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回顾历史,才能发现有些道义和责任是无法消磨的,我们最亏欠的,永远是农民和农民工群体

今来我思 2025-02-22 13:00:41

在未来很长期间内,关于老龄化和退休金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甚至也是一个问题和难题。

2024年最新的数据是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10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6%,目前的情况其实已经很严峻了,我国老龄化的程度正在快速加深、加重,因为如果按照国际常用标准,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达到7%,就属于老龄化社会。

无论城市的老年人,还是农村的老年人,数量都很庞大,那么老年人赖以生存的退休金怎么样呢?如果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底子厚,出现退休金的巨大差距尚可理解,但我们的现实却是相对于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我们养老金体系的内部差距很大、贫富极为悬殊。

处于顶端的约7%的老年群体,他们每月养老金的平均值在6000多元人民币,其中不乏退休工资超过20000元、医疗服务能够实报实销的群体;

处于中间层的企业退休职工,每月养老金的平均值在2000多元人民币的水平,这个群体占比约38%,无论是曾经的老三线国营企业,还是21世纪后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平均退休金真的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比如朋友们印象,老年人每月5000多元、6000多元都是常态,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而剩下约55%的城乡居民其实主要就是约1.71亿农村老人,他们每个月的平均养老金是223元,如果质疑这个数据甚至不服气,可以自己去各地和各级政府网站上查询,有些地方的水平还达不到223元人民币,不知道会不会让一些朋友失望?

而有的朋友一直是这样的观点:因为农民和农民工不交各类保险,所以老了以后能有100元、200元等于是额外多出来的,是国家的无偿补助和特殊照顾,至于没钱看病,肯定是假的,不是有新农合吗?

其实,这223元人民币,既不是对约1.71亿农村老人的补助、补贴以及照顾,而是一种必须要做的补偿,并且这种补偿还远远不够。

从50年代开始,为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城市与乡村、工业品与农产品就开始执行“剪刀差”,也就是工农业产品价格之差,工业品的价格高、农产品的价格低,形成落差——本质上就是通过不合理不平等的交换,剪掉农民的利益,补贴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

在长达30年左右的时间里,剪刀差是如何剪掉粮食价格的呢?那时国营粮店的一斤大米才卖一角三分或者一角四分,在实行统购统销的背景下,农民卖米给国家也就一斤一角而已,至于麦子、玉米、高粱等情况也差不多,重点是这些收购价格可以做到几十年几乎没有变化。

尤其是在人多地少的浙江、江苏等地区,平均每一个农户也就5-6亩地,一家老幼大至5-6口人,正常年景全年产粮3000-4000千斤,收获时节就卖粮1000多斤、剩余口粮2000多斤,如果不计算相关工业品的成本,收益最多100多元钱。

可是,真的无法不计算工业品的成本,农机、柴油、化肥、薄膜、农药和其它农用物资,即使价格全部指导和限制,也远远高于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所以,如果把这些与种粮必然使用到的工业品计入成本,大部分农户一年下来就是接近白干,所谓的工钱也就是换回了一年的口粮。

要想有一点儿活钱,那就是工分,一个工分约几分钱,一天十个工分值,各个生产队不一样,情况最好的也就几毛钱。到了年终结算时,劳力多的人家,一年大致在200-300块钱——不过这种情况在一个生产大队里面可不多,也就个位数。

除了种粮会跟工业品发生直接关系,那个阶段的农村和农民还有两块也必须跟工业品发生关系。

最直接的感受当时是日常生活当中,在农产品价格放开之前,工业品价格的“剪刀差”是真的很锋利,比如20世纪50-70年代,尽管自己也能做一些粗棉布、压榨一些食油,但是,热水瓶、铁锅、胶鞋、雨衣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工业日用品,农户既无法自己生产,又一年四季离不开。

结果当然是农户一年到头积攒下来的几十块、一两百块的辛苦钱,绝大部分都化购买这些基本必需的轻工业品了——即使到了70年代中后期,城市居民家中常见的三大件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相对很少,三大件全部都有的农户,要么是干部家庭,要么有子女在城市工作。

三大件其实比那些日常轻工业品更锋利,比如70代中期,一块上海牌手表大约为120块钱,折算成稻谷需要1200斤以上;一辆自行车,需要种三亩地的全部粮食;一台缝纫机,则需要种三到四亩地的全部粮食——全部粮食,就是如果不交公粮的话。

按照80年代末的统计数据,在50-70年代,农产品的价格与其实际价值相比,至少压低了37%;而工业品尤其是与农民生活直接关联的轻工业品价格,至少抬高20%左右,一年剪刀差可以剪出350亿元人民币以上,帮助发展工业、发展城市、补贴工人及各类机关的日常运作。

一旦农产品价格部分放开之后是个什么情况,最明显的就是9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大家都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粮食并不是那么廉价、工业品的价格也并非真的就要高高在上,曾经1200斤以上的稻谷,才能买一块手表,现在一半就能买到——在那至少30-40年的时间里,三四十年里,农产品价格被刻意压低了多少、工业品被刻意拉高了多少,数代农民损失了多少利益,已经无法算清了。

时至今日,提高收入、扩大内需,已经再次成为时代呼唤的重点,这个时候需要想到我们曾经亏欠很久的群体——不能落下农民和农民工,尤其是约1.71亿农村老人,至于223元人民币,并不是所谓的额外的补贴或者照顾,而是一种补偿,很明显,目前的补偿力度还远远不够,跟农民、农民工的历史贡献和巨大付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提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