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25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0 分钟)
在国人熟识的历史故事中,关于元朝的正史,往往不被广大朋友所知晓,然则鄙人也一样。漫说蒙古人动辄“爱育黎拔力八达”这种名字本身就记不住,蒙古人传承的规则也是混乱不羁,让人无法找到半点思绪。
然而,看元朝的历史故事,其中后期开始各种反对元朝统治的地方割据小头目的故事尤其为多。所以,一部元朝历史,也就是半部抗争故事的聚集。不知不觉,本系列“红巾群雄小传”已经来到第六辑,越往后,这些人物便多少就会与朱元璋牵扯上关系。让我们展开思绪,整理好史料,今天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实实在在朱元璋前半生的重要敌人,两人都自立为“吴王”,在江南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战役。甚至,后来朱元璋实施的海禁政策,都与今日主人公息息相关。
言及此,或许,您也猜到了他的名字,今日故事之主角,是为元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军阀之一,张士诚。碍于篇幅有限,今日之故事是为张士诚故事之上篇。

张士诚画像
·不堪压迫运盐工,十八人起兵反元
公元1321年,元朝统治下的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泰州兴化白驹镇的老张家,出生了一个男孩。按照当时的风俗与难以言说的社会等级,老张家只能按照数字给孩子取名为张九四。可不能小觑此处的泰州白驹镇,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白驹镇已经划归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管辖,而这个错落有致的小镇,除了是本文主角张九四的家乡外,更是元末明初一代文学大家施耐庵的故乡。
老张家以何为业呢?目前已无可考证,据探究张九四的生涯细节,老张家大概率是好几辈的运盐工。到了张九四成长这一代,赶上了元朝最为黑暗的一段时间,民不聊生,人间仓惶。彼时彼刻,亦有大量得到普通民众吃罢了这顿还不知下一顿在何处。
众所周知,封建王朝时代,茶叶与食盐,这二者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都由国家统一贩卖,小商小贩参与到商业行为中也必须向国家缴纳大量税银。所以,运盐工本身就是一个收入极为微薄,难以维系家庭开支的职业。加之张九四还有三个弟弟,即便如此,肉食者哪会管你的死活,当地盐官依然下决心要压榨出张九四身上的最后一滴血。重压之下,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
公元1353年,这一年是为元朝至正十三年,张九四与三位弟弟协同盐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据称,在此次举事前,兄弟四人已经拥有了有别于数字的名字,张九四从此使用名字张士诚,而三位弟弟分别名为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

历史见证人间仓皇
区区十八人,能够掀起波澜吗?还真能,事实上,十八人起势后,砍瓜切菜一般地收下了大量志同道合且出身低贱的普通人,在盐贩出身的军师李伯升的军事指挥下,大家以张士诚为核心,很快就攻下了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地区重镇。试问这到底是有何神技致使十八人举事能够在华夏丹青上留下恢弘的一笔?因为用对了人!盐贩出身的李伯升可以称之为当时当世难得的军事人才,李伯升在张士诚部任司徒,尔后时间节点进入明朝后,来自于降将部队的李伯升居然还能被重用,逐渐晋升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监管詹事府事。直到1380年,才因受到胡惟庸案受牵连而被连坐。果断的张士诚,聪慧的李伯升,此所谓万事皆有因果。
·三十三岁起势,大难不死
至正十四年正月,是为公元1354年的春天,有了前一年小范围胜利的基础后,张士诚决心从“举事”升级为“起势”。那一年,三十三周岁的他宣布在高邮建国,国号为大周,自称诚王,并且以天佑为年号。当年秋天,元朝太师兼右丞相脱脱率重兵南下攻高邮。有一说一,元朝有赖于脱脱本人对于文化与治国上深远理解以及“脱脱更化”带来的正面影响,致使元朝的最终昏暗时刻不至于那么早地到来。如果脱脱的伯父伯颜多活几年,那还不知道后世的历史会是怎样一片生灵涂炭。
说时迟那时快,脱脱率军南下两个月后,当年十一月,寒风肆意的冬季,元军在脱脱等人的率领下,于高邮城外大败张士诚军,士诚随即退入城中固守。十二月,元军再次攻占外城。就在这最为危急的时刻,眼看张士诚的生命符号就要在三十三岁的时候终止了,没想到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却听信谗言,解除了脱脱兵权,临阵换将,元军军心涣散。张士诚部趁机反击,大败元军。几个月后,回到大都的脱脱被至正皇帝赐死,元朝的未来也彻底走向迷茫。
·三十七岁腾飞,雨露均沾
一年后是为公元1355年,得知脱脱被赐死后,自号周诚王的张士诚决意继续向南发展,率军攻入平江路,当时的平江路隶属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其治所也即是今经济极为发达的江苏省苏州市。坐拥江南富庶之地后,张士诚改平江路为隆平府。
自1355年在隆平府安营扎寨休养生息后,两年间,张士诚逐渐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也同步扩充军事实力,直到这场硬仗的到来。公元1357年,元朝江浙行省平章达识帖睦迩派杨完者攻打张士诚。咱们先直接摆出一个结论,达识帖睦迩与杨完者的死最终都与张士诚有关,可见张士诚其本人在兵法之外的能力有多出众。

江南富庶地
当时,两军对垒,张士诚除了面临元军的攻击之外,另外一方军阀方国珍也参与到对张士诚的夹击中。说来真是难以置信,当时元朝军队与地方上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今日我们是对手,明日有可能我们就不得不结盟去抗击更强大的敌军。关于此番出现的方国珍,我们之前其实讲述过他的故事,还是回看。总之,他早在一年前已经被元朝朝廷正式收编,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方国珍发兵征伐张士诚,与元军一起对张形成夹击,最终逼迫张士诚投降元朝。在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后,元廷加封方国珍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以节钺守浙东。
由于此番投降了元朝,交出了自己占领的城池,蒙古人也参透了自古以来的驭民之术,张士诚也没有空手而归,他被封为太尉。有了官方的职位,这位运盐工出身的贫苦人,似乎已经熬出头了,但是他想要的并不仅仅是当下的短暂辉煌。离间计与反间计,这两个计策显然是张士诚在夜深人静之时熟读的计策。他很快融入到了达识帖睦迩与杨完者之间。
当时,杨完者还不叫杨完者,他当时名叫杨通贯。张士诚单纯比拼兵马的实力,不如杨通贯,张士诚被朝廷招安后,杨通贯也被拔擢,升为江浙右丞,拜骠骑将军,并被被顺帝赐名杨完者。此时,两方又成了名义上的合作者。由于杨将张士诚视为手下败将,所以嚣张跋扈,根本不把张士诚放在眼里,久而久之,达识帖睦迩也不被杨完者所敬重。1358年,张士诚看出达识帖睦迩已经对于杨完者失去耐心后,撺掇达识帖睦迩一起合攻杨完者,结果杨被打个措手不及,最终自缢而亡。
那一年,张士诚三十七岁,前路虽说有过辉煌,眼前正式蛰伏期,但也算雨露均沾,面对他的未来更是充满着多种可能。
·朱陈大战士诚阔,割据反元称吴王
两年后的1360年夏天,江南水乡溪水河畔,陈友谅登基称帝,国号为汉,称帝后的陈友谅决心拉拢张士诚一起攻打朱元璋。但是聪明的张士诚是不会甘愿去做炮灰的,除掉杨完者后的这两年间,他已经先后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形成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并且拥兵数十万。另一方面,依然拥有元朝官衔的他也曾多次运粮十余万石至元大都。实际上,进入1360年代后,元朝已经无暇顾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整个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四起的诸侯军阀,军阀混战的局面已经无法改变。
依托于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两方势力的大决战,张士诚不断充盈自己的实力。其实他当时也清楚这个局势。而以后的文章中我们还会提及的一位叫明玉珍的人,他的势力已经逐渐转移到西部的四川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的三足鼎立局势下,朱元璋与陈友谅,不管谁获胜,下一个都会浩浩荡荡地率兵向他张士诚袭来。
公元1363年,朱陈大战有了最终的结果,陈友谅于当年10月3日中流箭而亡,成为战败的一方。而在这场大决战前的当年农历三月,张士诚看准时机遣吕珍出击大败韩宋红巾军刘福通部于安丰。刘福通战死,韩宋皇帝韩林儿被迫投靠朱元璋,反而使朱元璋与韩林儿之间形成了历史上有一次“狭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
陈友谅兵败后的次月,张士诚不得不再次走向台前自称“吴王”,以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正式形成割据势力,一方面反元,另一方面也与朱元璋分庭抗礼。

称吴王后的张士诚
欲知张士诚后来的命运如何,以及这几百年来,人们如何看待他的过往,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