上也有很多人写文章,说美国这些好笑的事。
美国真这么“蠢”吗?显然不是,要不然美国也成为不了现在的美国;
美国现在没有战略大师了吗?更不是,就连在美国排不上号的米尔斯海默,他的理论都让中国战略学者佩服。
我们现在看美国笨笨的样子,正好说明美国的战略在成功地实施:美国从“极右翼”趋势中拔出身子,想继续美国走了很多年的“战略欺骗”道路。
美国在外交上最善于“欺骗”和“引导”,“欺骗”是为了稳定住暂时的局面,等待时机;“引导”是用一系列办法把你引导到不利局面,最后一举击溃你。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挖坑”的策略。
一个成功的欺骗战略是:美国挖好了坑,你不知道;等你跌进坑里,美国就可以为所欲为而你毫无还手之力。
我们古人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实,现在国家在战略竞争中也是这样;甚至,还进步到: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你认为美国人笨蛋,最后事实会证明:那个笨蛋是你。
不信,你就问问普京,一场“俄乌战争”让他彻底看清美国这“大奸似善、大坏若良”的狡猾本性。
美国独立就是从一场小小的“骗局”开始的。美国的出现,其实仅仅是因为卖茶叶这么简单的事件。
当时,北美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殖民地的人大都是从英国移民去的清教徒,他们垄断了北美的很多贸易。
英国想对北美收税,但英国自己搞的民主政治有个不成文的原则叫“无代表不纳税”;由于美洲没有在英国议会的议员,所以他们反对英国对他们征税。
不过,对于他们是英国国王的臣民,他们倒是承认的;
英国经济好的时候,北美的税收并不重要,也没人在乎,但英国刚刚和法国打了“七年战争”,国家财政困难得一逼。
这时候,英国人想起了北美:这么一大块地方,能收到很多税啊,英国不是还有军队在这儿保护他们吗?
于是,英国出台了一些“法”,要对这儿征税。
结果,北美的“英国人”不干了,他们又是游行抗议,又是向国王请愿,十三个殖民地主要精英还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根本目的就是:不交税。
被搞得头晕脑胀的英国政府也没什么好办法,恰好东印度公司有很多茶叶滞销,北美是个好市场,英国就把这些茶叶运到北美,以低于当地茶叶一半的价格倾销。
品质好、价格低的茶叶到了北美,当然会影响当地茶叶商的生意。
这些北美“英国人”既不缴税,也不要英国政府在这儿做生意赚钱,于是爆发了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但是,这些北美“英国人”也怕英国政府找他们算账,所以,他们组织起来冲到波士顿码头倾茶时,都化妆成印第安人的样子;如果今后查起来,可以把罪名按到印第安人的头上。
“倾茶事件”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所以说,美国独立就是从一场小小的“骗局”开始的。
实际上,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的实力还是非常强的,如果下决心,是可以把北美的“独立”镇压下去。
但英国从经济角度出发,并没有强力镇压,这与华盛顿等人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写的“陈情书信”有关。
在写给国王的信中,华盛顿深刻表达他们对母国英国深深的“爱”,也为今后追随母国画了一个大饼:美国将以英国利益为重。
而这时候的英国一方面怕再次陷入战争,逼近“七年战争”刚打完;另一方面,法国、荷兰等国在一边捣蛋,也让英国头痛。
英国索性就让美国独立了,自己少了很多麻烦,并且,美国还保证将以英国利益为重。
谁知道,就是这一念之差,英国放任了一个埋葬自己霸权的国家出现。
“美西战争”,美国人给西班牙挖的坑美国独立建国之后,他们就开始不断扩大范围,在进攻北边加拿大失败后,开始把眼光瞄向物产丰富的南美加勒比海地区。
不过,当时的南美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加勒比海地区是以古巴为中心,都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虽然西班牙曾经也是海上霸主,但实力已经非常弱了。
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美国在1898年2月利用“缅因号”战列舰爆炸沉没事件对西班牙开战,“美西战争”爆发。
“缅因号”战列舰爆炸沉没
实际上,西班牙这时候哪敢招惹美国,他们压根不敢在远离欧洲的南美开战;但美国非说这是西班牙人干的,非要打;不但在加勒比海打,还在太平洋打,在菲律宾打。
别看西班牙没落了,他们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殖民地,欧洲其他列强在忙于争夺热点地区,比如抢占中国利益、争夺欧洲霸权等,西班牙这些零星的殖民地,正好成为美国的盘中餐。
果然,美西战争打了几个月,西班牙就求和了,1898年8月,西班牙和美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初步合约,让古巴独立,同意兼并了夏威夷。
波多黎各和关岛作为赔偿割让给美国,西班牙在太平洋最大的殖民地菲律宾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
美西在菲律宾海战
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美国控制了加勒比海周边和太平洋。
这一切的取得,都是不到一年的“美西战争”带来的,美国抓住了世界殖民地重新瓜分的机会,完成了自己的“大国崛起”。
而给美国打“美西战争”的理由,就是那莫名其妙的“缅因号”战列舰爆炸。这艘破舰的爆炸,就是美国给西班牙挖的“坑”。
由于美国有这个特点,以至于后来的“珍珠港事件”、“911恐袭”,都被大家怀疑:这可能又是美国的苦肉计,他们要打小日本、他们早想打阿富汗了。
西班牙签字
从日俄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美国把日本成功逼疯,至今还瘫在“坑”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打得一片焦土,工业产品奇缺,资金、人才为了躲避战火,满世界找安全的地方。哪里最安全呢?当然是美国,人种相同,有独处一大洲,安稳得很。
所以,一战之后,欧洲的人才、资金全跑到美国,美国的科技获得跨越式提高。由于在战争快结束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美国战胜国,获得空前的国际地位,参与战后的分赃。
还有个国家在一战中赚得盆满钵满,它就是日本。一战开打之前,日本刚刚和沙俄打了一场“日俄战争”;虽然日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一点赔偿都没得到,国家陷入困境。
日本人在打开国门,进入工业化后,把亚洲打了一遍,每打一次胜仗,都获得大量的土地和战争赔款,尤其是在朝鲜半岛和中国身上,日本更是赚翻了。
就这样,日本人养成了“打战赢赔款”,再用赔款补贴国家的习惯;所以,每一次战争准备,日本都倾全国之力,他们觉得:战争打赢后,这些都能赚回来。
为了打“日俄战争”,日本是豁出去了,一方面,日本国内的工业品在世界上竞争不过欧洲,国家收入堪忧;另一方面,沙俄非常强大,日本对打不打的赢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最后,由于形势所迫,日本几乎是抱着“帝国存亡在此一役”的赌徒心态和沙俄开战;结果,日本赌赢了一半:战争赢了;战争赔款一分没有。
为什么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明明大胜,却一点便宜没赚到呢?这里有美国因素。一开始,美国和英国都希望日本和沙俄开战,暗地里鼓励日本,他们估计:日本会败,沙俄受点伤。
对英国来说,沙俄受伤是一件美妙的事;对美国来说,日本在太平洋崛起不是好事,最好被沙俄打败,成为不入流的弱国。
但英美没估计到日本这么能打,居然把沙俄打得一败涂地;看到日本赢了,同时白人的英国和美国心里五味杂陈,西方社会开始冒出“黄祸论”,两国政府也跳出来“斡旋”,让日俄谈判。
谈判实在美国的朴茨茅斯进行的,最后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沙俄强硬得很:有些远东权益可以让一让,但赔款一分钱没有;不接受就再打。
而这时候的日本已经山穷水尽,美国在一边劝和,不得不签下这没有一分钱赔款的条约。因为日本不敢得罪美英,他们要是不帮日本,别说打仗,日本人的工业都会完蛋。
条约是1905年签的,随后日本进入混乱和发展低潮,国家穷得一塌糊涂,内阁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日本妇女下南洋卖春赚钱。电影《望乡》描写的就是那一段历史。
1914年,就在日本快活不下去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陷入混乱;这时候,日本的工业品迅速占领亚洲市场,部分进入欧洲,一下子日本又活了过来。
日本内阁高官高兴得不得了,他们说:世界大战是上天对日本的恩赐。
日本不但在经济上得到好处,在地缘上也得到空前的好处。因为日本和英国是同盟,所以也是战胜国一边的,德国是敌人,那么敌人的殖民地就是能抢的。
德国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被日本全部抢去,就连中国山东都被日本抢了过去,这也是一战后中国爆发“五四运动”的重要原因。
眼看着日本一天天壮大,同为太平洋强国的美国怎么可能不遏制。一个针对日本的“橙色作战计划”早就做好。
实际上这个计划的前身是“红橙色方案”(War Plan Red-Orange),是针对“英日同盟”的;一战结束,美国利用华盛顿会议的机会,拆散“英日同盟”,计划也就变成单色的“橙色”。
为了遏制日本不断成长的海军,美国以防止军备竞赛为名,牵头搞了个“华盛顿海军条约”,从军舰吨位、数量、炮管口径等等方面,限制日本等国的海军发展。
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
这个条约的有效期是1922年至1936年;这期间,日本用各种办法规避限制发展海军,才有二战时的日本海军;如果没这个条约,日本海军发展得只会更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美国极力引导日本向北进攻,不要影响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在日本向北发展的过程中,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等战争物资是充足的。
但是,日本在北方的战争没法进行,一场“诺门坎战役”,让日本意识到:向北到中国东三省就到头了;再说,北方也没有任何可以支持战争的物资。
随后,日本和苏联在1941年4月签署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了“南进战略”。这时候,美国知道:和日本在太平洋的战争是躲不过去的。
从这时候开始,美国加大了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用中国战场消耗日本战争潜力;同时,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极致的“战略禁运”,日本的石油马上断供。
就像计算好了一样,日本靠战备原油撑到年底,实在没办法坚持下去,只得再赌一把:在太平洋打残美国,打破美国禁运,争取两年时间完成太平洋地区的整合。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的珍珠港;12月8日,美、英两国政府同时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现在,我们看到的史料都是“太平洋战争”打得多么激烈;实际上,当时的美国人心里稳得一逼:你日本连军舰用油都保证不了,打个屁仗。
在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美国拒绝了英国参加到太平洋的海上战争的要求。英国海想到太平洋打日本,表面是给“威尔士亲王号”报仇;实际是想恢复自己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位。
美国坚决拒绝英国参加太平洋战争,这就断了英国恢复殖民地的念头,也为后来美国独霸太平洋、不准任何势力染指太平洋埋下伏笔。
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国死死控制住;日本也有研究历史的专家,他们把以前的历史一点点复盘:日本从海上四岛,一点点打朝鲜、打清朝、打南太,再到后来又回到四岛状态。
原来,每一步美国都给他们挖个坑,导致太平洋战争输得一塌糊涂,以前抢到的地盘全部归零。
日俄战争,日本打得一穷二白,美国主导签订“朴茨茅斯协议”,日本毛好处没有;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拆散“英日联盟”,限制日本海军发展,为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伏笔;
太平洋战争,是美国一步步把日本引入绝境,不得不“赌一把”,打了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输回到原始状态。
而美国呢,在日本驻军、在韩国驻军、把琉球群岛托管在手、把南太平洋一堆小岛国揽在怀中,就连台湾,到现在都被美国遥控管理。
这本都是日本的势力范围啊,日本就这么一个坑接着一个坑地进,直到跌得爬不起来,至今还瘫在坑里。
冷战中,美国用一个“星球大战”,把苏联骗得团团转冷战期间,由于美苏的核武器已经饱和得不能再饱和了,所以,用核武器吓唬对方不起作用,除非你想同归于尽。
1983年,美国提出一个“星球大战计划”,正式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这个计划简单讲就是:建立一个大网,让苏联所有的导弹武器打不到美国和欧洲。
由于这个计划也保护盟国,所以,美国要盟国也要出钱建,于是,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以色列、日本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这项计划之中。
苏联仔细分析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吓坏了,这不相当于自己的核武器失去威胁作用吗?那还怎么玩。
应对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认怂,不和美国争霸了,专心做小弟,美国让干啥就干啥;另一个就是和美国干到底。
认怂是不行的,只要认怂,美国就会把苏联撕吧了,这一点,苏联很清楚;所以,只剩另一个办法:和美国干到底。
干到底也有两种办法:一个是自己也搞个“星球大战计划”,让美国核武器也失效;另一个就是想办法让自己核武器不被美国拦截,仍有威胁效果。
也搞一个“星球大战计划”是不可能的,光是那天文数字一样的经费,苏联就保障不了,连零头都保障不了。所以,只剩下最后一条路:提升自己武器性能。
实际上,苏联也有人怀疑:美国人搞的这个计划是骗人的吧,因为这技术也太强悍了,做不到啊。据此,以安德罗波夫为首的一帮人认为:这是美国挖的“坑”。
但是,事关国家生死的“战略”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是真的,你没准备,那就是一个字“死”。所以,即使明知道是个“坑”,苏联也要往里跳。
于是,苏联在提升导弹的速度、增加分弹头、改进并增加诱饵弹等方面加紧了投入,目的就是让美国的反弹道导弹系统防不住。
这个投入也是巨大无比的,而苏联的经济已经千疮百孔。
更加可恶的是:苏联研究的都是军事技术,对民生、经济一点带动性都没有;而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都是太空技术、计算机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军民融合的。
苏联就这样跟了十几年,最后不堪重负,轰然解体。唯一留下的,就是现在俄罗斯的“高超音速导弹”很厉害。
而美国现在也承认:“星球大战计划”就是个战略欺骗。但这个计划中的技术给美国带来了冷战后的经济红利:GPS、因特网、高速计算机······
现在,美国又开始玩“欺骗”的把戏了,不过,这一次针对的是中国。
中国会上当吗?显然不会。
因为连我这样的人都能看出点门道,何况国家。
明天写美国怎么和中国一惊一乍玩“战略欺骗”,而中国是如何把太极玩得动静相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