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药防治白粉虱、稻飞虱、蚧壳虫效果好,可与吡虫啉混用杀蚜虫

嘉慧观察美食 2025-02-03 19:32:43

白粉虱、稻飞虱以及蚧壳虫等害虫数量都非常多,而且大多数体型都非常小,所以很难被肉眼观察到,而它们也不会像小强那样四处爬行,而是在隐秘处蛰伏为害,这就使得它们比体型更大的害虫更难发现。

因此,有时候作物可能在虫害较为严重时才发现,甚至会因为一时不留意就导致损坏大量作物。

有时候发现了虫害,却不知道用什么药防治,因为所有药剂的防治范围都有所限制,很多药剂对小型害虫的防治效果都不佳。

那么,有没有一种药剂可以防治这几种害虫呢?

噻嗪酮概述。

噻嗪酮又称为噻虫嗪,由于其具有持效性杀幼虫活性,是一种低毒的昆虫生长调节剂,主要用于防治小型刺吸式害虫。

噻嗪酮是苯并二氟噻喹系列的一种化合物,以2000年上市,在国际市场上以5%噻嗪酮浸种剂和10%噻嗪酮乳油推出。

2011年,江苏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站正式引进。

2014年正式进入我国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

2017年,农业部发布的农药登记公告中收录了三种产品:10%可溶性粉剂、20%可湿性粉剂和75%可溶性粉剂。

10%可湿性粉剂是我国噻嗪酮产品的主流产品。

其防治对象主要为白粉虱、稻飞虱、蚧壳虫等小型害虫,而我国使用最多的是10%可湿性粉剂,其它产品都很少用到。

我国登记的作物主要有柑橘、水稻、番茄、茶、芒果、番荔枝和百香果,国外登记的作物还有葡萄。

不同作物使用方法。

(1) 蔬菜。

针对菜地里的害虫,使用10%噻嗪酮乳油或20%可湿性粉剂,喷雾对象为菜田里正在生长的蔬菜。

配制喷施液时,将水分为两份,一份水加药调和后再倒入剩下的水中进行喷施,这个过程被称为分批加水法。

配制的喷施液浓度应保持在0.05%-0.1%之间,即1000-2000倍液。

将配制好的液体喷施在蔬菜叶片正反面,尤其尽量让液体渗透叶腋,进行闻香催蕾处理,每亩用量应控制在50-75mL,不可过量使用,否则可能造成叶片烧伤等情况。

喷施时间宜选择在早晨或黄昏时段,此时光线柔和,有利于提高喷施效果。

(2) 果树。

防治果树上的害虫应在幼虫初孵化期喷药,每代喷药一次。

喷药时注意不要与其他生长调节剂混用,以免出现损坏果树的情况,冬天也不要喷施。

在使用时先将水分为两份,一份水加药搅拌均匀后再倒入剩下的水中,这样能够保证药液混匀,更有利于提高喷施效果。

所用噻嗪酮产品有10%可湿性粉剂或20%可湿性粉剂可选,无特殊要求,两者均可使用。

根据不同果树害虫防治需求配制1500-3000倍液,并均匀晕撒于害虫集中繁殖处,重点喷洒在果树的枝干和树丛,将整株植物均匀喷湿,并尽量使施药液能渗透至植物内部和关键部位。

(3) 水稻。

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重点针对虫害低龄期进行防治,此时期白粉虱尚未成群,稻飞虱尚未成灾,此时若喷药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在规划防治福田模式的时候,应优先考虑直立株型。

配制喷施液时先将水分为两份,一半水加药调匀后再倒入剩下的水中进行喷施,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药液均匀更有利于提高喷施效果。

所用噻嗪酮产品有10%可湿性粉剂或20%可湿性粉剂可选,无特殊要求,两者均可选用。

针对来袭低龄害虫,配制500-1000倍液,并均匀喷施于主茎及其周围的幼芽和叶片上,重点防治基层拔节后新形成的叶片,以及中下部新形成的叶鞘,上面有一到两对腋芽的植株体。

延伸观点。

噻嗪酮虽然是一种毒性相对较低的高效杀虫剂,但是其仍然是一种化学药剂,所以长期大量使用会影响生态环境,有机污染物会通过土壤慢慢渗入水体并对水体造成污染,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使用噻嗪酮,通过联系生态防治方法相结合来减少对自然环境影响。

采用轮作和捕食性天敌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环保,不仅能增强防治效果,还能降低化学药剂使用频率。

但是目前国内外纯天然农药尚处于研发阶段,所以现在要搭配着采用各种化学药剂来减少对环境影响。

开展新型的生物农药研发使用以减少对环境影响,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未来可以借助智能农业技术,通过监控系统实时观察害虫发生情况,精准施药以提升防治效果,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这种结合人工智能和农业管理的方法将有助于实现更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最后,要增加我们农民对新药剂使用的了解和培训,提高其科学施药意识和技能,以保证农业生产更高效、更环保。

0 阅读:0