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蒜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然而据数据显示,在大蒜田中大约有50%左右的田间发生着一种病害,因此大蒜的产量和收获状况并不是很理想,这种病害称之为大蒜叶枯病。
大蒜叶枯病是我国大蒜栽培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大蒜的叶片,对蒜薹的生长也会造成影响。
严重时植株会较早衰亡,蒜薹也会霉烂,导致减产高达50%左右,不仅影响了大蒜的产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大蒜的质量,从而导致菜农收入降低。
然而本病害还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可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更为常见,所以今天将对该病害展开详细介绍。
大蒜叶枯病。大蒜叶枯病主要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初发期,此时主要会在植株第3至第5叶片的背面产生白色小圆点大小的病斑,这种病斑不会遮蔽住整个植物。
第二个时期为发病期,此时主要会在初发期的病斑处形成灰白色不规则形长宽约2-4厘米的病斑。
当出现初发期的第一片病斑时,经过6-7天左右的时间就会发育出第二片病斑,这种情况说明此时已经进入了大量感染阶段。
第三个时期为涨发期,当植株上的所有叶片都出现了病斑,并且有好的蒜薹也已经全部霉烂,此时由于雨水的冲刷等影响,这些已经腐烂的蒜薹和可能还有孢子的物质随风飘散,被大风刮到别的地方可能会导致全区都有感染。
由于该病害特性主要以孢子进行传播,所以若是不及时进行处理,将会导致种植户们损失惨重。
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如果施肥过量,导致植株过于稀疏,使植物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也无法保证相应的光照,这些都是促进该病害发展的条件。
同时如果连片种植后,大风前来将其刮倒,会影响阳光的照射,这些也都是使该病害蔓延的原因。
甚至在夏天的大雨来临后,若是最上面的几片叶子比较湿润,底层的叶子可能都会产生霉烂腐烂等情况。
太阳一出来,底下那些潮湿的叶片首先得到日光照射,温度开始升高,从而刺激底层的叶片更快地进行变色死亡。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该病害的发作周期相当短暂,一般经过6-8天左右的时间就会发作一次,所以在短短数天内,整片地里如果没有采取措施,很有可能所有植株全部都患有这种疾病。
这种病害主要由大蒜中一种名为“青枯子囊霉”的真菌感染,其孢子分为两种形态,即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有性孢子主要通过蚊蝇、飞虫等虫害携带,并在空气中漂浮不定方向地竞争寻找寄主。
无性孢子令人比较关注,因为这些孢子主要只能随着风向周围搜索,如果此时周围正好有正在接受治疗的大马蒜植株,它们将会争先恐后地向这些植物侵染。
其病原体在土壤中是以有性孢子的形式和大蒜中的有机物共同生存并繁衍的,这种생활习性使其通过寄主现象产生更多病原体,从而达到繁衍目的。
这就是为何有许多菜农在身边都有种植大蒜,但他们的大蒜往往都没有患此病害,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实现交配现象,不利于病原体生存,所以自然也就没有竞争现象,该真菌自然也就面临灭绝局面。
然而,最初侵染往往伴随着高湿环境及降雨,是其流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化肥氮含量过高,泥土酸碱度过高等同样是其流行的重要促成条件。
防治措施。防治此类病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预防或进行一些措施对其进行治疗。
我们可以将大蒜窝放置一定量时间后再取下,这样现在时间里就能够存放更多需要防治的病害虫体,并通过交配现象达到繁殖目的,从而提高种子的抵抗力。
还可以进行浸种处理,将杀菌剂溶液按照一定浓度混合后放置3小时左右,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干燥后利用白布包裹,再将其置于阴凉通风处储存即可。
在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以及残留秸秆,以减少杂耍带来的风险,同时要深埋残留物质,以保证实现灭绝目的。
这一做法还有助于在下次春季播种时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温度,从而促进早苗生长。
科学合理地轮作可起到降解有毒物质以及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作用,从而打破该真菌生存过程中的平衡状态,有利于抑制其生长繁殖或灭绝,有效降低危害程度。
此外,可考虑使用某些特定植物作为绿色肥料或饲料,这些植物对该真菌起到抑制作用,其根系分泌物对该真菌产生抑制作用,有助于灭绝该真菌。
因此,要合理选择一些开发地换土,既要重视当前环境影响,还要考虑未来发展方向,对未来减少危害有利。
首先要适时排水,通过合理排水改善田间水分条件,以达到提高大蒜抗病能力和减少伤害等目的。
要进行合理施肥,当施肥过多,植株长势旺盛导致过于稀疏无法群体竞争时,会提高病害发生率。
同时还要保持一定酸碱度,不可碱性过强。
最后,要去除杂草,以避免杂草为这种病毒寄主,从而导致其它植物同样受到影响。
可使用多种化学药剂进行控制,可采用代森锰锌、乙膦铝和百菌清等,通过喷雾方式进行防治,在不同时间段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