腈菌唑是一种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广谱性强对多种真菌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具有很强的内吸性,喷洒到植物体上的药剂能被作物内吸,转移到作物内部达到防治效果,不会对作物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腈菌唑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病害,只要及时喷洒即可产生良好的防治效果。
腈菌唑防治哪些病害?腈菌唑防治的病害有很多,主要是针对一些果树的病害以及小麦的一些病害。
果树方面,苹果的黑星病、白粉病、红斑病、火斑病等果实表面或者叶子表面的一些病害。
梨的黑星病、白粉病、锈斑病等表面一些病害。
葡萄的霜霉病、霉腐病、白粉病等,也是表面一些果实或者叶子的病害。
小麦的白粉病、条斑病、纹枯病等小麦的主要病害对小麦分蘖、抽穗等影响较大。
腈菌唑具有广谱性,防治多种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使用腈菌唑进行防治后,可以在其一段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第二天就能观察到效果,但是这段时间效果在30%至50%之间,可以通过喷洒一到两次保持其防治效果。
不同作物上所针对的病害不同,是因为真菌的种类不同,但是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通过一个叫做“麦角甾醇”来繁殖。
腈菌唑如何起到杀菌作用?“麦角甾醇”是一个胆固醇类似物,在生物体内起到使细胞膜完整,细胞分裂繁殖等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麦角甾醇,细胞膜就会出现孔洞,失去在生物体内功能发挥的能力,也就不会有健康的后代。
腈菌唑对各种真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干扰生物体内“麦角甾醇”的合成过程,使其无法合成,从而杀死真菌。
其作用机制为:腈菌唑进入真菌体内,通过酯化反应,转化为1-羟基丙基噻烷醇酯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化为腈氟烯醇酯,从而起到杀灭真菌的效果。
腈氟烯醇酯进一步通过抑制真核生物体内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通路中多烯甾烃合成酶的活性,对多种真菌起到抑制作用,并且抑制程度与浓度成正比关系。
腈氟烯醇酯虽然是腈菌唑经过转化得来,但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活性物质存在,因此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多烯甾烃合成酶足够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从而使得“麦角甾醇”合成过程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中断。
腈菌唑对作物会有影响吗?腈菌唑是植物保护的一种药剂,应用于农业上,不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但需要按照规定浓度进行正常使用。
对于植物自身来说,使用腈菌唑后,不会造成植株畸形、多肢或者生长停滞等情况。
反而能促进根系发育,加强固沙作用。
我国土壤肥料学会土壤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明博士曾发现小麦灌根用腈水溶液后,根系生长非常旺盛,比对照组大很多。
这种显著的刺激生长效应,也引起了一些其他学者的关注,一项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将腈水溶液与氮肥溶液配合使用进行处理,比纯粹用氮肥处理后,植株总氮含量提高了31%,表明腈能使氮肥利用率提高,这对于需要氮肥作为主要肥料的农作物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但目前关于腈刺激生长效应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文献只是一些个例,其中李明博士由于发现小麦根系生长旺盛这一现象并未透露更多信息,因此还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如何正确使用腈菌唑?使用腈菌唑的时候,要根据不同作物以及不同作物上面不同的病害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不同作物所针对的真菌也不同,因此在处理伤害时所需的剂量和浓度也不同,同时针对同样一种作物上不同种类的疾病功效也有所差异。
以小麦为例,小麦由于易受锌爪根霉或者缩萌黑穗等这些锥体真菌类致病引起的黑穗病,其中锥体真菌国内普遍使用量大,因此针对该类药物浓度配比需要适当提高。
根据统计调查发现,小麦发生白粉病时,每亩地大概需要用到1250克至2500克腈菌唑,其中最低浓度是纯净液体,而最高浓度是水剂型药剂。
如果发生的是黑穗病,由于其对腈菌唑等药物耐药性较高,因此克服其耐药性需要提高用量,每亩地需直接提高至2500克至5000克,并且最好不低于3000克,并且根据经验推测其中3000克可能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然而对于其他植物来说,由于腈菌唑毒害性较低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毒害反应,但却在一定量使用下出现一定毒性反应,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叶片可能都会萎蔫,甚至死亡。
因此可以采取将腈菌唑和代森锰锌混合使用,首先混合使用称为淬灭草素,其次混合使用后防治效果良好,有效降低了腈菌唑用量,并消除了铁锈。
同时这种混合式防治有利于保护下一阶段幼虫,提高下一代虫体抗冻能力,有效预防虫体冬死,提高后期产量,提高单产以及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