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是古代中国一部分:这座东北小城出土的石碑,直接打脸韩国

在温哥华的麦克 2023-09-20 15:38:06

前言

1877年的一天,伴随着晚清政府被迫解禁东北,允许关内汉人前往开垦,是为闯关东的风气开始兴起,一群农民在中国与朝鲜半岛边境接壤小城吉林集安洞沟一带进行开荒的时候,竟无意间挖到一块石碑。很快当地官府闻讯后立即赶来,经过仔细辨认,这才发现石碑通篇都是汉字,文体也为古汉语文言文,内容则是介绍高句丽第十九代国王,好太王高谈德的一生。最关键的是,这块石碑还全面概括了高句丽建国史,证明了高句丽是古代中国一部分,而这也恰恰是今天的韩国不敢正视的议题。

高句丽得名于汉四郡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发兵五万,远征朝鲜半岛,消灭了卫满政权,将整个半岛纳入西汉版图范围。为了巩固西汉的统治,汉武帝下旨于当地设置乐浪,玄菟,真番和临屯四郡,其中玄菟郡治所最初设在夫租县,即今天的朝鲜半岛咸镜南道咸兴市,等到汉昭帝即位后,西汉调整四郡行政区划,撤并真番郡和临屯郡,并将玄菟郡治所迁至今天的辽宁新宾一带,命名为高句丽县。

截止至西汉末年,高句丽县共有上万户,超过5万人,还有一县侯,享受朝廷俸禄。

到了公元前37年,一位名叫高朱蒙的年轻人从松花江嫩江一带逃往高句丽县下辖的卒本川,即今天的辽宁桓仁,于境内建城五女山城,然后定都,最初的国号为卒本扶余,因为高朱蒙正是西汉藩属少数民族政权扶余的王子,为躲避同父异母的长兄迫害才率领属下逃至高句丽县。经过长达数年的南征北战,高朱蒙将势力范围延伸至长白山一带,成为一股新兴的东北少数民族政权。

不过高朱蒙对外仍然臣服于西汉,他继承了高句丽县侯的爵位。王莽篡汉以后,公元12年,因高朱蒙拒绝出兵协助王莽的新朝攻打匈奴,导致王莽大怒,不仅两次发兵高句丽县,最终诛杀了高朱蒙,传首长安,还将高句丽县改名为下句丽县,试图抹去高朱蒙的痕迹。

高朱蒙死后由其长子高类利即位,迁都国内城即今天的吉林集安,还在集安附近的丸都山上另外修建卫城来拱卫,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正式定国号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争雄

高类利即位后开始了励精图治,同时利用了中原正处于绿林赤眉起义混战且无暇顾及边疆的时机,大举出兵基本控制了玄菟郡,尤其是高句丽县治所的绝大多数领土。因此从高类利开始,国号由卒本扶余正式改为高句丽,而高类利则自称琉璃王,并追封高朱蒙为东明王。

随着光武帝刘秀成为最后的赢家于洛阳建立东汉王朝,高类利也知道审时度势,公元32年,高句丽使臣到访洛阳,向东汉称臣纳贡,由光武帝册封高类利为高句丽国王。

作为高句丽迁都集安后的第一个都城,国内城就在今天的集安市中心附近,以高句丽遗址公园为核心开始辐射,整座城池为方形结构,周长2741米,是在原玄菟郡土城基础上加盖石条和石块,分为平民区,贵族区和官署区,至今仍保留着完好的城墙和排水系统。

至于丸都山城则是依山而建,整座城池直接修在集安丸都山山顶上,海拔将近700米,周长也有6000余米,山顶深处即为王宫,有六座城门守卫。而在丸都山山下则是洞沟古墓群,如今是高句丽古墓博物馆,分布着大量封土墓和积石墓,墓主人包括高句丽王室贵族和早期国王,墓室壁画由青龙白虎,以及伏羲女娲等组成,证明了高句丽与古代中国中原王朝文化是一脉相承。

其中当高句丽第三代国王,大武神王高无恤在位期间,因曾密谋东汉辽东领土,从而导致东汉出兵征讨,丸都山城被围困了整整三个月。高无恤一方面凭借山势固守,另一方面则派遣使臣向山下的汉军送鲤鱼和美酒劳军,令东汉误以为城中粮草物资丰富,这才退兵。

在经历了这一遭后,高无恤开始把扩张领土的野心转向朝鲜半岛,居然攻占了乐浪郡。而光武帝闻讯后不久就派兵渡海收复乐浪郡,同时也与高句丽议和,以半岛中部清川江为界,江南归东汉,江北则归属高句丽。

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高句丽重新点燃了对中原领土的觊觎野心,但此时高句丽对辽东的多次进攻均被太守公孙康挫败,并且公孙康还成功反击,攻破国内城,俘虏三万高句丽人。为了躲避辽东公孙氏政权的锋芒,高句丽于公元209年迁都丸都山城。

等到了三国时代,高句丽更是多面下注,等待时机,先是在公元234年,高句丽使臣同魏明帝曹睿使臣举行会谈,商讨和亲的可能性,紧接着当孙权派人前往辽东试图册封公孙渊为燕王而未成时,遭公孙渊斩杀的东吴使团幸存使臣逃到了高句丽。对此高句丽第十代国王,山上王高位宫下令安全护送东吴使臣返回内地,并向孙权进贡貂皮和野鸡。

公元237年,司马懿出兵辽东灭掉公孙渊,在此过程中高句丽曾派出士兵上千人去协助魏军,并杀死来自东吴试图联络高句丽的孙权使臣。当司马懿班师回朝后,高句丽立马翻脸,攻占了辽东郡西安平县,即今天的辽宁宽甸,此举直接导致司马懿决定派遣大将毋丘俭荡平高句丽。

公元244年,毋丘俭亲率上万步兵和骑兵直捣高句丽,一举攻克丸都山城,焚毁城墙和宫殿,歼敌8000余人,第二年又攻克国内城,将国内城化为灰烬。

为了追击高句丽残余势力,毋丘俭还扫荡了朝鲜半岛和今天的俄罗斯滨海地区,完全收复了汉四郡,令朝鲜半岛重归中原王朝管辖。胜利班师前毋丘俭还下令刻石记功,是为毋丘俭记功碑,现为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经过毋丘俭的这番征讨,高句丽元气大伤,数十年都恢复不起来,直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高句丽才再有机会反击,重建集安故都,并从张辽孙子张统手中夺取了乐浪郡和带方郡。

好太王碑:高句丽走向强盛时期的见证

西晋永嘉之乱和东晋南北朝战乱给了高句丽崛起和扩张的大好时机,本文开头提到的好太王高谈德和好太王碑,就是直接文物证据。

在高谈德在位期间,高句丽一方面向远在江南的东晋南朝称臣,另一方面则不断利用北朝十六国前燕,后燕,北燕三燕相争见缝插针,公元404年,高句丽大举出征,拿下辽东半岛全部疆域。

在夺取辽东后,高谈德下一个目标是拿下整个朝鲜半岛和日本岛。于是他先是亲征百济,攻克十余座百济城堡,歼敌近万人,然后利用新罗的求助,出动水军在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海领域同倭人大战,令倭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敢踏入朝鲜半岛半步。

公元414年,高谈德病逝,高句丽为了纪念他开疆拓土的功绩,在集安和朝鲜半岛南部分别刻石立碑,是为好太王碑,如今只有位于集安太王乡的好太王碑是在中国境内。好太王碑是用整块凝灰岩雕琢而成,长185厘米,宽612厘米,碑文全文均使用汉字隶书书写,在提到高句丽第一代国王高朱蒙时,碑文完全采用的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称高朱蒙是中国神话最高主宰“天帝之子”,汉家后裔,母亲是黄河水神河伯的女儿,即“河伯女郎”。

有趣的是,好太王碑更是第一次使用倭寇这个词来形容日本,此后被沿用至今,同时碑文提到的高谈德年号为永乐,当明朝燕王朱棣于靖难之役获胜后称帝选取年号,明知道是重复但仍然使用永乐二字,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朱棣对高谈德是英雄惺惺相惜。

长寿王陵:高句丽走向巅峰后盛极而衰

在距离好太王碑不到3公里的地方有座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长寿王陵,整座陵墓为梯形坛状结构,共有七坛,高13米,由22层石条堆砌而成,墓室位于第五坛中央,里面为石室结构,墓顶则有专门的封墓石,总计耗费石材多达50余吨。如此规模宏大的王陵,埋葬的是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长寿王高琏。

高琏在位时间高达78年,享寿97岁,在他即位时期,高句丽疆域达到顶峰,北至今天的辽宁辽河流域,西临黄海,东至日本海,南到韩国汉江,人口将近百万人之众。

不过也正是从高琏开始,高句丽迁都平壤安鹤宫,将发展重心彻底转向至朝鲜半岛。

但是高琏依旧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东晋尚在时,他向晋安帝纳贡,接受乐浪郡公的册封,刘裕代晋建立南朝宋后,他又向刘裕纳贡,接受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的册封,北魏崛起后,他又向北魏世祖纳贡,接受征东将军,辽东郡开国公的册封。

然而高琏仍然试图入主中原,十六国后燕灭亡后,高句丽迅速出兵,一度占领了今天辽宁西部地区,北燕灭亡后,高句丽先是收留了其末代君主冯弘,紧接着为了阻止冯弘南下投奔南朝宋,又将其杀害,吞并了北燕剩余的全部人力和物资资源。

因北燕是被北魏灭的,所以高句丽当初收留冯弘得罪了北魏,后来杀死冯弘又得罪了南朝宋。为了避免北魏和南朝宋同时出兵报复影响高句丽朝鲜半岛扩张计划,高琏采取同时和解和称臣的举措,先向南朝宋进贡800匹战马,接受征东大将军,乐浪公的册封,再向北魏进贡弓箭和金银,接受车骑大将军,太傅的册封。

随着高琏去世,高句丽再也造不出像长寿王陵这样宏伟的建筑,公元668年,由薛仁贵率领的唐军攻克平壤,俘虏了高句丽末代国王高宝藏,宣告了高句丽覆灭,而高氏子孙被安置在今天的辽宁台安大高丽房子村附近,与汉族完全同化,只有族谱记载他们是高句丽长寿王后裔而已。

本文参考资料:《三国史记》,《高句丽历史概述》,《吉林文物志》

0 阅读:0

在温哥华的麦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