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40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3 分钟)
曾有这样一位传奇的武将,他生在元末明初的乱世,以自己强劲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功绩,成为了中华历史上被人长期铭记的英雄人物。
他的老板名叫朱元璋,他也与他的老板朱元璋一样,都是安徽凤阳人。
他的老板原名叫朱重八,朱重八的父亲叫朱五四,朱五四的父亲叫朱初一,朱初一的父亲叫朱四九,朱四九的父亲叫朱百六;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他的本名是否有数字搭配已无从知晓,但是可查的史料是,他的父亲叫徐六四,他的祖父叫徐四七,他的曾祖父叫徐五四。该说不说,这二位,单纯从各自家族的取名习惯来看,来自同一个地方,有着相同的习俗,也有着一样的家庭出身。这几点,似乎毫无疑问。
说到这里,或许您可能猜到了他也就是明初著名的征虏大将军-徐达。

徐达经典影视形象
徐达有多厉害呢?让我们看看他的头衔与称号,或许就能知其一二了。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征虏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并且,徐达去世后,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所以也史称中山武宁王。或许,在朱元璋心中,有了徐达,武事便得以安宁。
关于徐达,他的传奇故事肯定不是一期就能讲述完的,其中最玄幻的江湖传说,莫过于几百年来称徐达的死与一只烧鹅有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日,让我们拉开明初功臣列传系列合集的故事讲述,今日是为第一辑,徐达的去世与烧鹅以及后世对待朱元璋滥杀功臣之间的联系。
·正史中对于徐达去世的记载
首先,在回顾正史之前,我们看看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徐达的。
“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朱元璋评价徐达。
这简简单单38个字,朴实无华,但是凑在一起,却能看出对于徐达五十多岁离开人世后,朱元璋心中的怀念与不舍。那么正史中,徐达的晚年生活是如何的呢?
《明史》中关于徐达晚年的记录,在其《卷125》中有云:
“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这段文字倒是不难理解,其中有一句“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这句话是何意呢?这大概是记载了洪武十七年的一个天文现象。洪武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84年,曾出现过“太阴犯上将”的天象。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十分依赖天象学用以占卜吉凶。关于此处的“太阴”,基本上无异议应该指的是月球,而此处所述“上将”为何,鄙人愚钝,难以解其疑问,还请知晓的朋友在评论区赐教。

徐达剧照
总之,当时这个“太阴犯上将”的天文现象,让朱元璋起了担忧之心,甚至一度认为这是自己手下大将有凶兆的预言。按照《明史》中的这段记载,就在这“太阴犯上将”后不久,身在北平的徐达患病,得了背疽。
那么问题来了,此处所谓的“背疽”到底是什么病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我们可以断定,古书中所记载的背疽,实际上就是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那这个病症是由何而起的呢?显然,在医学发达的当代,我们很清楚不管什么样的病症,无非就是细菌或者病毒所导致。显然,当时徐达的患病与什么“太阴犯上将”没有直接联系,除非这个天象导致当时地球上病毒细菌增多,否则很难找到科学依据。
而徐达感染背疽后的第二年,经过了那个严冬的洗礼后,徐达的病症愈发严重。也就在公元1385年农历二月的某一天,徐达病逝。朱元璋十分痛心老友的故去,为此他特意停止临朝听政,发丧时悲恸不已。然后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都为王爵。并且为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徐达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都位列第一。
以上便是《明史》中,对于徐达去世的描述。原本,这里里外外都没有疑点,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那为什么几百年后的今天,徐达的死与烧鹅牵扯上关系了呢?不急,咱们下面进行解密。
·小说《翦胜野闻》如何说?
首先,给徐达之死添加“此地无银三百两”成分的,是一部小说,名叫《翦胜野闻》。
提到这部《翦胜野闻》的作者,那可名头不小,此书来自于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徐祯卿所作。当时,徐祯卿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共称为“江南四大才子”。您可能在这里面最不熟悉的,也就是徐祯卿了,另外三位的名号,都有所耳闻。那么,为什么徐祯卿最没有名气呢?因为他,32周岁的时候便去世了。

你们是不是想要这个图?
徐祯卿短暂的一生有着辉煌且非凡的履历。他16岁便出过文集,又在26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但是徐祯卿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形貌丑陋。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时的他因为外形原因承受了多大的苦楚。甚至可查的史料发现,因为其貌丑,不得入翰林,最终仅授大理左寺副。那么他所写的《翦胜野闻》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里面收集了当时大多流传于市井上关于明初洪武年间的江湖传说。此书中,专门描述了徐达之死:
“徐魏国公达病疽,疾甚,帝数往视之,大集医徒治疗。且久,病少差,帝忽赐膳,魏公对使者流涕而食之,密令医工逃逸。未几,告薨。亟报帝,帝蓬跣担纸钱道哭至第,命收斩医徒。夫人大哭出拜帝,帝慰之曰:‘嫂勿为后虑,有朕存焉。’因为赒其后事而还。”
这段简单翻译一下,什么意思呢?说徐达患有背疽,朱元璋便命许多医师来治疗,病好了不少。结果朱元璋突然派遣使者带着食物来赐给徐达,徐达在使者监视下,哭着吃完,原文是“流涕而食之”。并且,朱元璋暗中叫医师们逃跑。徐达不久就死了,朱元璋亲自背着纸钱,披头散发、打赤脚走路,沿路痛哭到徐达家,并说是治病不力,命令捕杀所有医师,并抚恤了徐达遗孀。
您看,咱们简单翻译出来,一读,“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记录着实浓厚。换言之,此篇记载有朱元璋涉嫌毒死徐达的意味。其中什么披头散发、赤脚走路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于朱元璋的贬低。但是还好,到《翦胜野闻》出来的时候,徐达的死暂时还没有与烧鹅扯上关系,倒是被暗指是由朱元璋参与的意味已经很充实了。
·王文禄《龙兴慈记》更玄幻
时间轴来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此间,于浙江慈溪,有一位学者名叫王文禄。王先生考取功名后,在当时的南直隶江阴县做过县典,后升任祁门巡宰。
王文禄先生曾编写过一本史料笔记,被称为《龙兴慈记》。其实在当时,文人编写史料笔记或者笔记小说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拿鄙人作比喻,如若愚钝的在下也要编写一本类似的书籍的话,或许此书会被取名为《省愚杂谈》。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龙兴慈记》中描述的徐达之死。《龙兴慈记》说,徐达患有“背疽”,不能吃鹅肉,但朱元璋刻意赐徐达“蒸鹅”,徐达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

上这个配图最为合适
打字到此处,不由得没忍住笑出了声。首先,省愚一如既往地表达对于先贤学者的尊重,然而在下真的想说,王文禄先生对于徐达之死的描述,实在过于玄幻,真乃无稽之谈!何出此言呢?我们下一段详述。
·清朝学者都看不下去
首先驳斥一个很无聊说法,即是所谓中医传说鹅为“发物”,吃了背疽会发作而死。那么到底什么叫发物呢?如果您身边或者您自己就是学医的朋友,您可以很直接的了解到,现代医学中根本就没有“发物”这一说。
然而,在传统医学的观念上,或者说,在明朝时期的医学视野里,很多种类的食物都会被称为发物。一类是有腥、膻味的食物,比如海鱼、虾、羊肉等;另一类则是辛辣食物,比如辣椒、葱、姜、酒等;还有一些食物没有特殊的味道,也被大家称为发物,比如鹅肉、鸡头、韭菜、饴糖等。说白了,似乎只要不是大米或者面粉,其余的食物都是发物。
只能喟叹当时人们所缺失的自然科学的常识,缺失到了何等的地步。

好吧,你们要的可能是这张图
再者,朱元璋给徐达赐烧鹅这一事就没有任何史料溯源的根据,退一万步说,徐达真是吃烧鹅吃死的话,只能是吃太多了消化不良给撑死的。别说吃烧鹅没有影响,就是烧天鹅,烧鸵鸟,吃了除了觉得香之外,不会有任何的其他感觉。
对于吃烧鹅致死的说法,就连清朝时期的学者都看不下去了。
写出过“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著名学者赵翼,曾在《廿二史札记》(卷31)写到:
“如龙兴慈记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
赵翼先生也因为自己对于学问的尊重进而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享寿87岁,笑看风云,秋月春风等闲度,不过人生一回眸。赵先生在《廿二史札记》直言不讳地说,所谓烧鹅导致背疽发作而死的传闻,纯属无稽之谈。
·21世纪开始另类传播
诚然,如此经不起推敲的所谓“烧鹅致背疽致死”论,为何就流传了几百年,甚至到了21世纪后还广为传播呢?省愚思忖再三,想到了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后世对于朱元璋已经完全打造出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形象,对于后世眼中的朱元璋,他似乎必须将所有的功臣诛杀还足矣承载他明朝开国皇帝的形象。尤其是到了清朝后,锻造朱元璋的暴君形象十分有益于清朝统治者针对江南义士们的思想枷锁的稳固。所以,作为朱元璋手下的得以善终的老兄弟,徐达也不得不披上被朱元璋诛杀的外衣。
其次,用吃了一只烧鹅导致背疽发作这样的罕见死亡原因可以博得学术界的眼球,成为人们数百年间的谈资。用一个贴切当代传媒学的话语来讲,传播这一说法可以获得极大的流量扶持,让原本不了解朱元璋徐达的朋友都愿意坐下来去了解一下,吃一只烧鹅如何会导致一位勇冠三军的武将的去世。
第三,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只要涉及朱元璋与徐达的桥段,如果没有烧鹅的加成,观众可能都不知道剧情演到何处去了。所谓曲高和寡,只能用这般平实的写照让观者能够坐下来找寻影视作品中的细节,从而获得那些应有的掌声。
言及此,心中不由得想起两三句有感而发的悲怆,人们其实并不在意他听到的是否是实情,他只愿意听到他想要听到的就足矣。徐达的死,与朱元璋无关,更与烧鹅无关,在当时医疗条件中,人的生命极度的脆弱,在加上徐达一生戎马,注定一身伤病。他去世后,朱元璋对他的评价高过明初所有的功臣。那么徐达的一生中,除了这件荒诞的“烧鹅背疽”事件外,还有哪些值得细说的桥段呢?请各位看客拭目以待,我们合集内下一辑,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