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脾太虚,肝太热,守好这2处“门卡”,能帮一个是一个!

乖乖评养好的 2025-01-09 21:46:35

抽动症,脾太虚,肝太热,守好这2处“门卡”,方法不保密,能帮一个是一个!

我在临床,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个时代,好像变成了不治之症的温床。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怪病的孩子却多了起来。

就拿抽动症来说,家长带着孩子去了很多医院,一种药控制不住,再加一种,一片不行加到两片三片,却始终治不好。

抽动症的祸根其实就是肝太热、脾太虚了,解药就在身体里。

我有一个抽动症患者,10岁男孩,抽动症3年了。

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耸鼻,嘴角抽动,发出奇怪的声音。这些症状让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受下降,性格也变得内向、自卑。

家长说孩子情绪越来越不稳定,脾气急躁,容易生气,服用西药以来,食欲越来越差,大便也不太规律,时而干结,时而溏稀。

刻诊:见患儿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舌尖红,舌苔薄黄,舌边有齿痕,脉弦细。

我给孩子详细辨证后,直接告诉家长,抽动症是肝风,但也不能只在肝上找毛病,孩子的症状就是典型的脾虚肝热,气血淤堵了。

反复斟酌之后,给他制定了方案,调理思路:清肝泻火、健脾益气。

组方:柴胡、黄芩、栀子、白芍、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钩藤、蝉蜕、鸡内金、炙甘草

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帮助孩子缓解压力,稳定情绪。

一段时间后抽动症状大大缓解,情绪、睡眠和饮食都正常了。

随后继续巩固一段时间,患儿的抽动症状逐渐消失,面色变得红润,一切恢复了正常。在后期的回访过程中,未见复发。

中医讲,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热过盛,则肝风内动,可引发抽动症状;

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无法濡养脏腑,影响身体正常功能。

且脾与肝在五行中为相克关系,脾虚也易导致肝木乘脾土,进一步加重病情。

因此采用清肝泻火、健脾益气的方法,守好这2处“门卡”,把抽动挡在门外!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栀子清肝泻火,以解肝热之象;白芍养血柔肝,与柴胡相伍,调节肝气;

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健脾益气,促进脾胃运化,增强后天之本;

钩藤、蝉蜕平肝熄风,缓解抽动症状;

鸡内金消食健胃,助脾胃消化;炙甘草调和诸药。

虽然抽动属于“肝风证”,但也涉及其他脏腑。

治疗抽动症,需要平肝风,但是不应该只专注肝的问题,而应该在身体偏颇的纠正,找到真正的“解药”。

保持健康体质,孩子才不会反反复复。

1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