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劝大家滴酒不要粘的人,能把中国酒文化写好吗?咱试试…

吕布省愚 2024-02-11 08:01:29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1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0 分钟)

前面两辑,我们用酒精摄入在体内转化为乙醇的简单化学原理,为朋友们解读了所谓的酒精致癌性的科学原理,并且也从考古学的角度搭配新航路开辟人类在这几百年间跨入海洋文明的契机,简单阐述了酒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处的重要作用。

坦率讲,说酒是第一类致癌物,这也并非是鄙人的原创,相关的信息,其实朋友们在互联网上随处都可以搜索到,并且,此说法在最近舞蹈十年间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或许人们还会用很长的时间来适应这一事实。

上一辑结尾之时,省愚曾表示,在本辑中,会以中华酒文化为主,有朋友质疑在下称“滴酒不沾,能写明白酒文化吗?”

还请各位朋友赏脸,今日,咱们就先讲讲上古时期直至秦汉这段时间的酒文化变迁,一位历史类的博主从历史的角度上浅析酒文化的细节,如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看官多多指正。

·上古祭祀礼仪

首先,我们必须认可一个事实,饮酒是中国上古祭祀典礼之一。那么问题,这个所谓的“上古”是古到什么时候呢?再者,谁又是中华文明中第一个酿造酒曲之人呢?第一个造酒或发明酒的人属实已不可考,目前有仪狄与杜康两说,不过后世多将杜康尊为酒神。再者,造酒业也奉杜康为祖师爷,在文学中杜康两字也成为酒的代名词。比如,此刻或许您瞬间就想到那句著名的乐府诗:

《短歌行》有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诚然,美酒在很长时候都成了人们解去忧愁的法宝。仪狄也行,杜康也罢,不管到底是谁为第一位造酒者,很显然,两位传说中的人物所处的夏朝初期,也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咱们可以肯定的说,中华酒文化的诞生也即是伴随华夏文明所孵化出的一个文明分支,伴随着祭祀神灵与先祖时候的重要物品,早已经写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髓。

中国古代的酒又称“醴”,传统上多用果物制作,是一种甜度高、酒精浓度较低的饮料酒,因为味道甘甜所以常见古人爱饮酒,其实就应该类似现代人爱喝含糖饮料的习惯一样,也因酒精浓度不高才会有千杯不醉之类的形容词。这也即是前面两辑中,咱们反复叙述过的内容,上古时期的所谓的“酒”肯定不是如今动辄超过50%酒精度的烧酒,彼时彼刻的酒来自于果物的酿造,鲜甜味美,世人皆爱之。

见证历史的物件

其实,咱们也能从我们的近邻日本人的文字习惯看出我国古代“醴”的本质。众所周知,古时候,日本深受我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以至于至今日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字。而日语中“醴”一字从古至今皆是甜酒的专称,其他酒类都不能称为“醴”。

·从果酒到烧酒的传承

咱们继续深入诉说,从最开始被发现的果酒,直到如今人们饮用的烧酒,也即是所谓的白酒,这几千年中到底有经历哪些传承呢?

中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后来发展了将谷物糖化再酒化的技术;

先秦时期出现了曲法酿酒;

汉朝建立以后发展了制曲技术;

东汉引进了葡萄酒;

宋朝出现了药酒;

元朝、明朝开始出现了用蒸馏法酿制的烧酒并且发扬光大至今。

所以,可以毫不掩饰的讲,我华夏这片大地是全世界所有民族中对于酒文化的传承做得最到位的一支,同理也是最推崇酒文化的一支。所以,在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这个既定事实下,酒,作为非常隆重高雅的食品,其在祭祀、会盟、祝捷、婚丧喜庆及欢聚迎送等场合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几乎在诸多的典籍中都能见以酒庆贺助兴或祭仪。

酒曲

言及此,或许朋友您可能要质问在下:“你不是说的滴酒不能沾吗?怎么此处又变了呢?”对于有可能存在的这样的疑问,鄙人依然表示不会改变在下的观点。至于为何,且稍安勿躁,咱们继续往下看。

·先秦三代酒文化

先秦上古时期,统治者是如何看待酒的呢?咱们在本文开始的时候曾提及过传说中的人物仪狄。仪狄是夏禹的一个属下,天帝的女儿让仪狄造酒献大禹,大禹饮后觉得甘甜,但大禹很清楚喝酒会亡国,遂疏远酒的发明者。

《战国策‧魏策》载:“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近代学者在《中国史稿》中也写到:“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旨酒。”

而《尚书》载商王武丁和他的大臣对话:“若作酒醪,尔惟麹蘖。”由此,似乎我们可以推测,商代武丁时期,当时已能用酒曲来酿酒了。《通鉴前编》记载:“(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由此,我们似乎有理由猜测,酒精带给夏王朝最后一位国君桀的幸福感致使其被冲昏头脑,应该是导致其灭国的众多原因中的一个。

记载典故

所以,传承下的客观经历,商王朝很好的吸取了夏王朝末期嗜酒成命的教训。所以,史料记载,商朝有制定严惩官吏纵酒的法条:“敢有……酣歌于室,……臣下不匡,其刑墨。”进而推广来看,我们在此猜测,彼时,饮酒并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享有的权力。

到了周朝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对于饮酒以及饮酒文化的史料记录,却相对较少,这是为何呢?还请知晓缘由的朋友在评论区赐教。

·汉朝酒文化

时间节点到了汉朝,相应的饮酒文化又有了变迁。

相传,汉初功臣张良的八世孙张道陵建立五斗米道,设立有“二十四治”,治首即称“祭酒”。“酒”居然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处小细节。

与此同时,汉朝时期,道教也蓬勃发展。早期道教并不严格禁酒,道教戒律《老君想尔戒》亦无禁酒之戒。后期的道教吸收了佛教五戒之说,开始严令禁止饮酒,《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便作出“四酒色财气食荤,但犯一者,罚出”。即便如此,往后的道家人物对酒仍无法忘情,长久以来,并无深刻执行戒酒纪律,但也提醒信徒喝酒不可过量。

所以,此刻似乎耳边想起了那句著名的广告词:“X酒虽好,可不要贪杯!”

东汉时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丁部》则详列出酒的害处,例如:

“凡人一饮酒令醉,狂脉便作”;

“伤损阳精”;

“或缘高坠,或为车马所克贼”。

酒醉之后:

“或为奸人所得”;

“县官长吏,不得推理,叩胸呼天,感动皇灵,使阴阳四时五行之气乖错,复旱上皇太平之君之治,令太和气逆行”。

由此可见,在汉朝,人们已经对饮酒有了极为深刻的认知。

·《淮南子》与《后汉书》中的童话世界

在汉朝著名的《淮南子》中,甚至还记录了一个童话故事般的场景,而这个故事的背景,也与酒息息相关。

高诱在《淮南子》的《氾论篇》有如下字句解析:

“猩猩知往而不知来”注:“猩猩……嗜酒,人以酒搏之,饮而不耐息,不知当醉,以禽其身”。

从这一个简单的注解可以读出,在《淮南子》的记载中,从猩猩爱饮酒这一个细节可以毫不掩饰的看出,猩猩的确是与人类的DNA近似度极高,甚至,连这样的爱好都一样。

而李贤于《后汉书·西南夷传》更是有更为深刻的记录称

“哀牢出猩猩”引《南中志》:“猩猩在此谷中,行无常路,百数为群。土人以酒若糟,设于路。又喜子,土人织草为,数十量相连结。猩猩在山谷,见酒及,知其设张者,即知张者先祖名字。乃呼其名而骂云:‘奴欲张我!’舍之而去。去而又还,相呼试共尝酒。初尝少许,又取子着之。若进两三升,便大醉。人出收之,子相连不得去,执还内牢中。人欲取者,到牢便语云:‘猩猩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竟相对而泣。”

这段略显玄幻的记录,寄托的更多的是汉朝时期的民间传说体系下,人们对于未知科学的一种理解。当我们走向现代文明,了解DNA近似度以后,或许我们也能理解,既然人类也能嗜酒,那么与人类DNA近似的猩猩也没有理解不喜好。这也是对于《淮南子》记录的另一个佐证。

见证沧桑

由此可见,到了汉朝,人们对于酒文化的视角已经超越了贪杯本身,放眼到人的习性角度去探索。若不是古代文化的字句留下这样的点滴,吾辈如今或许都很难想象。

那么,在汉朝之后,中国酒文化又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稍安勿躁,下一辑继续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