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很多办法收拾追赶它的国家,但现在只能硬碰硬了

战河过天下门 2023-12-25 07:45:01
实力不够的国家,就要做到“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简单讲,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种:既能成事,也能坏事的国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国家;既成不了事也不坏不了事。

第一种“既能成事也能坏事”的国家,当然是世界上妥妥的霸主,他们想干啥事,只要登高一呼,其他国家基本都会响应。

比如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就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英国号召一下,许多国家都响应呢?因为他们知道,这没有坏处,还能得到好处。

英国简单一动员,欧洲列强和一些想趁火打劫的国家都响应,派兵攻打大清,逼着大清签订《辛丑条约》,各国都得到非常多的好处;

就连在欧洲混得像个瘪 三的意大利也能得到大量赔款,还能得到在天津建立殖民地的权利。意大利人都懵了,他们可是连非洲小国都搞不定的。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比不上美国和德国了,但多年的累积,让英国还是有很大的影响。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战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代表美国提出的“十四点主张”,就是被英国否决的。英国不同意美国的“主张”,其他国家也跟随英国。

第二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国家,这种国家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他想在世界上发出主张,很难得到大部分国家响应,因为大家并不认可他的影响。

但是,这样的国家因为有一定实力,可以把别人的事搞得难以进行,比如以前的法国,就经常把英国搞得头晕脑胀,很多事被搅和成夹生饭。

现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都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能力,因为他们有一票否决权;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因为在区域内有强大的影响力,他连美国的事都可以“坏”掉。

第三种就是“既不能成事也不能坏事”的国家,他们现在世界上干点事,基本没有国家响应,大家甚至都不认识他是谁;他也没办法坏了别人的事,道理相同。

第三种国家最多,可以说是除了“五常”以外,其他国家都可以划为第三种。

正因为世界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国家间一点情感都没有,争斗起来都是非常直接的。实力不够的国家,就要做到“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并且,认错态度要诚恳;挨打的姿态要端正。

二战后,美国打压过很多国家,而“二战”本身,就是以英国为主的世界强权打击挑战世界秩序的后起国家的。

欧洲的德国被打压下去,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亚洲的日本被美国顺势收为看门狗。

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霸权后,美国为了维护自己作为霸权国家的地位,对前一个世界霸权国家英国有意进行削弱、对另一个霸权国家苏联进行冷战,还在经济上对日本遏制。

英国从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变成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国家。

英国其实在一战后就已经算不上世界霸主了,但英国作为前世界霸主,到二战结束时,还是有自己一定的资本的。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英国是英联邦国家的宗主国,英国国王是这些国家的名义上的元首;

第二,英国在印度洋还有巨大影响,印度、巴基斯坦对英国还有依赖;

第三,苏伊士运河还被英国控制,这相当于扼住了世界贸易的咽喉、欧洲能源的通道;

第四,英国没有完全放弃大西洋控制权,美国从法理上来说,在大西洋的地位并没有超过英国。

英国知道自己还有这些权益,所以,面对二战后自己实力江河日下、美国实力空前高涨的情况下,英国人想了个绝妙的办法:启动冷战。

1946年3月5日,辞去首相职务的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铁幕演说”。

在这场演说中,丘吉尔以反共产主义为名,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主张“用铁幕把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笼罩起来”。

“铁幕演说”是英国人的阳谋,其根本目的有两点:第一点,是遏制苏联。这是英国的常规操作,欧洲谁强大,英国就要打击谁;第二点,给美国找个合格的对手,这样美国就没有时间和力量来收拾前世界霸主了。

英国人的确成功开启了“冷战”,但英国人的计划并没有得逞。美国实际上是将计就计地开启了冷战,毕竟,遏制住苏联是美国称霸必须的动作。

在冷战时期,美国支持殖民地独立,收获很多殖民地独立国家的友谊。而这种殖民地独立风潮是时代的进步,帮助美国在道义上超越英国,让“英联邦”变得更加徒有其表。

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巴基斯坦的拉拢和帮助,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美国明显更加青睐巴基斯坦。

实际上,这是很有眼光的,因为巴基斯坦是印度的根本,也是千百年来各种势力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关键。可以说,谁控制了巴基斯坦,谁就控制了印度。

至于苏伊士运河,美国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和苏联达成交换:

美国听任苏联支持的埃及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让英国和法国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而美国得到的,是对中东的控制权,苏联放弃了对中东的控制。

也就是说,美国不但让英国失去苏伊士运河,还从中得到自己的战略利益:控制世界油库中东,为下一步的“石油美元”打下坚实基础。

至于大西洋权力,这更不在话下。既然打冷战,美国必然要更多控制大西洋,英国一点办法都没有;美国在“柏林危机”之后,顺势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控制了欧洲。

英国本来想遏制苏联,防止苏联控制欧洲,削弱英国对欧洲的影响;但英国挑起的冷战,不但没有削弱苏联在欧洲的存在,还把美国军事力量引进到欧洲。

这些动作全部做完,英国失去了其作为前世界霸主最后的“辉煌”,英国对世界的影响渐渐萎缩,从一个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变成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国家。

美国想要的日本:不但不能和美国争夺太平洋,还要帮助美国控制太平洋。

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后的成长有其偶然性,但日本现在的结局,却是日本自“黑船事件”以来的必然结局——美国早就注意到太平洋权益。

大航海之后的殖民地争夺狂潮,美国是后来者,并且,美国自己一开始就是英国的殖民地。

欧洲列强在全世界也有其不同的方向,英国基本势力范围在南亚大陆和北美大陆;法国主要殖民地在非洲,其在北美和南亚的影响被英国打压得所剩无几。

西班牙的主要势力范围在南美洲,亚洲的菲律宾是他们的殖民地;德国发展得比较晚,没有什么大的殖民地,只有一些太平洋岛国。

当英、法、德等国争抢大清时,美国并没有直接加入,而是向谁都不注意的日本投入力量。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舰队打开日本国门;1854年,日本和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

而这时的英国实际上并不在乎美国的行动,因为英国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就控制了大清,并且英国打算进一步加强对大清的控制。能控制这么大的大陆,还要啥小岛?

各种原因,大清终究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后的机会,而日本却赶上了最后一波工业革命红利,快速发展起来。

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傻眼了,因为大清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让英国深度控制东亚的想法变成泡沫;英国本想利用大清的舰队,帮助自己建立西太体系。

日俄战争之后,英国看出日本的潜力,加大了对日本的拉拢。按照英国人的想法:既然扶持不起大清,那就扶持日本。

当时的英国在世界上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英国决定和日本结盟。“英日同盟”建立以后,美国人像吃了苍蝇一样,但他们又没办法阻止。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用一个“四国同盟”,打散了“英日同盟”;而之后的美国,利用自己在一战后的优势,一边遏制日本海军的发展,一边支持日本工业的建设。

日本随着实力变强,国家快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殖民朝鲜,和苏联对着干,美国一点也不在意,这本就是美国想要的:日本本来就应该是把好用的刀。

日本侵略中国,美国也能忍受,毕竟日本和美国有一个“蓝辛-石井协定”,日本保证美国的在华利益。

但是,日本从海上向南发展,是美国不能忍受的;日本抢占许多南太平洋岛屿,更是美国顾虑的,这明显是对太平洋控制权的争夺。

所以,当日本南下战略实施的时候,美国全面制裁日本,断了日本需要的战略物资,逼着日本打起“太平洋战争”,然后,输掉战争,被美国套上“链子”至今。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驻军,彻底控制了日本,军事、外交等事务由美国定调后才能开展。这时的日本才是美国想要的日本:不但不能和美国争夺太平洋,还要帮助美国控制太平洋。

对于中国,美国人有很多“美好的期待”。

在清朝时期,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和大清开战,但他们发明了“利益均沾”,列强和大清签订任何协议,美国都要占有同样的利益。

实际上在“庚子赔款”之后,美国已经有了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想法。从1908年起,美国突然同意退还一半庚子赔款,帮助中国修建了清华学院,培养中国赴美留学的留学生。

美国为什么这样大发善心呢?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实在财政困难;另一方面美国想修补因“排华法案”造成的美国在中国声誉下跌;更重要的是美国想从根本上控制中国。

西奥多罗斯福

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写了一份《关于向中国派出教育使团的备忘录》。其中说到:

中国太过神奇和伟大,他的觉醒将是我们所有人的噩梦。

我们唯一的方式,是用我们的思想完全替代他们原有的文明,让他们未来的精英和领袖,认为我们才是伟大和先进的。

用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完全覆盖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远比用军旗去统治他们更可靠。

假如美国能将中国学生成功地吸引进来,那么美国这种从文化上控制中国的方式无疑是最巧妙的……

美国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也说:

没有任何方式能比培养一批亲美的学生那样具有更直接的效果。这些人在几十年后必将对中国政府、教育、金融以及工业诸方面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实际上,美国几乎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大量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成为民国时期国家的栋梁。他们在很多方面都特别亲美,比如胡适,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基本都是亲美的调子。直到现在,大量小学生课本里仍然到处都是星条旗,这就是美国当年做出的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快速发展,渐渐从低端工业制造;现在,中国正向高科技制造过渡,“腾笼换鸟”,中国的发展模式出现“质”的变化。

这与美国的设定不一样,美国希望的中国是一个:

军事上对美国没有威胁的国家;经济上一直是中等以下的国家;工业上,永远锁定在低端制造,为美国提供价廉物美消耗品。最好政治上再乱起来,成为美国的跟班。

中国提出的“伟大的复兴”,让美国坐立不安。中国人本来的意思是做更好的自己,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但美国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这是中国要和他争夺世界第一、世界霸权。在美国人意识里,世界上只有美国才是高高在上的,美国优先;中国人不能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

中美目前的状态:都在等对方支撑不下去。

自从美国开启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以来,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效应在中美两国出现。

应该说,当前的局势,是美国主动挑起的,因为美国绝不希望中国进军更高级的工业制造。美国甚至把高级的工业制造、先进科技与“国家安全”挂钩。

美国打压中国的措施是全方位的:

科技上,美国已经断绝了和中国的联系,大量理工科学生不能到美国留学。不可否认,美国在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前沿研究方面,都有优势。

科技上针对性的打压,对中国有很大影响。因为中国科技发展并不平衡,在某些单项上,中国可能达到世界领先,但在全面性、系统性上,中美有很大的差距。

先进工业制造的产业链上,美国正在逐渐重组。美国希望在印度、东南亚重新建立一套先进工业制造的产业链,把中国彻底排除之外。

当中国被排除在这个产业链之外,中国向先进工业制造发起的进军就会受阻。如果中国非要独立完成先进工业的体系建设,脱离了世界市场,几乎不太可能。

经济上,美国用关税制约中国外贸出口,虽然这和科技无关,但这是阻止中国经济发展的办法;中国经济不能快速发展,也就没更多的钱搞自己的高端工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坏了,一系列问题都会出现,包括社会稳定、军事紧张、外交松动,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可以说,美国从特朗普以来对中国展开的“贸易战、科技战、芯片战”,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而中国的反击只能是一些资源控制方面,包括稀土。但这都是可以替代的。

目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有“通缩”的趋势:经济增长减缓、消费不振,股市低迷、就业艰难,国内生产订单下滑、产业链外移明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靠借债过日子。

很多人说“房地产”,其实,前几年幸亏抑制了房地产的无序发展,才使得现在稍好点;否则,现在加上房地产突然下行,形势会更加恶劣。

这么看,好像美国要赢了似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美国现在也很艰难。

因为国情不同,中国再艰难,但中国人有坚定的意志,高效统一的行动;一句话,我们可以“共体时艰”;而美国现在只能硬撑着,美国其实在给自己制造麻烦。

美国制造的第一个麻烦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美国对中国进行贸易战,对中国进行产业链转移,这都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体现在美国经济上就是“通货膨胀”。

为了解决国内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在不断加息,收回市场上的美元,稳定物价;但是,“加息”既造成进口成本升高,又造成资本外流,是美国在放自己的“血”救市场。

美国制造的第二个麻烦就是“提升债务上限”,这注定伤害美元信用;但美国不提高还不行,因为美国现阶段除了举债,没办法解决政府危机。

我的同学钱君是美国一个大学老师,在美国是中产,家里大房子、大恒温游泳池。微信里聊天时,他吐槽说:收入就没长过,游泳池不用已经很久了。

中美相争,争的就是一口气:美国想把中国按在“通缩”的泥沼里不能自拔,到时候只能投降;中国在等美国“通胀”爆发,然后举起白旗。

倒霉的是两个国家的“中产”,因为穷人不管如何,日子本来就这样;有钱人不怕,他们日子还是照样,只是生活成本高点罢了。

而“中产”们:中国所谓的“中产”已经被证伪,美国的中产一个个“哭咧咧”的,都要“自由流浪”了。

4 阅读:528

战河过天下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