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是抽动症的“助推器”?儿科医生提醒:孩子千万别碰这3种食物,否则抽动症越来越严重!

大家好,我是中医儿科夏新红主任,今天讲讲抽动症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吃鸡肉?
看诊中问及孩子饮食情况,我发现很多孩子喜欢吃鸡肉,尤其是炸鸡、烧鸡,也是妈妈们的首选食材。
抽动症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与“风” 有关,是一种风动之证。《本草纲目》中提到鸡肉 “多食生热动风”。孩子本身抽动症属于一种内风扰动的状态,所以食用鸡肉可能会加重这种“风动” 的症状,导致抽动更加频繁。

《黄帝内经》也提到“肝病禁辛”,由于鸡肉属辛味,所以当肝脏有疾病时,按此理论应禁食或慎食鸡肉。
因此,对于抽动症的孩子而言,说鸡肉是“助推器”,有其一定的道理,尽量让孩子少吃,补充蛋白可以选择其他肉类。
日常除了鸡肉,这3类食物,对抽动症会造成更大的风险,吃的越多,抽动症越严重,甚至反复发作无法痊愈!

1、甜食
如蛋糕、巧克力、糖果等,甜食性质黏腻,过量食用甜食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甜食容易产生湿热、痰浊,脾胃湿热加重可能会进一步扰乱肝的功能,使肝风更易妄动,从而导致抽动症状加剧。

2、咖啡因食物
如咖啡、浓茶、奶茶、某些能量饮料等。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过量摄入对于抽动症症患者来说,极易加重抽动的症状。

3、过敏和不耐受食物(需做检查)
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肠道和大脑之间通过神经-肠道轴进行双向通信。过敏和不耐受食物会通过刺激肠道,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干扰神经递质的平衡,加重抽动症。

除了饮食调整外,中医调理也是治疗抽动症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一个案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抽娃家长们少走冤枉路。
患儿,男,9 岁,起初表现为频繁眨眼,家长以为是眼睛疲劳,使用眼药水后无改善。随后逐渐出现咧嘴、耸鼻、摇头等动作,且抽动频率逐渐增加。
刻诊:食欲一般,偏爱肉食,不喜蔬菜,大便干结,2 - 3 日一行。多梦易醒,入睡后多汗。面色偏红,舌质红,舌苔薄黄,舌尖有红点,脉弦数。

综合判断,属于肝风内动、痰火扰心之证。
开方如下:
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胆南星、浙贝母、瓜蒌、茯神、远志、龙骨、牡蛎、僵蚕、蝉蜕。

同时,建议避免上述食物的摄入,保持清淡饮食。
一个月后,家长反馈,患儿抽动症状频率有所降低,咧嘴、耸鼻动作减少,睡眠改善。
继续服用中药并调整生活方式,坚持三个月,抽动症基本消失,仅偶尔有轻微眨眼。

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易致脾胃运化失常,积滞内生,蕴而化热,炼液成痰。
痰热互结,上扰心神,引动肝风,则发为抽动。
治以平肝息风、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之法。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
黄芩、栀子——清热泻火;
胆南星、浙贝母、瓜蒌——清热化痰;
茯神、远志——宁心安神,助睡眠;
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僵蚕、蝉蜕——祛风止痉。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之功。
温馨提醒:每个孩子的体质和病情不同,中医调理需要因人而异。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勿擅自套用,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