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共产党员:参加十月革命,被列宁接见,见证共产国际诞生

在温哥华的麦克 2023-09-22 00:51:07

前言

在位于首都北京新建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有一件特别的文物往往会被前来参观的游客所忽略,它被陈列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是一台普通的俄文打字机。然而这台打字机的简介牌却写的是刘绍周参加共产国际一大所使用的俄文打字机,要知道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才诞生,而共产国际一大召开的时间是在1919年3月,那么在建党之前,这位代表中国参加共产国际一大的刘绍周究竟何许人也?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最早移民俄国的中国工人领袖

刘绍周是广东人,于1892年出生在广州,由于受到广州悠久的对外通商和交流的影响,在他5岁那年,就跟随父亲刘峻周移民到当时隶属于沙俄的格鲁吉亚,靠经营茶叶生意养家糊口。

不过刘家的茶叶生意十分成功,没过几年就成为格鲁吉亚有名的华商富户,因此刘家也有条件为刘绍周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1909年,不到17岁的刘绍周就考取圣彼得堡大学数学物理系专业,毕业后前往北高加索地区担任中学老师。1916年刘绍周辞去教职,重返圣彼得堡,按照原计划前往圣彼得堡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深造,但此时的俄国正处于剧变前夜,时代的车轮将刘绍周卷进革命的洪流。

就在刘绍周办理入学手续后不久,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而在沙皇政府被推翻前为参与一战,将俄国大量男性劳动力强行征兵送往前线,导致后方修筑铁路等基础设施所需人力出现严重短缺,故而从中国东北一带引进华人劳工。这些华人劳工固然工作勤奋,且吃苦耐劳,但却饱受剥削和歧视。随着俄国局势持续动荡,他们纷纷前往北洋政府公使馆请愿,恳请公使馆协助他们回国。

虽说当时的北洋政府驻俄国公使刘镜人非常同情华工的遭遇,但弱国无外交,他也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华工补发护照和国籍证明。刘绍周闻讯以后,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毅然选择退学,投入到为华工发声的人道主义事业中去。

其实刘绍周之所以这样做绝非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特别是他最大优势为精通俄语,无论是方言典故,还是文化习俗,均熟练掌握,并且旅俄多年也有雄厚的财力和人脉,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1917年4月,刘绍周正式发起成立中华旅俄联合会并当选为会长,为了帮助华工解决实际困难,刘绍周采取对症下药的举措,例如对于谋生需要仍想留在俄国的华工,由联合会负责介绍新的工作并争取到与俄国人同工同酬的待遇,对于生病的华工,由联合会统一收治联络医院安排治疗,对于想回国的华工,则由联合会出面办妥护照等所需证件,然后想办法与铁路客运部门和海关取得联系。

为了维护华工的合法权益,刘绍周甚至还与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俄国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举行会谈,并得到克伦斯基承诺将全力配合联合会的工作。就这样刘绍周凭借着自己出色的领导能力成为旅俄华工领袖,不但受到克伦斯基赏识,还逐渐进入到列宁的视线中。

被列宁三次接见登上共产主义政治舞台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而由刘绍周领导的中华旅俄联合会旗下有多达万名华工积极投身革命,或加入工人赤卫队,或加入红色近卫军,抑或参加红军,拿起武器直接赶赴前线与白匪军作战,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这个过程中刘绍周起到了积极协助的作用,相较于北洋政府拒不承认苏维埃并撤走公使馆,刘绍周对革命的支持和超凡的组织领导力,终于得到了列宁的正式肯定。

1918年中华旅俄联合会召开二大,一致通过决议改名为中华旅俄华工联合会,接受苏维埃政权的领导,刘绍周则连任会长。同年底联合会迁往原北洋政府公使馆办公,刘绍周也成为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并由列宁签发公务免票乘车证明。

同年刘绍周受到列宁第一次接见,不久后就接到了来自莫斯科外交人民委员会的任务,由刘绍周主编中文报纸《大同报》,一方面负责旅俄华人社区日常通讯,另一方面与中国取得联系,宣传十月革命。12月底,中华旅俄华工联合会正式成立了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支部,刘绍周成为首批共产党员。

1919年3月共产国际一大召开,刘绍周作为中国代表,以中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名义参加会议,而文中开头提到的打字机,即为刘绍周出席会议期间记录列宁讲话的俄文打字机。同年11月19日,列宁第二次接见刘绍周并授予其证明书,上面明确写道所有苏维埃机关都要为刘绍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协助。

随着共产国际的诞生,刘绍周的新任务为传播共产主义思潮,1920年6月中华旅俄华工联合会召开三大,这次代表大会由加里宁亲自出席致辞,列宁和孙中山名列大会名誉主席。会后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华人中央委员会,又名共产华员局正式成立,刘绍周当选中央委员并成为该委员会的负责人,还以这个身份参加了共产国际二大,列宁则第三次接见刘绍周,当中提到了要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议题。

然而刘绍周领导的共产华员局存在先天局限性,那就是没有同中国广大工农和知识分子实际相结合,其制定的军事冒险主义路线,即先在中国边疆地区建立地下组织,然后从新疆和东北兵分两路,再联系孙中山在华南策动北伐,最后三路合击,直捣北京严重脱离当时国情,注定无法挑起中国革命重担。

因一场意外车祸回国从此默默无闻

更关键的是,在1920年底,刘绍周于一场火车事故中受伤,为了养伤,再加上当时的北洋政府派代表团访问苏俄,决定在莫斯科设立总领事馆恢复外交上的联系,因此刘绍周认为自己已完成使命,是时候该回到祖国了。

与此同时,以维金斯基为首的共产国际工作组来到中国,组员包括了解中国国情的旅俄华工杨明斋,在杨明斋的牵线下,工作组与陈独秀和李大钊建立联系,而共产华员局也在刘绍周回国后不久实际停止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刘绍周回国途径满洲里口岸车站时,还与当时的北京《晨报》赴俄特约记者,未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有过一面之缘,据瞿秋白在《俄乡纪程》一文中回忆:“刘绍周是在俄留学生最出色的一个人才。”

至于回国之后的打算,刘绍周最初设想是前往北京,但不料北洋政府想要逮捕他。为了躲避迫害,刘绍周改名刘泽荣,就近从满洲里前往哈尔滨,担任中东铁路监事会监事,还被选为哈尔滨市议会议员和临时自治委员会会长,短暂代理过哈尔滨市政当局负责人职务。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刘绍周不愿当亡国奴,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效劳,于是返回关内,担任北京大学俄语专业教授,七七事变后又跟随北大南迁至昆明,于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教职。此外从四十年代开始,刘绍周又历任重庆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1949年刘绍周跟随包尔汉陶峙岳起义,参与新疆和平解放。

建国后刘绍周接受周总理邀请,被聘为外交部条约委员会法律顾问,并被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经周总理和陈毅元帅介绍,刘绍周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刘绍周。

作为国内俄语专业权威,在周总理的鼓励下,刘绍周还主编了《俄汉大辞典》,至今仍为中国出版的最全俄语文法参考书籍。

1970年,刘绍周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而他在共产国际一大会场使用过的俄文打字机一直被儿子刘仁珍藏,后捐献给黑龙江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2021年,为纪念建党百年,这台打字机从此落户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向游客介绍刘绍周这位党史中鲜为人知的先辈革命故事。

本文参考资料:《旅俄华人共产党人考》,《旅俄华人政治领袖刘绍周》

0 阅读:1

在温哥华的麦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