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小米汽车宣布投资某定制化型材研发商,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因掌握“蜂窝铝镁合金型材”技术,可将车身减重15%而一战成名。
轻量化曾被看作是新能源车的灵魂。此次小米入场布局汽车供应链,小米造车的深层次用意,用供应链投资构建起技术壁垒,以轻量化撬动汽车的成本革命。
汽车的轻量化布局,远非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一场涉及技术、成本与生态的全面调整。
蜂窝铝镁合金型材的密度仅为传统钢制车身的1/3,抗扭刚度却提升20%。这种材料最早应用于航天领域,小米通过战略投资获得独家工艺授权,将其成本从每公斤380元压至120元,将首次实现车规级量产。
不同于特斯拉的一体压铸,如果采用新材料模块化拼接设计。以SU7 Ultra为例,其车架由72个定制型材模块组成,通过拓扑优化算法减少冗余结构,可以使白车身重量降至320kg,比Model Y轻18%。
传统车企冲压生产线改造成本超10亿元,而小米与投资企业共建的型材柔性产线,兼容多车型共线生产,单线改造成本仅2亿元。这种可变形工厂模式,让小米新车研发周期缩短至11个月,比特斯拉快4个月。
这场技术豪赌的回报立竿见影——SU7 Ultra整车制造成本较初代下降23%,毛利率从-12%回升至5%,首次逼近盈亏平衡点。
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小米的轻量化战略,其实是对汽车供应链的资源整合。投资型材企业仅是冰山一角。
芯联动力的碳化硅电控模块,可将能量损耗降低7%;万安科技的铝制副车架,减重30%的同时提升抗冲击性;拓普集团的闭式空气弹簧,用更轻结构实现更高承载。这些被投企业共同组成小米的轻量化联盟。
凭借小米自研的摩德纳智能制造平台,实时监控3000余家供应商的产能、良品率甚至碳排放数据。当某型材供应商良品率低于95%时,系统自动触发备选方案,将订单切换至第二供应商,确保交付稳定性。
雷军近期宣布开放汽车生态,允许友商采购小米供应链产品。这意味着,友商每买一块小米定制型材,都在为小米摊薄研发成本。这种以战养战的策略,让小米在价格战中拥有更深的护城河。
轻量化带来的成本优势,正在改写行业游戏规则。蜂窝铝镁合金的规模化应用,使SU7 Ultra车身成本较钢铝混合结构降低18%。按年产30万辆计算,仅此一项年省54亿元。
能耗方面,减重15%带来续航提升12%,SU7 Ultra的96.3kWh电池即可实现830km续航,比同级车型少装8kWh电池,单辆车省下6400元。
轻量化车身降低悬架负荷,小米将前双叉臂悬架替换为麦弗逊结构,单辆车再省2000元。这种减法设计颠覆了堆料高端的传统认知。
更致命的是产业链协同效应。当友商还在为4680电池良品率挣扎时,小米通过投资弗迪电池(比亚迪子公司)获得刀片电池优先供应,结合轻量化车身,实现续航-成本双杀。
小米的供应链玩法,正在引发连锁反应。传统车企诸如上汽、东风等企业加速拆分零部件业务,试图复制小米的投资-协同-反哺模式。但受制于体制桎梏,其决策效率差距小米甚远。
新势力中,理想汽车紧急成立20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投资轻量化材料;蔚来则通过换电联盟共享供应链。但小米的生态开放策略更具侵略性,其通过技术标准输出,悄然构建小米系供应链体系。
特斯拉也在秘密研发“纳米晶格钢”,密度比铝低50%,计划2026年量产。这场轻量化军备竞赛,已从成本战升级为材料科学攻坚战。
结语:小米的供应链投资不仅仅是技术突围,这种玩法的高明之处在于,每笔投资既是技术押注,又是生态落子。
当行业还在争论垂直整合与开放合作孰优孰劣时,小米已用投资即整合、开放即控制的策略,在供应链竞争中占领高地。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