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老师要求写一篇周记。儿子坐在书桌旁,小脑袋歪着想了一会儿,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这周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没什么可写的。我就写一篇课文分析吧。小家伙先理顺了一下思路,最后还不忘夸夸自己:老师看到后一定会说:嗯,言之有理。不错不错。儿子已经完全在洋洋得意中迷失了自我。


虽然说儿子也算就地取材,但还是有些偷懒了。这一周真的什么都没有发生吗?每天都是崭新的,每天都会有或大或小的事情发生。就看你是否用心留意。其实是平时疏于观察,疏于发现,所以才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那写作的素材从何而来呢?
当我们写作的时候苦于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问题出在哪里呢?
素材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
善于观察,是取得素材的一种方法,这是直接获取素材的方法。正像罗素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体悟,你会发现,生活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但有时,无心之举,也会让我们邂逅好的素材。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这种契机可遇而不可求。
有一次,偶遇一位奶奶,非常健谈,和我聊天的时候打开了话匣子,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奶奶非常的有见地。从城里聊到了乡下,从孩子们聊到了教育。过去现在未来在奶奶的侃侃而谈中切换自如。奶奶的观点独到而犀利,奶奶的很多观点深深吸引了我。在我们将近一个小时的聊天中,奶奶的话耐人寻味,我决定将这些交流记录下来,于是,一篇文章应运而生。

本是无心之举,却输出了一篇文章。所以,生活,才是最好的素材之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是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的瞬间。它们因为有心而被发掘,因为思想而融合贯通。生活的表象加上思想的桂冠,就是一篇独到深刻的文章。

我本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更不喜欢主动和人打招呼,但从遇到奶奶那天开始,我觉得,要善于和人沟通交流,因为只有交流才有灵感的火花。拒绝沟通就拒绝了灵感的多种可能。
积累素材最普通也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博览群书,多见多闻,观今鉴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徜徉在古人的智慧里,我们的思想将更加闪耀。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每一本书,都给予了我们不同的精神滋养。每一本书,都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和天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纵横上下五千年,将是我们信手拈来的素材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